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璨《与汤太博书》:“甲辰秋,省晦静先生于盱江,留郡斋旬月。”(《无文印》卷一五))汤太博即汤汉,此年登进士第。
理宗淳佑五年乙巳(1245),三十二岁。
在临川。冬,归家柳塘。
撰《重修宝华寺记》,有云:“淳佑甲辰,予客临川。其徒师可师璨,以记见属,时方有事于《华岩》,未暇。明年冬北归旧庐,复使来告。”(《无文印》卷三)明年即“淳佑甲辰”之次年。南昌在临川北面,是“北归旧庐”,即归南昌老家。
宝华寺,据四库《江西通志》卷一二《山川六?南康府》,“武山在湖口县东五十里,与庐山夹鄱湖而峙,根盘四十余里,为西南最髙之山,上有茨菇池,池畔有宝华寺,相传赤脚僧修炼于此界,接彭泽县。”
理宗淳佑六年丙午(1246),三十三岁。
(1)居南昌旧庐。
灵鹫果南涧禅师卒,道璨《祭灵鹫果南涧禅师》云:“我昔游长安,见公飞来峰下,挟病负贫,辙烦车殆,公授之馆,饷之泉石,纳之图画中。倏而来,忽而逝,公不以久数而厌且怠也。緑蓑青笠,西还大江之南,今七年矣。”游长安在嘉熙三年(1239),七年之后,禅师离世,故云:“长安故人,既不我若,天地阔远,欲问无所也。我哀无声,我言无文,山中猿鹤,闻斯断魂。”(《无文印》卷一三)
(2)再至浙地,在钱塘。
道璨《送清奚翁序》云:“嘉熙丙申,得清奚翁于南闽,明年会于永嘉,又六年会于临川,又三年会于钱塘。”“嘉熙丙申”即端平三年(1236),“又三年会于钱塘”即在1246年。
理宗淳佑七年丁未(1247),三十四岁。
在临安。
(1)在径山寺。
《咸淳临安志》卷二五云:“径山在(临安)县北,去县五十里。《径山事状》云,山乃天目之东北峯,有径路通天目,故谓之径山。竒胜特异,五峰周抱,中有平地,人迹不到。”
径山寺创建于唐天宝年间,开山法钦禅师建寺。南宋时被评定为“五山十刹”之首。代有高僧,求法者络绎不絶,遍及海内外。
附南宋五山十剎:“嘉定间品第江南诸寺,以余杭径山寺、钱塘灵隠寺、净慈寺、宁波天童寺、育王寺为禅院五山;钱塘中天竺寺、湖州道场寺、温州江心寺、金华双林寺、宁波雪窦寺、台州国清寺、福州雪峰寺、建康灵谷寺、苏州万寿寺虎丘寺为禅院十刹。”(宋周密原本、明朱廷焕补《增补武林旧事》巻七)
(2)为僧友橘林撰《橘林诗集序》。
《橘林诗集序》云:“端、嘉间,余漫游闽浙,橘林挟贫携病,实与偕行。山程水堠,风亭月驿,余方欠伸思睡,而橘林拥鼻苦吟,声与候虫俱切。余尝笑谓之曰:‘速贫致病,不在此乎?’未几,病甚辞归。后五年,会于临川,诗与贫病俱长,又明年而死矣。淳佑丁未,余客径山,其季沾上人得遗稿于西来行李,虽流传失次,不无遗恨,然皆未去珷玞之良玉也。噫!忍贫而学诗,诗工而身死,诗之不灵如此。九原不可作,余言奚益哉,悲夫!”(《无文印》卷八)
(3)八月,为僧友撰《越台铭》。
道璨《越台铭序》云:“越台隶南海,赵佗僭帝时筑也,庸法界家于其下,故号焉。丁未春,法界东征,属铭于某予,秋八月乃克缄寄。”(《无文印》卷六)
理宗淳佑八年戊申(1248),三十五岁。
在径山寺。
(1)友人来访,道璨《瘦岩序》云:“淳佑戊申二月,隆上人自灵隐访予于径山,以瘦岩谒序。”(《无文印》卷七)
(2)师育王住持释妙堪卒,自西湖赴四明祭笑翁,有祭文。
释妙堪(1177-1248),号笑翁,四明慈溪(今浙江慈溪)人,俗姓毛氏。登庆元三年具足戒。得法于天童无用禅师,历住妙胜、金文、光笑、报恩、雪峰、灵隐、净慈诸名刹。淳佑三年领阿育王寺,尽革夙弊,内外一新。淳佑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卒,年七十二。“师刚果强毅,公勤廉明,训徒说法,几四十年,意小不合则脱屣而去,海内视其去留占丛林盛衰,建议立论非兼利天下不为。宝绍间受知君相,以大法自负,论人无恕词,厉士无恕法,多聚谤从怒。卫王薨,异时嫉胜己者或欲困之蒺藜,师不战不祈,卒无所施其术。晚节没路,言益峻,行益危,道益着,昔之怒者欢以和,谤者信以服。”(道璨《育王笑翁禅师行状》,《无文印》卷四)
阿育王寺又称育王,为南宋名寺“五山十剎”之一。《明一统志》卷四六云:“阿育王山在府(宁波府)城东五十里,旧名鄮山,晋太康中并州人刘萨诃得阿育王塔于此,因名。”“阿育王寺在阿育王山中,晋义熙初建,一名广利寺,梁武帝赐今名。寺有阿育王所造真身舍利塔,又有宸奎阁贮宋神宗御书,苏轼作记。”
道璨《祭笑翁和尚》:“道鸣东南,逾四十祀。大节实行,标准一世。”《径山两浙祭笑翁和尚》:“其进退出处,措注设施,则万人之杰,一世之师也。”(《无文印》卷一二)
道璨《送一侍者归日本序》云:“淳佑戊申春,予自西湖来四明,既哭笑翁老子,遂访樗寮隐君于翠岩山中,留十日复归径山。”(《无文印》卷八)
(3)访樗翁于翠岩山。
案:翠岩山在鄞县。樗寮隐君指张即之,时张即之六十二岁,居于庆元府鄞县桃花源。
桃花源即鄞县桃源乡,桃源乡“高山峻岭,峦秀异常。大泽源泉,清洁可爱,形胜之美,甲于明州”(康熙《桃源乡志》卷二)。桃源乡不仅风景如画,且也是张即之故乡,故张即之致仕后便居此地。
道璨《与松山何知府书》:“岁晚入越,访毛所斋、孙竹阁,逐留度岁。到四明,又为张公寺丞留两月。育王老子有旧,遂为此来。异日久寓四明,明之残山剩水皆相识,而寺丞公眷眷不忍舍,来岁秋冬方可还京。”(《无文印》卷一五)
(4)年底寓金陵。
金陵,今南京。道璨《祭庸越台康南翁》:“前法界堂上越台和尚淳佑戊申冬殁于四明雪窦,友人江西某时寓金陵。千里闻讣,哭之也哀。”(《无文印》卷十二)又《书悟上人金陵诗卷》云:“余顷游金陵,对晋、宋山川不敢吐一语,常恐沈、谢诸公见笑于地下。悟上人示余近诗,所赋多余旧游,余欲言者悟既言之,余奚为哉!悟若西还,盍持此语,为余多谢钟山石城也。”(《无文印》卷一〇)
理宗淳佑九年己酉(1249),三十六岁。
(1)由金陵经吴门(苏州)归径山。
道璨《祭庸越台康南翁》云:“前法界堂上越台和尚淳佑戊申冬(1248)殁于四明雪窦,友人江西某时寓金陵(今南京),千里闻讣,哭之也哀。明年(1249)春还吴门(苏州别称),客自长安来,复以灵隐记室南翁之讣告,哭之犹越台,又明月归径山,乃会江湖诸交于天开图画,合二灵而祭之。”(《无文印》卷一二)
道璨《送乘月洲归九江序》亦云:“后三年,余归自建邺,乘自庐山来,与之语,唯唯若不解。”此之“后三年”,是道璨与乘月洲径山相会之后三年,道璨在径山始于淳佑丁未。(1247)(《无文印》卷一四)
(2)拜候无准。
道璨《与樗寮张寺丞书》云:“某顷于寓邸一再侍左右,春风一舸,出入鸥群鹭行间,追随驰逐,惟野僧文士如涪翁在浯溪时。东华车马如流,富贵之气成雾,孰知有此世外标致哉!禀违登山,首以行李所寓告无准老子。”(《无文印》卷一六)
(3)编纂笑翁语录,无准、痴絶撰序跋。
《与大川和尚书》:“比三具书,以校雠老笑翁语申恳。当住山行道无遗力之时,而以此上关念虑,殆若不知务者,盖迫于情义,不容遂已耳。昨知维那书来,窃知已蒙笔削而未脱槁。刊冗落浮,一经老手,遗音余响,韶濩人间,老笑翁遂不死矣。序跋已得于无准、痴絶二老,末后一句尚有望于和尚。去春寺丞张公面嘱叙述老子平生大致,以备求铭,尝以异时所闻者着为一传。老子尝言与和尚出处同,趣向意味又同,是知其言行之详者莫如和尚。知维那讯云和尚亦欲一见,谨同序跋录呈。所书不实,望赐批教,盖闻而知之者,未若见而知之也。”(《无文印》卷一九)“去春寺丞张公面嘱叙述老子平生大致”,是本文撰写当在1248年底访问樗翁之后,无准去世之前,即1248年底,不超过1249年3月。
(4)代无准撰《跋御书发愿文后》。
文云:“淳佑第五年,时和岁丰,国家闲暇,皇帝游泳翰墨,临晋王羲之书道源《发愿文》,赐径山臣某。龙跳虎卧,精神百倍羲之也。臣切惟先王之治天下,皆以愿力为根本。根本固矣,天下可运之掌上。我皇上乘愿力而出兴,以愿力而致治。乙夜所览,肆笔所书,不独发文人未尽之秘,而又深得先王为治之本,猗欤休哉!臣不敢私有,藏之山中,为万古重镇,山川其保诸!九年二月吉日,臣某稽首谨书。”(《无文印》卷一四)案,此文当为代径山住持无准所作。
(5)师径山住持释师范卒,道璨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
释师范(1178-1249),号无准,蜀之梓潼人,俗姓雍。九岁出家,绍熙五年冬登具足戒,游荆南玉泉寺、四明育王、钱唐灵隐等。复还灵隐时,依破庵,得其法。后住明州清凉,升堂开法,大阐宗风。继迁焦山、雪窦,三年,被旨移育王,又三年,以朝命主径山,有旨入内,奏对详明,赐佛鉴禅师号,并缣帛、金银、钱、香合、茶、药等。居径山二十年,为东南法席第一。淳佑九年三月,书遗表及偈而逝,年七十二。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五卷。(《径山无准禅师行状》,《无文印》卷四)
道璨撰祭文云:“维师道德,其大无伦。如天行春,不见其痕,斵封破执,随根钝利。峻不设险,平不落地。刊陈出新,浚道根源。少不病简,多不病繁。望重当世,眇视一己。量包天下,不遗一士。”道璨、无凖师徒关系深厚:“璨也未至,师傒其来。亦既至止,师谓不才。相从三年,恩意千万。从行侍坐,朝夕无间。”并云:“守其所学,尊其所闻。敢不自勉,仰愧师门?”(《祭无准和尚》,《无文印》卷一二)“相从三年”,是道璨已在径山三年。
(6)有《与痴絶和尚书》,言期盼其速来住持径山之意。
道璨《与痴絶和尚书》云:“山中无主,内而僧行,外而江湖,望和尚之来甚于饥渴。或谓君命不可重违,和尚必奉诏;或谓和尚方以晚节自高,虽君命有所不移,必不奉诏。间有持是二说讯之某者,切以为出处大义,和尚自有定算,晚生末学何足以知之。”(《无文印》卷一九)
又《径山请痴絶和尚疏》云:“前辈凋零,莫甚嘉熙、淳佑;故家全盛,无如圆悟、应庵。所以后世子孙,皆有乃祖风烈。某人百年遗老,四海一翁。直指单传,非今人之所是;出游归隐,易诸公之所难。不逐春风于桃李之时,坚持晚节于冰霜之后。念吾道将坠地矣,今何时欲安眠哉。两径松声,皆昔年之相识;一筇秋色,望指日以来仪。拈一瓣香,祝九重寿。”(《无文印》卷一一)
又《径山痴絶禅师行状》云:“戊申春(1248),育王笑翁堪散席,朝论以大觉故家,不轻畀付,召师隐所。使者三返,卒不奉诏。明年二月(1249),访丞相弘毅游公、侍郎沧洲程公公许于霅川私第。京尹闻之,走使迎至,留郡斋兼旬,以法华请开山,牢不可辞,以九月领事。秋八月,径山诏至,师欲并法华辞,或谓不赴法华则不信,重违君命则不恭,失恭与信,何以为后学法?师闻,幡然而作,留法华逾月,即登径山。”是痴絶九月在法华寺,十月即赴径山。
理宗淳佑十年庚戌(1250),三十七岁。
在径山寺。
(1)师径山住持释道冲卒。道璨撰《径山痴觉禅师行状》。
释道冲(1169-1250),自号痴絶。武信长江人,俗姓苟氏,长应进士举,不利,受释氏学,游成都,习经论于大圣慈寺,绍熙三年出峡,逥翔荆楚间,遍历诸老之门逾二十年。宝庆元年,住持蒋山,继迁雪峰,甫半载,诏移天童。适育王住持未得人,因师之至,又使之兼领,往来说法两山间,四方学者从之如归。淳佑四年,诏移灵隐。动归老故山之志,归隐金陵。八年初,育王散席,众举于朝,敕牒住径山,初不奉诏,九年末始登径山,未几疾作,涉春不瘳,但升堂说法,不废方丈职事。十年三月六日逝,寿八十二。有《痴絶道冲禅师语录》二卷。(《径山痴觉禅师行状》,《无文印》卷四)
前后三年,笑翁、无准、痴絶相继离世,道璨不胜悲痛,其《门祭痴絶和尚》文云:“侯门相迎,欢声如雷,去年岁晚,方见师来;聚头相送,苦泪如雨,今年岁晚,又见师去。凡今诸老,几何人哉?如此送迎,能堪几何?悲风满山,愁云满目。虽欲不哭,焉得不哭!”(《无文印》卷一二)
(2)道璨原拟此年探望樗翁,未果。
淳佑九年《与樗寮张寺丞书》云:“来岁秋冬,定买絶江之棹,俯伏门墙,以请食言之罪。”(《无文印》卷一六)但似未成行。
(3)撰《琴铭》。
道璨《琴铭》序云:“澄古泉所蓄琴,盖治平乙巳惟广斫,后一百八十五年,江西某铭。”(《无文印》卷六)治平乙巳为1065年,历185年,此铭当作于1250年,即淳佑十年。
理宗淳佑十一年辛亥(1251),三十八岁。
在径山。
(1)撰《见山楼铭》。
序云:“嘉熙三年(1239),余同故人云太虚游东山,借榻谢家池馆,得士曰杰笑云,盖负一字宗之左券者,筑楼曰‘见山’而请铭。余方汲汲问医未暇。后十年来京师,时笑云散席,称心首众菩提,复理前请,又明年九月乃克铭。”(《无文印》卷六)
(2)撰《送乘月洲归九江序》。
《送乘月洲归九江序》有云:“余始识九江乘上人于西湖,寒瘠枯瘁,若枯枝,若槁竹,不暇探其所存。来径山,余友开石门、源灵叟皆亟称之,亦未之深信。后三年,余归自建邺,乘自庐山来,与之语,唯唯若不解。……乘居径山二年,泯泯与众作息,不求知闻。群聚会议,避之如惊麕脱兔,虽行辈亦少识其面者。信道笃而为己力,良以此耳。”“乘一再逰东南,所游者径山,所慕者无准、痴絶。不幸二老相继逝去,有志之士皆散之四方,乘亦以亲老归隐康庐。”(《无文印》卷一四)乘月洲,道璨僧友,名乘,号月洲,九江人,曾与道璨游,后归隐庐山。此文当撰于无准、痴絶皆去世之后。
理宗淳佑十二年壬子(1252),三十九岁。
在临安灵隠寺。
道璨《与沧洲程尚书书》云:“某以待记作忧灵隐,灵鹫老子又分榻馆之。”(《无文印》卷一五)
程尚书指程公许,叙州宣化人,嘉定四年进士,歴官权刑部尚书、宝章阁学士知隆兴府。据《宋史》卷四一五本传,郑清之淳佑七年(1247)再相,公许屏居湖州者四年,郑清之淳佑十一年十一月卒于位,程公许乃权刑部尚书,是权刑部尚书至早在淳佑十一年冬。道璨此文有“圣天子图任旧人,以主国是。征黄闻已再行,霅川烟雨,恐尚书不得有矣”,霅川即代指湖州,湖州宝庆初改安吉州,治乌程,即今吴兴,霅溪在吴兴县南。此篇当作于程公许即将赴任之时,又文中有“天气向热,未有他役”之句,当是在次年之夏秋,故暂系于淳佑十二年,道璨之事迹亦因此而系于此。
又道璨《送诚上人》诗云:“长安城头秋日黄,长安道上秋风凉。游子念亲从定起,一衲巻云归故乡。七月八月吴楚路,十里五里东南疆。遥知子母相见处,篱落黄花吹晚香。我母今年六十四,千丈白髪应沧浪。石田茒屋归未得,西山几度明斜阳。因送君行发深省,天地阔逺愁茫茫。他年相寻君勿忘,杨栁当门水满塘。”(《无文印》卷一)
理宗宝佑元年癸丑(1253),四十岁。
(1)为白云住持撰《哀词》。
道璨《启白云哀词》云:“余东游,尝往见之,行年九十,目光照人,面有孺子色。二子元澄、元省,皆丛林闻人,而位不偿其有。”师逝于“宝佑癸丑二月十五日”,师之徒有曰元省,道璨云:“余与省逰二十年,昔闻其师之行而高之,今闻其师之死而哀之。非哀之也,哀斯世不复有此人也。”(《无文印》卷一四)故有此作。
(2)友姚勉宝佑元年登进士第一。
姚勉(1217—1262),字成一,字述之,新昌(今属浙江)人。宝佑元年进士第一,授平江节度判官。丁父忧,服阕,除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四年,太学生有因论丁大全而被逐者,姚勉上疏言:“斥逐学校之士以禁天下之言者,此蔡京、秦桧所为,今日岂宜有此!”遂归。及吴潜入相,再除校书郎、正字、沂王府教授,寻兼太子舎人。后帝过东宫,讲《否》卦,指斥权奸,无所顾避,忤贾似道,罢归。景定三年卒,年四十六。
(3)在径山寺,为天竺僧撰《雪冈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