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爱如空气
7579500000054

第54章 致毛岸英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学院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了毛新宇写的《我的伯父毛岸英》。当时,我立刻就被这本书吸引住了。我轻轻地翻动那拨动心弦的纸张,随着纸张的“哗啦”声走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我长久地注视着岸英那伟岸的身躯,力图从他的喜怒哀乐中寻找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毛岸英作为毛泽东主席的长子,生在湖南板仓。他与弟弟岸青依催在母亲杨开慧怀里的那张对未知世界充满探寻的、童真的照片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留在了历史的记忆里。母亲牺牲后,他和弟弟岸青、岸龙在上海四处流浪、受尽折磨。长征胜利后,他和被坏人打残的弟弟岸青来到了延安,后又到苏联学习、当红军,在“劳动大学”接受锻炼,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的一个工厂当党委书记。一九五〇年十月二十三日,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作为毛泽东的儿子,他主动请缀,同百万大军一起,同那些普通老百姓的子女一样,义无反顾地走进了那场血与火、生与死的战场。正是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中,他与新婚不久的妻子刘思齐依依惜别,最终长眠于异国他乡。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二十七岁,是人生刚刚开始、成就事业的黄金季节,也是爱情开花结果的美好季节。然而,在这个生命最美丽、最绚烂的时候,他却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最壮丽的事业。他再也看不到疼他爱他的外祖母了,再也看不到给他人生以教诲,教他处世立命、热爱人民、把一生都献给祖国人民却很少顾及自己亲人的慈祥的父亲了,再也看不到给他以无限柔情和关爱的妻子了,再也没有机会去看那个属于他、同时也属于人民的韶山冲了。二十七岁就倒下了,他不是牺牲在和平的劳动里,也不是牺牲在屈辱的目光里,他的死,犹如暴雨前的雷鸣,犹如黑夜里划过的一道光焰万丈的闪电,时间虽短,但光照后人。同时,他的死也毫无愧色地证明了他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最近有人写文章说:“现在在毛泽东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种很不好很不正常的现象,那就是把毛岸英之死研究得太多了,是毛泽东研究中不应该出现的现象。”这位先生在文章中还大放厥词,胡说什么:“对毛岸英及毛泽东其他亲属的研究致使对毛泽东的研究误人了歧途,失去了理智和深度。”这是带有偏见的荒谬论调。它不仅混淆了概念,超出了正常的学术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曲解。

就毛岸英本人而言,他确实是一个普通的人,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与其他工农子弟和战士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从他身世的特殊性来看,他又与其他人有着太多的不一样。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谁也无法否认和改变的事实。中国人多的是,但毛岸英作为毛泽东的儿子,却有他的唯一性,特别是在出国作战的历史上。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又有哪一位政治家能像毛泽东一样,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异国他乡的战场上?没有的。就这件事情而言,他不仅是空前的,而且也是绝后的。

研究毛泽东与研究毛岸英并不矛盾。毛泽东作为公认的伟大人物,对中国的贡献,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而且还是伟大的诗人,伟大的预言家、心理学家。他矢志不移的远大抱负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使他在波澜壮阔的人生旅途中成就了辉煌的事业。同时,他还是一个坚强的、出生入死、从不向强大敌人和巨大困难屈服和低头的民族英雄。他的思想是民族的,他的精神是民族的,他的感情是丰富的,也是自由的。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他想达到的目的,在别人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对的情况下,他的内心也曾孤独过,但他从来就是一个坚强的人。派毛岸英赴朝作战,正是他坚强性格的真实写照。当时,有人认为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建设百废待兴,反对出兵朝鲜。毛泽东以他大政治家、大战略家的气魄做出了出兵朝鲜的惊人之举,令世界为之惊叹和震惊,因为他深信自己选择的正确性和判断的正确性。而他的这些正确性来源与他对人类历史的透彻研究,来源于传统文化对他个性、人格、思想、灵魂的深刻浸润和影响,来源于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来源于他对国际形势的缜密分析和科学判断。因此,当中国历史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纪元的时候,人们以重新审视的目光去研究毛泽东的成功之路,研究他的思想形成、发展和成功的轨迹,研究他和他所领导的那一代伟人所建立的丰功伟绩,研究他为什么长久地深藏在亿万老百姓心中、记忆中的种种秘密的时候,无论你选择怎样的命题,无论你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都是不过分的。但是,毛泽东即便是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他也有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热爱他的亲人儿女们。因此,在研究毛泽东的过程中,不能回避和忽略对他亲属,特别是对他的长子毛岸英的研究。在生活和工作中,毛泽东和毛岸英虽然都有各自的工作和天地,但作为父子,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因而,研究毛泽东不能单纯地研究毛泽东,因为他不是个独立的存在。就是说,不能把研究毛泽东同研究毛岸英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研究毛岸英不仅可以丰富、完善研究毛泽东的历史资料,而且可以从毛岸英成长的轨迹中探寻作为伟大人物的毛泽东的内心世界。缺少对毛岸英研究的毛泽东之研究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同样,离开毛泽东而单纯地研究毛岸英也是幼稚的和可笑的。

历史是由人民写就的,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长河是由具体的人物、事件构成的。历史的发展作为一种客观规律,从来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绝不会因石而阻,绝不会因阻而断。它将百折不回,一如既往地奔向海的故乡。马克思早就说过,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但是,马克思也并没有否认领袖和英雄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时所发挥的巨大特殊作用。领袖、英雄是个体的,但同时也是特殊的。试想,如果没有瓦特发明蒸汽机,工业革命的进程能如此之快吗?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能在全世界蓬勃发展吗?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至少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几十年。”我们反对盲目的、人为的个人崇拜,但不能也不应该否认英雄和领袖人物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特殊作用3毛岸英是毛泽东的儿子,但更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的牺牲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和榜样作用绝不会比邱少云、黄继光小。

一切有功于人民、一切有功于祖国的英雄们永远都不会被历史遗忘!他们形如高山、令人抑止,与日同辉,万古长青。之后,让我用一首酝酿已久的小诗来表达我对毛岸英的怀念和敬仰:

仰望您伟岸的身躯,我心潮澎湃久久无语。五十多年过去了,抹不去我对您深情的记忆。端详您伟岸的身躯,我思绪如飞泪眼迷离。青春的身影逝去了,但您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时间是短暂的,记忆是永恒的。雷电闪烁是为了照亮黑夜,严寒过后肯定会春光明媚。是什么使桧仓的青松默默肃立?是什么使瞻仰你的人群不愿离去?是什么使韶山冲的仔伢翘首以盼?是什么使威严的武官脱帽轻轻啜泣?啊!我知道了,青松默立是为您守灵,人群难离是想永远把您铭记。仔伢翘首是想您不太谙熟的乡音,武官哭泣是因为您太孤寂。历史不会因战争的停止而忘记英雄,人民不会因身在异乡而将您遗弃。千山万水隔不断亲人的思念,英名万代永远在人们的心中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