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爱如空气
7579500000055

第55章 王媛泉,您在他乡还好吗?

一九九六年十月份,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刘效礼主任主持拍摄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型纪录片《长征——壮丽的史诗》陆续播出。这部纪录片是继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之后拍摄的又一部姐妹篇。它利用电视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十年前那段举世闻名的恢弘历史,气势之宏大,感染力之强烈,对于我本人而言是无以复加的。电视中除再现了湘江之战、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突破乌江、抢渡大渡河、攻占腊子口等画面和千里岷山大雪纷飞的壮阔场景之外,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令我魂牵梦绕。这段历史实在是太悲壮、太深刻了,它说的是有关西路军妇女团的故事。

西路军妇女团是中国历史和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成建制的妇女武装团队,组建于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随红四方面军北上抗日。在当时那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妇女团的一千三百多人,除了收容和救助伤员外,在团长王媛泉等领导的带领下,参加了无数次战斗,仅往返草地就多达四次。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妇女团跟随红四方面军经景泰、古浪峡进人河西走廊,最终到达迪化(即乌鲁木齐),打通国际通道。这次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最惨烈最悲壮的历史,也是妇女团最惨烈最悲壮的历史。她们同四方面军的将士们一道,同以马步芳为首的马家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几近全军覆没。西路军西征失败后,王媛泉同她率领的妇女团的一千多名女同志,有的战死疆场,有的四处逃散,有的被迫做了俘虏,历尽了千难万险,受尽了凶残敌人的凌辱。王媛泉在部队失散之后,化妆成老百姓,从千里河西走廊徒步来到了八路军驻兰办事处。部队虽然失散了,可她作为一团之长对党的信念始终未变。她到八路军办事处之后,想得到党的指示和帮助,可是,当时八办的领导人没有给她和其他失散的同志以接待和帮助。

作为党员而言,在困难的时候,最希望的莫过于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而作为一名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身经百战、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党员领导干部,当她满怀希望地来到她日思夜念的地方的时候,却不被接纳。此情此景,这名征尘未洗、血战疆场归来的战士,心里该有多大的委屈和多么的难过!西路军是在惨烈的战斗中被打散、被打乱的。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面对数十倍于自己装备精良、养精蓄锐的敌人,妇女团的将士们顽强、勇敢的战斗着,直至打完了最后一颗子弹,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即使这样,她们也没有向敌人屈服。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何等的牺牲精神。

华灯初上夜难明,无奈披衣行走严寒中。隆冬中的兰州之夜,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王媛泉从八办出来后,拖着疲惫的身心俱累的身子,艰难地行走在兰州的大街小巷,她长久地思索着:我该怎么办?我该向何处去?这时,故乡这个亲切的声音在向她召唤:归来吧,远方的游子,这里有你儿时的梦,童年的歌,有母亲的絮语和熟悉缠绵的乡音。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她穿着褴褛的衣衫毅然决然地沿着长征时的路线,一根木棍,一只破碗,一路乞讨着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江西瑞金。她想,我不是战败的俘虏,也没有做过任何有损于党、有损于妇女团长这一神圣称号的事。她相信历史是公正的,也相信历史一定会给自己和妇女团一个清白的。那个时候,她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耐心地等待。因为历史从来就是由人民写就的。它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念的支撑,王媛泉大姐在漫长的等待中开始了新的生活。

王媛泉回乡后,把对战友的怀念和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委屈深深地埋进了心底,独自一人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中送走了冬,迎来了春。这是一段苦涩的令人难忘的日子。尽管她默默无语,从不主动与乡人打招呼,但她的内心却异常的孤独。弃甲归田并不意味着思想可以停止,也并不意味着生命可以消沉。在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夜晚,在荷锄劳作的田间地头,她经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党组织,您真的不要我了吗?我这只离群的孤雁何时才能回到那群振翅南飞的雁阵中去呢?特别是当她劳作一天之后回到属于自己的那间茅屋的时候,湘江激战的情景,四渡赤水的激烈,四过草地的艰难,翻越雪山的困顿以及鏖战河西走廊的战斗,就像电影一样一遍又一遍地从脑海里反复闪过。尤其是在河西走廊的征战中,她和妇女团的同志们人人奋勇争先,个个英勇杀敌,一个人倒下了,另一个人紧跟着,子弹打完了就用石头、刺刀,甚至用手抓,用嘴咬,她和她所率领的女兵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献给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是有意义的。

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逐步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许多思想和理论界的人们开始对西路军失败的原因、西路军西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研究和思考,这本被尘封多年的历史逐渐被一页一页地打开,人们对西路军西征的作用终于有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党中央也对西路军的历史给出了恰当的定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度出现了西路军研究热。其中,影响最大和最有代表性的有《西路军蒙难记》和电影《祁连山的回声》。这两部纪实文学和电影,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西路军悲壮惨烈的历史事实,真实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那些活着的和长眠于地下的西路军将士们终于听到了历史的回音,听到了祁连山的回音。

一九九六年十月,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大型纪录片《长征——壮丽的诗史》。当编辑和工作人员寻访到年过八旬的王媛泉大姐时,这位当年曾豪气冲天的妇女团长情不自禁地流下了难言的泪水。从长征到一九九六年,六十年过去了,作为妇女团团长,在落实政策之后,成了县上的一名政协委员,政府每年给她两百多元的生活补贴。她与养子在一起共同生活。尽管岁月如流,尽管沧海桑田,尽管生计维艰、屋陋室简,但她依然默默无语,只是靠自己的双手艰难而平静地走过了六十多年的漫漫人生。工作人员看到王大姐生活困难,询问她有什么要求时,老人家平静地说,对我个人来说,与那些牺牲的烈士们相比,我能活在这个世上,能生活得这么好,已经很满足了,我对组织上没有任何要求,只有一个愿望,即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重返河西走廊,看看那些长眠地下的姐妹们,看看那些为国捐躯的西路军烈士们。摄制组立刻答应了王老的要求,把她和妇女团幸存的其他几位老大姐用军用飞机拉到了河西走廊。在高台烈士陵园,王老和其他几位战友双手握枪对空鸣放,然后跪在烈士的陵墓旁放声痛哭。此时,荒原寂静,长河呜咽。这哭声和枪声随着祁连山的回声传得很远很远……

起风了,王大姐鬓角的银发、衣襟在风中来回飘动。尽管这是一个迟到的问候,但不管怎么样,这一天还是来了,历史终于把人民的回声传给了那些长眠地下的烈士们和西路军的幸存者们!

王媛泉大姐,您在他乡还好吗?您的迎风鸣枪的英姿,您的坚毅但又神情肃穆的身影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