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收起了西边天际的最后一抹残红,喧闹了一天的台怀镇在牧童晚归的响鞭中渐渐沉静。
雾霭缭绕,如游丝般到处飘荡。群峰四野在黛青的夜色中消失隐没。极目望去,旷野平远,天空广袤,在森森树木、重重山影中,夜幕渐次浓重。远处,传来了寺院浑厚悠扬的晨钟暮鼓……
暑气慢慢消退,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的气息。塔院寺东面的黛螺顶宛若一位美丽清纯的少女,在夜色的映衬下朦胧苍茫、影影绰绰。深邃的天幕上星光点点,几颗明亮的小星星顽皮地眨巴着眼睛,朝人们挤眉弄眼,做着鬼脸。
哦,极光!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我们慌忙驻足,只见黛螺顶的后面,出现了一道极亮的光。这光慢慢地升腾,慢慢地扩散,至山的顶峰,竟幻化成了一轮澄澈无比、明亮无比、圆润无比的大月亮。霎时间,仿佛一切都复如白昼。我们踩着自己的影子,寻着月的踪迹,赏月漫步。
“哦眉山月半轮秋,映人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是诗仙笔下的山峡明月。诗仙把三峡秋夜的月色写得清亮无比、凄美无比,使人如临其境,陶醉其中。月色是美好的,但旅途中的诗人却是孤寂的、清冷的,抑或还有一点淡淡的哀愁和伤感,全然没有这五台山月的温馨与柔美。
月亮我是见过的,我是寻着月迹长大的。西湖三潭印月的美景我见过,月牙泉里的月影我见过,挂在故乡屋顶、树梢、窗台、草垛上的明月我也见过,但都不及这五台山的月光爱恋着我、牵挂着我,它令我着迷,令我魂牵梦绕。五台山月大而明亮,圆且温润,如明镜,似银盘,像铜锣,本色纯美,毫不做作,使人产生联想,驻足流连。它不像海上的明月一跃而出,也不似城市的荤月小而无光,升起的时候,先是将自己隐没在山的背面和林子的深处,然后渐渐地、慢慢地,如准备出阁的少女,羞答答、慢腾腾,含而不露,精心打扮,迈着轻盈的脚步,听着曼妙的歌声,出现在无边的天际。这是一轮满月,纯净明亮、光彩夺目,让你看到了它的全部,看到了它的本色。我从未见过如此大而美的月亮,它的美是惊艳的,是脱俗的,是神奇的,是瑰丽的。它大大方方、磊磊落落,在辽远无边的天宇里,将清辉洒在山壑、原野、河流、村庄。于是,在它的映衬下,山朗润起来了,朗润起来了,一切都变得那么明朗清晰,那么美丽迷人。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月亮是女神,是凡夫俗子向往的天上仙境,是孩提时代永远美丽的童话和祖母吟唱终生的摇篮曲。小时候,夏夜凉爽,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疯玩了一天的孩子们便会安静下来,静静地坐在葡萄架下,缠着大人们讲些嫦娥奔月的故事,想着月亮上桂花的清香,想着寂寞孤苦的嫦娥在广寒宫里独自舒袖舞蹈的仙姿,想着嫦娥与吴刚会面时的欢愉场面,做一些只有孩子们才能想象出来的奇异、天真、特别、幼稚、多彩的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含着一颗甜甜的桂花糖,寻着嫦娥的身影,踩着如絮的白云,飞上月亮,与玉兔为伴,与桂树相依。
月色真好。此时此刻,美丽的嫦娥仙子,面对着广漠苍凉的碧海青天和寂寥冷清的夜色,一定后悔当初偷吃灵药,离开人间的鲁莽行为了吧?
花随风飘,人随月移。虽是满月,天上却有一丝淡淡的云。轻风微抚云朵,月儿穿过云层,天淡如水,月光似银,偌大的银盘挂在高高的天空,塔光佛影笼罩在美丽的月光下,像笼着轻纱的梦。
清水河宛若一匹白色的绸缎,静静地流淌着,银色的月光照在水面上,闪着细碎的波光。鸟儿歇息了,蝉儿歇息了,远行的人们带着对湖光山色的留恋进人了沉沉的梦乡,没有了人声的喧嚣,没有了车水马龙的拥挤,有的只是寂静,一切的一切都融入这如画的月色里了。风儿轻轻的、柔柔的,如同这溶溶的月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孩子的脸,送来了山谷的凉爽和荷花的清香。
有人记忆着某种颜色,因为它象征着某种幸福;有人记忆着某种花儿,因为它象征着某种欢愉;有人记忆着某种记忆,因为它象征着某种甜蜜。我记忆着五台山的明月,因为它照亮了我心底的光明。
月亮走我也走。月亮是孩子们的。月亮在每个人的心里。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月亮是故乡的印记和远行人对家乡对亲人的牵挂。故乡的明月,你升起来了吗?你知道我在想你吗?
月儿西沉,山谷里迷雾重重、朦朦胧胧,天与地融为一体,分不清是天上人间还是地上人间。五台山月有容乃大、宁静清澈。哦,这是佛的境地,这是佛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