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词出自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辛弃疾之手,是辛弃疾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作者以宁静的笔调为人们描绘了一幅恬静美丽的乡村夜景图。清风、明月、疏星、微雨,鹊声、蝉鸣、蛙鼓、稻香,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清新柔美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
夜深入静,推窗邀月。窗外,月色皎洁、星汉灿烂,凉风扑面,树影婆娑,多美多静的夏夜啊!忽然,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像来自遥远,又近在咫尺。侧耳细听,竟是那久违了的蛙鸣。久违的蛙声,熟悉的蛙声,你竟使我有些莫名的激动和颤抖,你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引领我走进故乡童话般美丽的夏夜。
城市是毫无生机的水泥和方块,在这深宅小区,哪来的蛙声?莫不是小区那片偌大的绿地留住了青蛙?我想是的。小青蛙,这是你生活的家园吗?多少年来,你千般万般地守在这里,噪音赶不走,污染赶不走,默默地生活,默默地鸣叫,我竟将你遗忘了,我竟将故乡的蛙声遗忘了,我竟将那远去的童趣、亲情遗忘了,我禁不住有些忏悔,有些难过,有些伤感了。我静静地欣赏着夜色的美丽,静静地聆听着你孱弱的鸣叫。
蛙字的首部是“虫”,右边是两个垒叠的“土”字。由此可见,它是和与它保护的庄稼一样,是在土地里生根发芽的。这个字里的土,是梨尖翻阅的耕作层,是攥在手里哗啦作响的土坷垃。很小的时候,我们这些乡下孩子,耳熟能详的就是大人们的教诲:青蛙是益虫,不能滥捕乱杀。开春,田野泛青,阳面小草的颜色由浅变深,桃花、杏花、梨花,竞相追赶着春天的脚步,将那火灼灼、粉嘟嘟、红艳艳的花儿开放在无边的原野,使春天的景色五彩斑斓、美不胜收。波澜不惊的小溪里,成群结队的小蝌蚪煞是可爱。孩子们禁不住好奇,掏起一捧,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捧在手心里,仔细地、目不转睛地看它们摇头摆尾的可爱样儿。大人们见状,连忙制止。在他们的心中,一只蝌蚪,就等于一棵庄稼,一碗米,一升麦,一斗谷,他们从不伤害青蛙,也从不让孩子伤害青蛙。
农谚云:青蛙咕咕叫,丰年要来到。青蛙是庄稼的益虫,是农人的宝贝,它在捉食害虫的同时,还会及时地把庄稼丰歉的信息提供给人们。村野老夫,把蛙鸣的稀薄,当成是对农桑丰歉的预言,特别注重对青蛙的观察与呵护。
蛙鼓声声,是在给庄稼擂鼓助威,也是在给劳碌的庄稼汉伴奏催眠。不登大雅之堂的青蛙从来不哗众取宠,他们只是自娱自乐地发出泥土的音韵,恰似攀岩凌云的山歌,掺杂花粉叶绿素的放牛小调。蛙声悦耳,夜色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