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了,淅淅沥沥的秋雨敲打着窗外的梧桐、芭蕉。夜幕如黑色的帷幔在风雨声中轻轻地抖动我依窗而卧,在摇曳的灯光下,听雨声时紧时慢,想往事如潮如涌。
长期以来,我一直不知道《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吟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出处。经朋友介绍,读了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名篇《偶感》后,方知此诗出自李商隐之手。李商隐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其诗清雅秀丽,含而不露,历来为诗家所推崇。诗的原句为:“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见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经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一改,诗的最后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便为“留得残荷听雨声”。好一个“残”字。虽说是一字之差,但意境决然不同。“枯”字是说荷已经死了,没有生命力了,给人的感觉是一幅肃杀、荒凉、凄惨的景象。而“残”字呢,则是处在似死非死之间。说死了吧,还有一点绿抑或花儿什么的,说没死吧,但已经到了生命行将终结的地步。总之,“残”字给人联想的空间很大。你可以想象,在秋风萧瑟之时,在秋雨时紧时慢的滴答声中,那将死未死的荷在涨满清水的塘里、湖里任凭风吹雨打而自视清高、孤傲的情景。此时的荷,在经历了夏的火热后多么宁静、多么忧伤。她是在回味夏的热烈?秋的成熟?还是在生命行将结束之时对生命的无限留恋?对来年夏天的深情向往?
秋是一年四季中果实累累的季节。秋因为有了雨便有了忧伤,也因为有了荷才显得成熟高洁,她极容易使人的情感同她融合在一起。
这是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的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是无数才子佳人心中的“武陵源”。怎样赋予秋更深的意境呢?大诗人在写秋的时候,不是以惯常的笔触去写雨,而是着意去写荷。这样一来,秋便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这时候,你可以不想不做别的事情,只要在滴答的雨声中静静地依窗而立,看窗外的雨景,随意地或躺或卧,让疲劳的身体、精神和心灵在时断时续的雨声中获得短暂的歇息。你还可以撑着雨伞在雨中漫步,看迷雾中的远山,看塘中残荷不向风雨低头的仙姿,或者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看书、喝茶、写字、聊天、思乡,在对雨中残荷的幻想中悄然人睡,梦游周公。啊,雨中的残荷,秋天的歌,童年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