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本书读懂互联网思维
9476500000023

第23章 平台思维:搭建共赢平台,完善行业生态圈(1)

互联网上市场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真刀真枪,而是变成了平台和平台之间的斗争,甚至会演变成以平台为核心的商业网络之间的战争,那么怎么创建平台,运营平台就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现代企业发展的动力——平台

传统企业的发展的动力如同美国学者钱德勒说的那样,就是追求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何为规模经济,把规模做到最大。何为范围经济,就是什么地方都涉及。按照口号来讲就是做大做强。但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发展的动力就不是这些了。现在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平台。海尔的目标就是把一切电器都变为互联网的终端,这些电器串联起来就构成了智能家庭。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把各方的资源进行整合。那么这个过程最好由平台的方式来进行。海尔以后不再是一个企业,而转变为一个创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也许就会有非常多的小企业,它们每一个都是独立经营的个体,而这一个个的个体与某个组织和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这段话是2013年海尔与阿里巴巴结成战略联盟之后,张瑞敏的感受。在2014年的海尔内部会议上,张瑞敏还提到了“把企业变成平台,彰显用户个性,员工创客化”这样三个理论。

如果单看经营模式的话,平台式企业确实做得很火。像淘宝、百度、京东等等。现在的大企业都在使用平台的经营模式在各个产业扩张。现在的全球500强企业,前100名之中有60家都是平台型企业。

那何为平台呢,其实关于这点,没有具体的定义。不过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平台是以平等为前提,由很多主体一起建立的,互相共享资源的,互利互惠的,比较开放的一种商业系统。

这里面一共包含了五个概念:一起建立、资源共享、互利互惠还有开放和平等。

第一,一起建立

所说的一起建立要关注三个方面:

1.一定是多个主体并存,多个主体一起参加进来的系统或者网络才可以被称为平台,只有一个主体是不能建立平台的;每一个主体都是一股力量,把这些力量聚集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系统,主题的数量与平台所蕴含的力量成正比,而这种汇集主体的能力,就是平台的竞争力。

2.自组织,平台要是一个对所有人都开放,而且众人都参与建设的自组织系统;参与平台型组织的人,有时候确实是有意为之,但是有时候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目的,顺带着参与到了平台里面。这样无意识的,只为自己的目的做法就会造就一种天然的自组织。就好比人们去使用搜索引擎,你用了一次,就等于是为搜索引擎企业的数据库添加了一组数据,因为每次点击都是一组数据。

3.共同机制,共建机制最关键的一项内容就是开放的共建平台。来看一下手机是怎么发展的,诺基亚倒下的最根本的原因要说是在平台建设上失败,还不如说是在平台的开放和共建机制上没做好。现在的手机市场比拼的不再是品牌,比拼的是系统平台,iOS苹果、android安卓、塞班和WE。

第二,资源共享

所说的资源共享,就是把掌握的各种资源(包括生产资料、自有资源)一起来规划利用。在平台上,资源共享有两个不一样的地方。

1.互动性,不管是站在互联网的角度还是站在大数据的角度,资源共享一定是相互的,有了互动的交流才能创造价值。例如Facebook与微信这样的产品,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多向互动,不管是什么人,什么组织,都可以在瞬间产生多维度的互动。资源共享的重点就是双方互利互惠,互补不足,都可以给对方带来好处。如果平台在设计的时候没有想到这样的互惠互利的环节,以后的运营就很难了。

2.共用平台,在互联网上常常可以见到把开放源代码这样的词语,开放源代码就是共享的一种手段。把源代码放开,可以让双方通过合作找到更好发展机会。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手段,就是因为共用平台,都可以利用平台中的技术。还有一种共用平台,就是云技术服务,例如云计算、云储存等等。在以后,这样的平台就是社会的基础,就像现在的电网和通信网络一样。

第三,互利互惠

平台经营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企业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经营模式,而且连挣钱的方法也是越来越多,但是不管手段怎么变,平台企业的赚钱之道还是倾向于互利共赢。

这种互利互惠的思维可以这么来看待:平台型企业想要挣钱,那么企业所建立的平台的规模一定要大,而想要把规模做大,就必须拉来更多的主体进行参与,而主题进来也是为了挣钱,那么互利共赢就是双方合作的前提。因此平台的相关的设计就必须把互利共赢当作前提。

想要在平台的模式下实现共赢,就必须要了解平台多边性的特征。只有一边是没有办法构建平台的,要建立一个平台,就必须要弄清楚双边或多边的群体都是谁。像淘宝和智联这样的网站,就是双边平台,只有供需双方,而搜索引擎则是三边,除了供需双方还是广告方。

第四,开放

所说的开放,就是平台的建立不一定非要依托于互联网,不过互联网却是一个最好的开放平台,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也可以进行信息化管理,这都是互联网的好处,因此依托于互联网可以把参与主体最大化地扩大。

那么开放的原因为何?企业越开放,与外界的连接点就越多。在互联网的世界,一个个体与一个企业的价值,就是看连接点的范围有多广,有多厚。连接点越厚越广,价值也就越大,这也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特点,通过含有的信息量来决定价值。因此,想要继续在互联网中玩下去,就必须要开放,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后果就是坐吃山空。

第五,平等

开放的平台必须是平等的。对于传统的企业来讲,想要掌控渠道是固定思维或者说是思维习惯。但是互联网思维就不是这样的,这是技术掌控的,就好比生产关系的形成是依靠生产力。在互联网中是没有核心的,它是一个网不是一个金字塔一样的层级结构。虽然每个点的比重不一样,价值不一样,但是没有绝对的核心。因此,正是由于这样的技术导致了互联网的内涵就是去中心化,是分布的、平等的、彼此交流的。平等也是互联网一个很重要的游戏规则。

平等合作的实质就是平台商和加入平台的人,都遵守游戏规则,在各个环节中都进行平等的交流,出了问题协商解决,并不是一方掌握另一方。因此,开放平台最先要解决的就是这样唯我独尊的固定思维,不能有我的地盘听我的,这样的思维。

社群平台,人最重要

从学术的角度来讲,一般是这样来定义社群的:社群就是一个实在的组织,只不过这个组织中的人有一样的价值、行为准则和目标,而且每个人都会把社群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因此,社群形成的条件有可能是地域也有可能是别的原因。

在社交圈子里面最显眼的就是一个个个体,最根本的就是用户制造内容。企业可以利用社交圈子细致全面地弄清楚客户里面不同身份角色的人特征是什么,喜好是什么,还有进行互动的方式是什么及内容是什么;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社交圈子和客户以及潜在客户进行沟通交流,弄明白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当然,企业还可以利用社交圈子来获取竞争对手的情报。社交圈子的样式和种类虽然很多,但是不管是完全开放的还是半开放的,B2B(企业对企业)还是B2C(企业对消费者),最重要的根本都是差不多的:把人聚集到一起,还有相互之间传递信息。在这些圈子中,有的是关注个人个性,有的就是关注群体风格,但是没有一个很关注商业广告。

社交圈子中的社群还包含虚拟社群的概念:一种依托于互联网,由一群兴趣爱好相同的人构成的群体,群体中的人会用这种沟通方式长期进行沟通。如果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利用互联网长期交流沟通,进行信息共享,一起探讨一些事情,并且分享自己的经验,那么当这样的关系趋于稳定的时候,就构成了在线的社群。这也是现在世界上比较认可的一种定义。

还有一些人是站在商业的角度去下定义:在线社群就是一帮兴趣爱好都一样,需求也一样的人,依托互联网聚集起来的群体,所以在线社群并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社群聚集起来的最初原因就是有一样的兴趣爱好,社群的成立之后的结果就是让购买力大大加强,这主要是由于在社群里面,群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产品的各种信息,比如产品的价格、质量等等。这些人还觉得在线的社群给企业提供了与客户建立新的关系和深入交流的机会。这可以说就是互联网模式的再生。

在这儿,可以总结一下要建立在线社群的三个必要条件:社交圈子、一样的兴趣爱好,还有群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