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兴通讯:全面分散企业风险的中庸之道
19733900000017

第17章 GSM命运逆转

GSM是一个错误吗

在中兴所有的产品中,最郁闷的恐怕就是GSM了。当初寄予厚望、投入巨资,后来却没有产生预想的结果,一直到2003年之前,GSM给中兴带来的定单屈指可数。实际上不仅中兴,所有的国产GSM设备厂商都一直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尽管在1999年,以中兴、华为、大唐等为首的厂商就在GSM上实现了“集体突破”,但时至今日,在庞大的国内GSM设备市场中,所有国内厂商加在一起的市场份额也没有超过10%,国内厂商仅在边际网、短信等边缘或细分市场取得了一些份额,技术“突破”并没有转化为市场的“突围”。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在GSM网中,基站与基站控制器的接口(Abis)不是公开的标准接口,因此再扩容基站时,只有用原厂商的设备,因为这样做成本最低,维护最方便,组网和运行最简便。由此可以看出移动通信网络市场“先人为主”的特点。中国从1994年开始大规模建网,短短的5年时间,几乎所有的地、市、县的GSM网,都被国外的品牌全面覆盖,所剩空问寥寥无几。国内GSM厂商失利的第二个原因是,国内厂商的GSM系统设备刚刚开始商用,还有一个成熟完善的过程,而国外产品不仅掌握了大多数的核心技术专利,并且已经有了近10年的商用经验。市场的优劣势十分明显。

从市场方面说,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国内厂商若仍然将突破的重心放在2G的GSM设备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已经很小。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市场已经步入衰退期。据易观咨询提供的数据,2003年中国移动的3SM网络的交换实装率为82%,无线实装率达到76%,2004年将维持一定的网络扩容和覆盖,但2G网络设备投资进入衰退期。

因此,2002年时,中兴内部就有人提议停掉3SM项目,因为剩下来的市场已经不大,再做下去也不会有太大的突破。还有人甚至认为,中兴在GSM上花费巨大的精力,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国内的“弃儿”国外的“宠儿”

但是,当海外市场爆炸性启动之后,GSM的命运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根据有关数据,中兴GSM产品2003年在海外共计获得了1.5亿美元的定单,占全部海外销售额的25%,是销售额最大的一个产品。

这主要得益于连续在巴基斯坦、俄罗斯等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的国家获得的一系列大额订单。

据不完全统计,中兴仅在2003年上半年获得的海外定单就包括:3月31日,成功中标尼日利亚NITEL公司3SM工程,将为尼日利亚4个大型城市提供包含全套GSM主设备和GPRS主设备的交钥匙工程,此前,采用中兴通讯设备的3SM移动网络已覆盖该国的4大区域、16个州。同期,还与俄罗斯第四大GSM运营商SMARTS签订了10万线移动交换中心、6万线原移动交换中心扩容,和40个基站的商用合同。

4月2日,又在埃塞俄比亚ETC公司的GSM交钥匙工程招标中击败众多对手,获得扩展该国移动电话网络的商用合同。5月5日,与巴基斯坦PAKTEL正式签订GSM商用交钥匙合同,该项目无线侧容量达到26万线,至此,中兴移动设备在该国的网上运行量已突破100万线。

上半年,还获准承建赞比亚第一大GSM全国网络。

截至2003年底,中兴GSM设备已进入亚太、中东、北非、南非、欧洲、拉美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根据运营商客户的个性需求量身定做的GSM wLL、GPRS等差异化网络解决方案,深获俄罗斯、秘鲁、智利等国运营商的青睐。此外,中兴还与西班牙电信、葡萄牙电信等跨国运营商进行了深层次的项目合作。中兴基站控制器和基站产品先后通过了适用于欧美市场的国际认证。

2003年以来,中兴GSM设备的海外市场更是爆炸式进展,目前全球累计应用规模已经突破了3500万线。历经5年的磨砺后,GSM产品已成为中兴拓展全球市场的主打产品之一,中兴通讯也因此跻身全球主流GSM设备厂商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