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部手机打天下:人类最后的掘金机会
7678100000044

第44章 打进天堂还是地狱?(4)

国外对个人隐私的泄密,会予以重罚,如果一个商家敢于泄露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将面临重罪和巨额罚款。反观我们自己的个人信息,每天都有陌生人给你打电话、发短信,无非就是卖保险的、卖房子的、理财的、银行的、拍卖的……他们是怎么知道你的电话号码的呢?肯定是在某一环节泄露出去了,或许是你在银行留一个电话,银行泄露出去了,或许是你在办保险时留的号码被人出卖……都有可能。

案例

美国:法律与自律并行[29]

作为电子商务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非常重视保护网络隐私权,早在1986年,国会就通过了《联邦电子通讯隐私权法案》,规定了通过截获、访问或泄露保存的通信信息侵害个人隐私权的情况、例外及责任,是处理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的重要法案。

2000年4月21日,美国第一部关于网络隐私的联邦法律生效,该法律规定在网上搜集13岁以下儿童个人信息的行为将被视为违法,可处以上万美元的罚款。

2000年6月,由美国参议院议员组成的委员会开始对在线广告商利用用户私人信息的行为加以约束。联邦贸易委员会也开始起草法律,对网络广告商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管理。

欧盟:更强调个人数据保护

1995年10月24日,欧盟通过了《个人数据保护指令》,这项指令几乎涵盖了所有处理个人数据的问题,包括个人数据处理的形式,个人数据的收集、记录、储存、修改、使用或销毁,以及网络上个人数据的收集、记录、搜寻、散布等,它规定各成员国必须根据该指令调整或制定本国的个人数据保护法,以保障个人数据资料在成员国间的自由流通。

1996年9月12日,欧盟还通过了《电子通讯数据保护指令》,这部指令是对1995年指令的补充和规定的特别条款;1998年10月,有关电子商务的《私有数据保密法》开始生效;1999年欧盟委员会先后制定了《互联网上个人隐私权保护的一般原则》、《关于互联网上软件、硬件进行的不可见的和自动化的个人数据处理的建议》、《信息公路上个人数据收集、处理过程中个人权利保护指南》等相关法规,为用户和网络服务商提供了清晰可循的隐私权保护原则,从而在成员国内有效地建立起了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统一的法律体系。

德国:电子支付数据保护受重视

德国是欧洲互联网发展比较快的国家,早在1996年,在线连接的个人用户数量估计已经达到190万,此外还有400万用户在工作场所和大学等场合实现在线连接。网络业的高速发展使德国意识到,要创造安全有效的网络交易环境,需要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进行适度监管,同时鉴于互联网这一交易媒体的全球性特性,这些法律法规需要具有国际基础。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于1997年8月1日颁布了《信息与通讯服务法》和《州内媒体服务协定》。前者对通过互联网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进行规范,其核心部分包括三个新的独立法律:《电信服务法》、《电信服务中的数据保护法》和关于数字签名的《签名法》,后者在诸如访问自由、责任的基本原则、提供者的透明度等方面为媒体服务提供了法律框架。

中国: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

工信部对外发布的《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明确指出,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泄露用户信息,不得出售和非法向他人提供用户信息,违者很可能将面临最高3万元的罚金,严重者将追究刑事责任。

《规定》称,未经用户同意,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的,应当明确告知用户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留存信息的期限,查询、更正信息的渠道以及拒绝提供信息的后果等事项。

《规定》称,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及其工作人员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用户信息将由电信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手机里的雷区:病毒和隐私

什么时候手机是手雷?当你失去了基本的防范意识,随便去下载网上那些看似挺吸引人的软件、图片、游戏的时候。很可能那里面就包含着木马病毒。另外,也不要把隐私的、敏感的文件都存在手机里,而最好存到云端,否则手机很容易被黑客用流氓软件攻破,那些文件就会被他窃取。消费者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懂得哪些行为规范能够加强对自我的防护。

将来手机最大的问题就是病毒。手机中病毒跟电脑中病毒一样,都会带来安全隐私的问题。在病毒方面,甚至存在这样的商业模式,看似完全不同的公司,实际上内在是协同一体的,一部分人专门进行病毒的创造和升级,制造出需求,然后另一部分负责杀毒的人去杀毒。

手机病毒问题将来会很严重,比如因为手机中了病毒,手机中的个人信息被挂在网上,比如银行的存款莫名其妙地消失,因为手机中了木马;比如你的短信和电话,被人通过远程木马病毒拦截监听等。由此会带来的社会问题,将会是危害极大的问题,可能会造成离婚,影响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破坏单位同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使用免费的OTT业务的时候,一旦它们的代码开放、系统开放,很容易泄密,因为这样的病毒软件很容易编,一个具备基本水平的工科本科生就可以编出一个手机病毒软件,然后进行病毒式传播,来达到监听、窥视等各种目的。

如何应对手机病毒可能带来的诸多问题?首先要提升和改进安全技术,其次需要有良好的商业模式,打造一个健康的安全生态链;同时还要有政府的立法,合理地执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判罚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最后还要改进个人的使用习惯,每一个手机的用户自身要有安全意识,能判断出哪些东西不能点,哪些短信可能是圈套。好奇心就是一个陷阱。

数据

易观智库发布的《2013 Andriod手机市场安全状况报告》指出,2013年第二季度,新增手机病毒总量20.4万,环比增长率达119.4%。2013年上半年病毒总量剧增,共截获病毒总数29.7万个,是2012年总量的近1.9倍,病毒向多平台、多系统方向发展。

案例

2012年手机隐私泄露事件[30]

苹果iOS再曝隐私安全漏洞

苹果iOS软件存在的一个安全漏洞在允许用户共享地理位置信息的同时,也会使应用开发商秘密获取用户的图片。对于已经习惯使用iPhone拍照的用户来说,该漏洞会严重影响用户iPhone拍照的积极性,担心自己成为艳照门主角。

“3·15”晚会曝个人信息泄露

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罗维邓白氏公司出售用户信息,该公司可向客户提供多达1.5亿的个人详尽信息数据,按照地域、时间、身份、资产情况等各方面进行精准筛选,这让所有观众都感觉触目惊心。这也是用户手机不断收到广告推广、欺诈短信的主要原因。对此,腾讯手机管家可以通过云端智能拦截和黑白名单、关键字进行本地拦截。

手机窃听软件导致商业秘密泄露

《检查日报》一篇《以病毒软件侵蚀手机,窃听商业秘密如何担责》的文章引发手机用户的广泛关注。一位陈姓女士称:“竞争对手李某通过彩信向其发送病毒链接,手机被强制安装了该病毒后,其与合作伙伴签订合同的价格均被李某窃听,并以更低的价格抢到了订单。”

奥巴马“拉票”应用涉隐私泄露

奥巴马、罗姆尼的竞选团队都借助手机应用“拉票”。据悉,这种手机应用可以汇总注册选民的姓名、性别、年龄和住址等已公开信息,帮助竞选活动组织方和志愿者准确定位目标选民,挨家挨户上门拉票,选民回应信息可由这一程序反馈竞选总部的数据中心,以供参考。但由于该手机应用可汇总选民个人信息,因此有美国民众担忧这类信息会落入怀有不良企图的人手中,给选民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会影响到选民投票的热情。

台湾李宗瑞艳照门

台湾富少李宗瑞与60名女艺人的不雅艳照流出网络,台湾警方多方拦截却仍在互联网上疯狂传播。李宗瑞艳照事件虽然只是个例,但也引发了网民们对个人隐私保护的关注。当前手机已经成为拍照和摄像的最便捷终端,因手机丢失而导致的各类隐私泄露问题频发,比如,陈冠希与嫩模之间的艳照泄露,也是因为手机丢失而导致的。

韩国870万手机用户信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