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不可不知的管理学常识
10301500000094

第94章 金蝉脱壳:以假象迷惑对手,巧妙取胜

金蝉脱壳其实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中的一种走的方式。它的意思并不是一走了事,而是分身的法术。此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整个过程要难辨真伪。往往在形势万分危急,拼又拼不得,退又退不得的情况下,人们都会想到此计,借以脱出重围,以图东山再起。但不论是转移还是撤退,绝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持原来的形式,抽走内容,稳住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的战略目的。公元1206年,南宋将领毕再遇率兵和金兵作战。两军对垒,金兵增援部队越来越多,而宋兵少,毕再预感到寡不敌众,决定撤退。

在与金兵对峙时,毕将军传令宋军每天擂鼓不止,一方面为了威慑敌军,使敌军知道宋军营中战鼓不断,调兵不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鼓舞宋军的士气。

数日后,毕再遇在中军帐内召集众将领商议撤退之事。

毕将军说:“目前敌众我寡,不能再战,为了保存我军实力,只有撤出战场。但是只能悄悄地撤。可是如果撤退时我们军营中没有了军鼓声,势必会被敌人发现,掩杀过来;如果鼓声不断,就能欺骗敌军,而我军就能悄悄地安全转移。”

有一位将领起身问道:“那我们如何撤退呢?”

毕将军说:“金蝉脱完之计我已经想好了,请各位回营后照我的办法做,天黑以后,我军开始撤退。”

各位将领回营后,立刻布置起来。他们让士兵把全部旌旗都插到帐篷顶上,再让士兵弄来好多羊和鼓。

傍晚,宋军兵上把羊倒吊在树上,把羊的两只前蹄抵在鼓面上,羊被吊得难受,便使劲挣扎,两条前腿不停地乱动,就把战鼓敲响了。

天黑后,宋军将士吃饱喝足,毕将军传令全部人马轻装简从,不准出声,一队接一队,在悬羊的击鼓声中悄悄地撤出了军营。

金兵听到宋营鼓声不断,旗帜飘扬,以为宋军仍在营中,丝毫没有引起怀疑,仍然调兵遣将,准备伺机进攻宋军大营。

几天过去了,宋营内只有鼓声,不见人动,金将才开始怀疑,赶紧派人侦查,这才发现击鼓的原来都是羊,而宋军早已金蝉脱壳远走高飞了。很多时候,金蝉脱壳之计都用于危难时刻,是救命之法。采取“金蝉脱壳”之计,是一时顿挫,万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暂时得以脱身,就不愁没有复起、复出的机会。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在奋斗的过程中,都能做到挫而不折、失而不败、跌而不倒、焚而不毁,获得最后的胜利成功,这其实就是懂得应用“金蝉脱壳”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李嘉诚还是一个刚刚崛起的地产商,他像一只雄鹰一样以锐利的目光扫视着香港的每一寸土地,寻找可以搜取的食物。终于,他看中了九龙仓。英资的怡和洋行是九龙仓股份有限公司的大东家,但实际上所占有的股份还不到20%,简直少得不成比例。这说明怡和在九龙仓的基础薄弱,有可乘之机,而且九龙仓的地价寸土寸金。于是,李嘉诚决定进攻九龙仓。

李嘉诚悄悄地吃进九龙仓的股份,可是当股份达到18%时,股价已由每股10港元飞速涨到30港元,这引起了怡和洋行的警觉。怡和洋行立刻以高价进行反收购,因为它财大气粗,使刚出茅庐的李嘉诚陷入了困境,李嘉诚想如果继续斗下去,一定是费力不讨好,决定急流勇退,采用金蝉脱壳之计把股票转卖给船王包玉刚。这样不但不会使18%的股份落入英资之手,而且还由明入暗,让怡和洋行以为李嘉诚已经放弃了收购,从而放松警惕。包玉刚果然不负厚望,一举收购了九龙仓,成为华资进军英资的第一个里程碑。

这一战中,李嘉诚知难而退,退中求利,而且集中精力也收购了和记黄埔,既富了自己,又卖了人情,这一计“金蝉脱壳”用得非常英明。金蝉脱壳一计的特点就是用假象迷惑敌人,巧妙取胜。它不仅可用于摆脱困境,还可以用于改变一个大的方针来摆脱困境,以一个新的面貌面对新的市场。这一点李嘉诚的例子就做了很好的证明。

知而思之:

“金蝉脱壳”是一种比喻,本意是指寒蝉在蜕变时,本身脱离皮壳飞去,只留下一个空壳在枝头。施诸于谋略,是指在危急存亡关头,用伪装、掩蔽或欺骗的手段瞒住对方,以求暗里逃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