书城管理中兴通讯:全面分散企业风险的中庸之道
19733900000018

第18章 从哪里进入85%

冷静看待美国市场

尽管从海外市场增收已经成为中兴的三大战略之一,但相对于华为的高调,中兴的国际化还是显得相当的低调。2002年下半年,华为对美国市场表现出了一副积极的进攻姿态,在2003年初被思科起诉后与3COM公司结成了统一战线,大有与思科等国际巨头在发达国家市场一决高下的势头。可能是受这股势头的影响,一向将华为作为主要竞争对手的中兴,开始有点按耐不住,毕竟,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占据了电信市场的85%,其余的国家和地区总共才占15%,中兴、华为此前都是在这15%的圈子里面转。要在国际市场取得更大成功,必须进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

但是,中兴目前并未开启美国市场。

美国的网络建设已经非常饱和,运营商们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供应商,签的都是长期性的战略性协议,外来的设备商基本没有什么空间。

不过,在中兴看来,并非毫无希望,关键在于发现当地运营商的增量需求,为它们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中兴认为,美国市场实际上对设备商提供技术和解决方案的能力要求很高。

在1999年左右,中兴了解到,数据和光通信领域将会是一段时间内美国市场的需求所在。特别是在数据方面,下一代网络(NGN)即是一个方向,当时美国的这种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

从那时起,中兴暂时放弃了在美国销售既有产品的努力,而将目标转移到对未来美国市场的争夺上,为此成立中兴网络事业部美国研究所,定位是从事网络设备的前沿研究。2001年,研究所拿出了自主研发的软交换框架。

现在,中兴在NGN领域已经在国内领先,在全球也处于前列,特别是在商用领域。

后来,中兴觉得在美国研发的成本太高,而软交换要完全商用化则需要大量的研发人才,另外美国市场目前不会很快启动,于是中兴果断决定,将后续研发工作转至国内的南京研究所,在美国只保留核心设计和标准研究。

这种模式后来被固化下来。

挺进西欧

欧洲和美国的情况有所不同。美国各个州之间发展比较均衡,中兴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在这里很难有用武之地。但欧洲就不同了,这里国家众多,从地理上又有东欧、西欧、南欧、北欧和中欧之分,其中西欧和北欧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其他地区整体上则相对不发达。在同一区内,不同国家之间力量也比较悬殊。然而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大陆的意识又比较强烈,法律法规等方面也越来越趋同,一些国家的行为可以影响另一些国家的看法。侯为贵最擅长的“农村包围城市”在这里如鱼得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兴通往发达国家市场的道路最有可能在欧洲打通。在五个地理区域中,除中欧外,中兴全面进入,其中南欧和东欧是重点。2003年在罗马尼亚的项目和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上的项目,都算得上是不小的突破。这两个项目的重大意义至少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对欧洲尤其是南欧和东欧的其他国家电信运营商产生积极影响,二是通过项目的实施,了解了欧洲电信运营商的需求。

从2002年5月开始,中兴希腊代表处的销售人员就开始一趟一趟地往希腊电信跑。万事开头难,希腊电信有自己固定的设备供应商,他们主要来自欧盟国家,这些供应商都是希腊电信长期的合作伙伴。要让希腊电信接受新的设备供应商,必须有足够强的技术力量,还要有实施项目的经验。

中兴产品的高性价比是打动希腊电信的敲门砖。

2003年10月30日,双方最终在希腊电信总部签署了雅典奥运会项目的合同,包括16个重点场馆的ADSL宽带数据接入工程。

但是,接下来的项目执行才是真正的考验。希腊人,日常生活浪漫而悠闲,常年坚持午睡。雅典午后的街头,商店关门,公司下班,人们大多是睡着度过下午到傍晚的这段时光。这种习惯影响了项目的执行进度。由于希腊的电信市场竞争不像欧洲其他国家那样激烈,希腊电信对所有项目都保持着一种不紧不慢的态度。希腊人似乎一点也不担心,好像已经掐算好,等到奥运会开幕前一天,场馆的建设恰好能完成。

与希腊电信悠闲的态度相比,中兴员工心情如焚。因为如果不经过测试,不能证明中兴产品的性能和兼容性的话,中兴的设计方案就无法出台。后来,在中兴人敬业精神的感召下,希腊电信开始加快自己的工作节奏,2003年1月,中兴顺利通过了希腊电信的ADSL设备测试。

离奥运会开幕不到一周时间,中兴的奥运场馆及新闻中心的ADSL项目终于通过了希腊电信的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逐渐地,中兴的欧洲人员对欧洲运营商的需求有了大致的了解。欧洲公司在总体风格上比较一致,要求很严,比较看重一家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对知识产权的尊重程度。由于中兴广泛地参与各种国际性的标准,并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也为自己在欧洲冲刺积蓄了“人气”。2005年1月,中兴在上海与跨国运营商葡萄牙电信集团签署备忘录,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包括共同参与国际投标等,这使得中兴由此进入到葡萄牙电信集团正在运营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市场。

与美国市场不同,中兴在欧洲力求市场上的突破,通过广泛撒网,以点带面,实现局部突破,最后向西欧发达国家挺进,策略是利用国内的低成本优势,并结合在美国的技术和产品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