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作荣
认识古马已十五年了。那是在天水诗会上,麦积山石窟的脚下。当时只记得他叫蔡强,一个不显山露水的写作者。他的诗,当时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古马引起我的关注,是近些年的事情。从2000年起,我为中国作协创研部编选年度诗歌精选,发现他的诗已从诸多的写作者中跃了上来,读后总能给人留下一点儿新鲜的东西。这已颇为不易。因而历时七年,每年都能选出他的精粹之作人集。在为鲁迅文学院高级研修班讲课的时候,我也曾摘引过他的诗。我与他并无深交,甚至没说过话,实在是他的作品打动了我。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马的写作渐近成熟,目前已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诗人,并开拓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他选择了一条艰难的、最容易流俗的创作途径,即将中国古典诗词、民歌谣曲的神韵与西方现代诗的元素融于一体,营造出独特的“西风古马”的诗境,这在西部、在中国,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来。
就中国的诗歌而言,说新诗的发端是受域外诗的影响,这是事实,有其道理。可我认为,新诗也是中国诗歌谱系的继承与延续,不是没有脐带的舶来品。诗境界的创造、短小篇幅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意象的鲜明、想象力、抒情与写实、浪漫与象征,新诗与旧诗并没有质的区别,只是语言由文言变成了白话,形式由五、七言变为句子与段落长短不拘的自由体或是新的半格律体。然而,这些变化也仅就古体诗而言。句式的变化,宋词已经近于新诗。明清民歌,以及源远流长的民间歌谣,是比文人的新诗更早的白话诗。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新诗的来源也始于民间歌谣,语言也同时受到白话文的影响。说这些,我是想说明古马诗的根源,是被忽略或遗忘的新诗传统的一部分。
中国新诗的发展,曾有过“大跃进”式的新民歌尝试期,多为七字句的豆腐块体,但多不成功。用毛泽东对《红旗歌谣》品评的话说:“还是旧民歌好。”或许这种被大话、空话笼罩的新民歌的失败,让这种尝试走向绝路,新诗的写作者均另辟蹊径,走向对域外诗的尊崇和膜拜。而在这种状态之下,敢于在一片废墟间另起炉灶,只身在另一种传统间披坚执锐,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与胆识。古马就是一位孤独的探求者,并在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古马对民歌谣曲营养的吸收,既有对古板的形式的突破,又得到了其特有的精髓与神蕴,是一种化人心灵之后的再创造。读他的诗,能让我们想起国风、信天游、爬山歌、花儿,以及西藏民歌的意味,但又是地道的新诗。古朴、率真、火辣辣的情感,语言的鲜活、通透,随意不拘,赤裸、大胆、诚挚,时时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给人以新奇、意外和心灵的撞击。
如这样的句子——
柳条儿摇摇
狸猫在叫
柳条儿软软
思念绵绵
柳条儿如铁
情不该绝
似乎是“兴”,但柳条不同的形态和感觉,又和不同的心绪相融。
韭叶宽的路咋走哩
韭叶细的腰没揽过
新鲜的比喻,一个“好细腰”的浪子的情怀呼之欲出。
水流来的祁连雪
哎呀,我心发慌
单纯、真挚,情感自然的流露,浅白却深人内心。
七死八活的羊羔九死一生的娘
西宁以北
山冈连着山冈
简捷却丰富,语句平易,却有着巨大的概括力。
狐狸的半个身子钻进一只瓜里的时候
獾猪在干什么呢
我在乌兰的毡房外面咳嗽了两声的时候
月亮打着手电
又跟我在沙窝子里瞎转什么呢
似乎是新诗的形式,本质却是民歌的神韵。
这样的诗很多,我不一一摘引了。这些看似简单的诗,写好比复杂的诗更不容易,对读者却更有亲和力。在古马挥洒自如的自己的写作方式中,古诗词的浸润,以及西方象征诗的滋养也是显而易见的。
落雪落雪
求偶于野
雄妈咕咕
关河明灭
水碧沙明
草木惊心
这样的四字句,从形到质,都让我们想到《诗经》等古诗词的意蕴。而“翻阅经卷的手指/苍白、瘦削/带着梨树落花时的轻寒”,“九万里风声倒无半点杀气”等诗句,在意象和氛围的创造中亦近于古典。
而如下的诗行——“一只觅食的灰鼠/像突然的楔子打进谈话之间/寂静,没有空隙”,让人想到生命的物化,以及紧张挤压中的寂静,既是想象,也是错觉生成的触觉、听觉与视觉的挪移。这是西方象征诗的技艺,运用得纯熟且恰切。“你的哀伤/深藏/爱情的毒和蜜”,“那夹杂着方言和神示的风/瞬间把我吹远/吹回狭窄的生活”,“草虫叫/短促的叫声/拉我回来”,“雪乡多么好啊/好得新鲜、忧伤/好得像一切都才刚刚开始”……这样的诗句,如果用虚与实结合来解释,则过于浅薄了,这是鲜活的生命状态,对生活深人的理解、发现和洞察,也是心灵与情境交融的精微的呈现。有民歌的鲜活、通透的内质,也有西方诗的重细节、述说与体验的经验表达,已形成了独立与自主写作的成熟的状态与表现方式。
古马的诗,多为大西北的语境所生成。他的诗是雄性的,他是雪豹、猎手,通过豹的眼睛去看世界,具有强烈的占有欲与攻击性;同时又是策马仗剑、醉酒长歌,浪迹西域的游子,有着古代文人的气质和性格。他爱大漠孤烟,在他的笔下,松树是孤单的,群星中的一颗星星是孤单的,慨叹“天气转寒,马蹄变硬”,“我长期在自己的心灵外面过夜”;他爱细腰的美女,如脱缰的野马,在霜雪和粗粝的荒漠中驰骋,在丰美的水草间却有着铁骨柔情。他祈求牧美女“剪一片火/施舍给流浪异乡/经过她星梦和羊群的人”;他的脑袋中总有一盏灯亮着,失眠之夜,“那个离开我的人/甚至带走了我所渴望的一点黑暗”;在绝望的爱中,他感觉“晚风刮走我的血肉/我形销骨立”,而“鹰是黑色的灯,照亮灵魂”……
从他的诗中,出现较多的是银子、马、梨树、蟋蟀、蚂蚁、蜂儿、酒、石头、河水等词语,这些大西北独特生境中的大背景和小意象,体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与细微事物的关注和敏感。银子的色泽、梨花、河水,蕴含的是一种阴柔,而微小展现的则是精细,让我们看到阳刚之外的古马“裹着野花远行”,其内心亦有一种温软柔弱的气质。
在古马井喷般向上状态的写作中,我颇为欣赏他对日常生活与易感的心绪浑然一体的诗性把握。譬如《失眠》《等待一个人送来树苗》《在烽火墩上眺望远方》《大雨》《身体》《青海的草》《恐惧的梦》等诸多篇章,都是言人所未言的佳作。读他的近作,则让我感到他的诗越来越纯粹,语言如水晶般透明,单纯却不失之于浅薄,平易中却能见深度,貌似直白却有意味。他不是那种挥霍青春型的才气横溢的外向的诗人,而是精细、敏锐、恰到好处地打造自己诗行纯银链环的创造者。他的诗没有繁复的意象,泥沙俱下的激情的倾泻,却如醇酒,在水的形态中却有火的内涵,让我们领略,艺术的本质有时并不是摹写实在的什么,而是创造无形的什么。
总的看来,《古马的诗》是一部分量很重的诗集,涵括了他近些年所有诗作的精品,都有着恒定的水准和可圈可点之处。其中一些出色的篇什,代表了中国新诗的探求中在某一向度上他所达到的高度,令人欣喜。
原载《文艺报》2007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