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危险就是你的机会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寿命可达70岁。
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一项困难却重要的决定。这时,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捕捉猎物;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翅膀变得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
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重新再度过30年的岁月!
中国神话中还传说,天方国有对神鸟,雄为凤,雌为凰。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从此鲜美异常,不再死。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手机既对传统行业和旧的商业模式造成威胁,又为所有产业的重生创造了划时代的机遇,在移动信息化冲击下,每个领域几乎都无一幸免,必须经历死去活来的浴火重生过程,这就是手机时代带来的“危机”。
中国人创造词语,都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危机”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危险当中一定存在新的机遇。我们提到手机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并不是说这些行业以后就消失了,而是说这些行业需要把自己的服务、业务和移动信息化的技术结合起来,找到新的商业模式。
每一个行业,以传统的方式存在的时候,最容易产生的错误在于,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方法、手段、技术,当成了自己的终极事业和终身产品,以为自己成了某个产品市场份额的第一,就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于是把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消费者永恒不变的需求上,而是固定在对满足这种需求的现有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改进上,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然而唯一不变的是人类七情六欲的需求,所谓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满足这些永恒不变需求的技术、工具、手段、产品和服务方式的更优化。其实手机打垮的是传统行业的旧产品、旧技术、旧服务和旧模式。如果传统行业能够意识到自己服务的永恒本质,主动地运用手机这项新时代的智能化工具,就会为自己找到凤凰涅磐的重生模式。
这个凤凰涅槃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首先是跨界的融合化,企业需要一个开放的心态来实现跨界的融合,不能再关起门来过自给自足的四合院的日子,必须避免这种封闭的思维模式和态度。这是信息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开放、融合、跨界。
第二个方向是一切服务的移动化,尽可能将产业里面所有应用功能都搬到手机上来实现,不能转移到手机上实现服务的产品,一定要想办法让手机变成这项产品的遥控器。在这个原则影响下,直接诞生了移动信息化两个重要的产业:能转移到手机上实现的产业和被手机遥控的产业。
第三个方向是产业的纵向横向要实现一体化的资源整合。在新的产业链形成时,以大数据精准化移动电子商务为龙头,以移动金融服务和信息化智能物流为支撑,以个体化需求满足为核心的“自造”和“智造”业的大变革时代已经到来。能同时满足个体化需求和低成本控制的只有移动信息化。先有需求信息,然后才有生产和服务,没有库存,没有生产过剩的浪费,随需而动的“计划经济”也许不再是空想。
第四个方向是一切不适应移动信息化浪潮的观点、模式、制度、风俗、习惯、法规、行规等软文化也会被颠覆,这会是传统行业变革中真正体现出“科技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所在。
第五个方向是通过对“信息流”尤其是匹配精准的供求信息的掌握,实现对客户流、货物流和资金流的主导,从而成为产业链之王,成为投入少、分钱多的“轻公司”。比如航空公司是投入大的“重公司”,赚钱还不如“携程”利润高,他们数千亿的投资都是在为“携程”打工,因为“携程”掌握了“买机票”的需求信息和订单。
用“01”重新定义世界
一个大学的转型:传统专业的信息化融合
我一直建议“北京邮电大学”尽快申请改名为“中国信息产业大学”。不改变名字就难以适应“三网融合”(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的IT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信息产业黄埔军校”的品牌定位在新的时代就会丧失转型的机遇。中国邮政早已脱离信息产业,它直接归国家交通运输部主管。去“邮政化”是北京邮电大学的必然选择,应该把相关专业并给学校附近的另一所大学——“北方交通大学”。
如果改名为“中国信息产业大学”,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合并成一个新大学,使后者成为“中国信息产业大学——广电分部”。
同样,反过来说,“中国传媒大学”也能改名为“中国信息产业大学”,也可以合并“北京邮电大学,使它成为“中国信息产业大学——通信分部”。
“中国信息产业大学”的教育方向和专业设置必须是以“信息化”为灵魂,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IMCT”的技术学院:IT、CT、MT的融合(计算机、通信、移动科技产业: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
二是只有信息流,不需要线下物流的文化教育、传媒、金融服务、法律、管理、娱乐、创意设计、广告等专业。特色就是强调“新IT和新服务”的模式变革。
三是需要用“信息化”来牵引的线下产业:信息化3D打印智造专业、信息化房地产专业、信息化物流专业等。
一个响亮的口号将突出这个大学的定位:信息黄埔军校,就业领先!学校专业会千变万化,但“信息化”的核心DNA基因不能变!
一个大学的转型其实就是对信息化文明的浓缩的反照,它能清晰地勾勒出这个时代正在展开的、一切传统产业依托移动信息化的变革。一切传统专业都会被冠以信息化:信息金融专业、信息化地产专业、信息与法律专业、新传媒专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信息科技是信息文明的第一生产力。能把信息化和传统专业率先融合,中国信息产业大学的毕业生就不愁找不到工作:各个行业都迫切需要既懂信息化,又能了解自己这个行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化技术是基础、应用是动力、协同是关键、移动是方向
信息科技的革命主要包含四个部分:
1.信息的产生。
2.信息的存储。
3.信息的运算。
4.信息的传输。
1.信息的产生
从甲骨文、烽火台、造纸、印刷术、邮政、电报、电话、计算机、卫星通信……到移动信息化时代,一切事物都可以被数字化高精准生产:
SGI工作站的出现不仅可以生产数字化图片,还可以生产数字化电影,将来甚至可以把数字化基因植入人的身体。
知识点
SGI是一个生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跨国公司,其中s代表服务器、超级计算机,g代表图形工作站,i代表具有突破性的洞察力。SGI的图形工作站可以用更形象化的方式观看、操作和使用数据。
IBM耗时3年,耗资300万美元,做了一个数字化的故宫——“虚拟紫禁城”,用数码拍摄技术,把目前故宫所有对外开放的区域进行拍摄,再用高清的三维动画营造出一个立体的数字化的虚拟故宫,每个参观者只需要戴上一个立体3D眼镜,手握鼠标,就可以在电脑上游遍故宫,漫游中可以近距离并且360度观看故宫的每一间房、每一件藏品,甚至每一根梁柱。而从SGI工作站开始、用虚拟数字化来制造电影的技术,还可以实现不需要演员就拍一部电影,随便选择一个受欢迎的女演员,不需要她的参与,只通过虚拟数字化就能以她为主角创作一部电影。
除此以外,客观的信息数据的采集,如气候情况、气温变化、涨潮时间等地球上每一个角落所产生的最新数据,都可以通过全球性的智能化传感器网络,实现自动、实时地收集。
知识点
传感网络,指将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因而又叫“物联网”。比如,我们现在必须通过看、尝、摸、闻,才能形成关于某种食物的综合判断。但如果把这几种感知信息上传至网上,那么即使身在远方,也能随时了解到这种食物的色香味,这就是传感网技术的魅力。
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内容的生产,构成了信息化第一部分的变革,解决了信息从哪里来和怎么来的问题。
2.信息的存储
2005年,中关村普通的U盘存储量为512MB,当时要花近300元钱。2008年盛行的1G的U盘已经不到100元钱,而到2013年24G、36G的U盘以近100元钱的价格盛行于世。普通的移动硬盘也从GB直接升级到PB存储量。而现在的云存储几乎是免费的,甚至不用买硬盘、买存储器,存储技术也许会由政府、大企业的专门机构来做。《浪潮之巅》这本书是这样描述云存储的:“就像我们不需要自己在家里的院子里打井取水,不需要在家里的厨房里用柴油机发电,而是用水电公司提供的服务一样。”存储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不断取得技术突破,让信息数据成为了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资料。
知识点
存储设备的变化
传统硬盘[1]
1956年9月13日,IBM 305 RAMAC计算机问世。随之一起诞生的是世界上第一款硬盘——IBM Model 350硬盘,它由50块24英寸磁盘构成,总容量为500万个字符(不到5MB)。
1980年6月,第一块容量上G的硬盘——IBM 3380诞生,其容量为2.52GB,体积大如冰箱,重550磅(250千克),造价约81,000~142,400美元。
激光光盘
1978年12月5日,首款商用激光光盘上市(当时称为激光影碟,是Discovision公司的新品牌),其直径为30cm(11.81英寸)。这种光盘的双面均可以有60分钟的音频/视频。这款光盘完全是模拟内容(相对数字内容而言),其背后技术要追溯到1958年由David Paul Gregg发明的激光光盘技术。
软盘
软盘由IBM发明,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首款软盘是8英寸的,后续又有5.25英寸和3.5英寸的。第一块软盘于1971年面世,容量为79.7KB,是只读型的。读写型软盘于次年才问世。
磁带
磁带首次用于数据存储是在1951年。磁带设备被称为UNISERVO,它是UNIVAC I型计算机的主要输入/输出设备。UNISERVO的有效传输效率大约是每秒7200个字符。磁带装置是金属,全长1200英尺(365米),因此非常重。
而标准盒式磁带则是20世纪70年代晚期和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非常流行的数据存储方式。典型盒带的典型数率是2kb/s,每面大约可以存储660KB数据,时间约为90分钟。
固态硬盘
固态硬盘(SSD)使用固态内存来保存永久性数据。它和传统硬盘(HDD)有所不同,HDD是机电设备,包括可旋转的磁盘和可移动的读写磁头。相反,SSD使用微型芯片,并没有可以移动的部件。所以,和HDD相比,SSD的抗震性更强、噪声更低、读取时间和延迟时间更少。SSD和HDD有着相同的接口,因此在大多数应用程序中,SSD可以很容易取代HDD。
数据
信息存储的需求变大
2011年,万维网(World Wide Web)用户已达到20亿人。
2011年,来自汽车、家用电器、相机、公路交通及管道运输的互联设备达到1万亿个。
2007年,全球移动电话用户已达到33亿。
2013年,移动互联网用户预计将达到10亿。
YouTube网站上的1亿段视频文件需要600TB的存储容量。而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数据量约为10TB,大约相当于1000万册图书。
每周Facebook网站将新增6000多万张照片。而每天需要利用5TB的磁盘空间为用户提供超过30亿张照片。
2010年,300亿个RFID标签(装配在各种产品、护照、建筑物及动物上)被售出。
3.信息的计算能力
“运算速度”是评价计算机性能的重要指标。
案例
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率
1946年诞生的ENIAC,每秒只能进行300次各种运算或5000次加法,是名符其实的计算用的机器。此后的50多年,计算机技术水平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运算速度越来越快,每秒运算已经跨越了亿次、万亿次级。2002年NEC公司为日本地球模拟中心建造的一台“地球模拟器”,每秒能进行的浮点运算次数接近36万亿次。
2012年6月18日,美国的超级计算机“红杉”持续运算测试达到每秒16324万亿次,其峰值运算速度高达每秒20132万亿次,是当时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中国超级计算机重返世界之巅
2013年6月17日,国际TOP500组织公布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榜单,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手机运算速率将达PC水平[2]
高通称到2012年年底,市场上手机处理器的每个内核的主频速度将达到2.5GHz。这种手机的计算速度相当于四年前的电脑水平。
随着运算速度的高速发展,云计算的概念出现。云计算就是把一个计算任务分配给所有正在闲置的计算机去计算。以前,人们只是专注于研究一台计算机一秒钟能计算多少次,现在云计算跳出了这个思路,一个重要的计算项目内容将分配给亿万部计算机来帮你计算,然后再汇总。这种利用虚拟平台的计算方式,是对计算速度、信息应用处理能力的颠覆性改变。
4.信息的传输技术变革
传输技术主要取决于传输的速率。
首先是固网的传输,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始大规模应用光通信技术,传输容量和传输距离都有很大的进步。目前我国也已经大量铺设光纤网络,数据传输速率已达到100Gbps。而在2010年6月,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推出密集波分复用(DWDM)平台,支持通信服务提供商务10Gbps和40Gbps光纤网络无缝迁移到400Gbps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