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36计用人
6909800000053

第53章 谨防欺诈

提防陷阱

有一则笑话在民间流传很广。说有人在某官面前说,他出道之时,师长教给他谄媚之法,有“高帽子”九十九顶,用以送人,可以无往而有胜。

某官听了,大不以为然,说:“我就不喜欢谄媚拍马之人。”

其人连忙附和,道:“对对,您的情况不同,您是个例外,象大人这样不吃马屁的人,天下能有几个呢?”

某官脸色顿时大为缓和。走出官邸时,其人道:“九十九顶“高帽子”已送走一顶了。”

这就是说,人人都知道谄媚不好,但真正的谄媚者送上门时,你却未必能感觉得到——那些实在低级的除外。

为什么不能接受谄媚呢?因为谄媚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谄媚者说的都是违心的话,这是谄媚和诚意赞美的根本区别。

他之所以愿意说违心话,是因为在其他方面有所要求,这个要求又是绝对不应该满足的。如果应该满足,他也用不着谄媚了。

所以,接受谄媚,就是接受一通无用的假话,并以牺牲某方面的利益为代价,这显然是不合算的。

怎样才能做到不受谄媚呢?首先要能分辨得出什么是谄媚。笑话中的那位官老爷,自以为不受谄媚,结果还是受了谄媚,问题就在于他分辨不出什么是谄媚。

那人用的是“应付型”的谄媚方法,就是顺着你的思路发挥,不太过份,因而也不在露骨,最容易为人接受。

另外有一种“阿谀型”的谄媚方法,属于比较低级的谄媚,就是人们平时所谓的“说好话”。但不说到露骨与肉麻的地步,一般人也还是能够接受的。

还有一种“反证型”谄媚方法,即以指责你周围的人来间接地抬高你,拍你马屁。他们能够鉴貌辨色,贬低的人正是你所不喜欢的人,你不好意思说那人的坏话,他们代你一吐为快。这一招也是十分灵验的。

不受谄媚,就要多听反面意见(用以对付“应付型”)。顺着自己的思路说话,等于没说。说的是你已经想到的事,因此毫无价值。不要给说话的人以好处。

不受谄媚,还要摒除喜欢听好话的习惯(用以对付“阿谀型”)。听到赞扬的话就要提高警惕,以防对方借以换取什么东西。

对好话可以采取置若罔闻的办法。假如好话一个劲地往耳朵里钻,就设想别人在说一个理想的领导者应该如此,而我还不是理想的领导者,我要朝这方面努力。

不受谄媚,要特别警惕在你面前说别人坏话的人(用以对付“反证型”)。今日在你面前说别人坏话的人,明日也可能在他人面前说你坏话。尤其是表面和人要好,背后又说人坏话的人,或者背后说人坏话当面却大加吹棒的人,更属典型的谄媚者,有时还可能是挑拨离间者和两面三刀的小人。这种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是万万不可相信的。最好连说人坏话的机会也不要给他。

不可偏听偏信

这是发生在某一位中小企业科长身上的事,这位科长很民主。当他在拟定一个新企划案的时候,一定会参考下属的意见。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于是便召集下属检讨,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失败。

有位下属表示是因科长的指导不恰当才造成失败,又有下属表示是因A君犯了某方面的过失才造成失败。大家都把过失归于他人,认为失败和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科长采纳了大家的意见进行改善,但结果还是令人大失所望。然后,科长再召开检讨会、再修正、再进行,结果还是失败。在这不断失败的过程当中,科长被下属弄得团团转,最后还是一败涂地。

当下属推卸责任时,身为主管却不加以制止而造成失败。身为主管者不能光是依靠下属的意见或想法,自己也要有主见或见识才行。

而且,身为主管者所提出的意见或想法一定要比下属高明,让下属觉得你不愧是主管而对你口服心服。这位科长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才连连受挫。

防止欺诈

从古至今,欺君之罪罪莫大矣。从五千年历史中我们看到,中国的皇帝们很聪明,他们为了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首先要惨淡经营不被臣属们欺蒙的生活与工作圈子,如若有人欺君,动辄就会砍头,轻些也会削职问罪。

当代的领导者们,为了维护自己决策的严肃性和正确性,也必须首先杜绝属下对自己的欺蒙。

识别欺骗,然后才可能惩治欺骗,防欺之先必有连环措施。

先说识别欺骗。本是白,报是黑,是蒙;本是鹿,说是马,是欺;凡是发生的事,将要去做的事,如若谎报,即是蒙,欺必须以蒙为形式。

识别欺骗要法之一是,佯装对正面问题听后入耳,几乎同时,或以直接方式,或从他处了解问题的各个侧面,进行立体分析,综合之后可知欺与未欺。

识别欺骗第二要法是,常欺人者也可能偶尔欺已,欺语多者也可能欺我于行;识别欺骗第三要不进,运用特务手段暗中察访运用突然变换法,使欲欺骗于已者手足无措;识别欺骗要法第四是察颜观色,见微知著,运用理性预感智慧。

再说防止欺骗。防止欺骗的原则是,有欺必惩,使欺者必食其果,或让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惩之。知欺然后治欺,始能防欺。

要求别人讲信用,自己先讲信用;要求别人不欺,自己先不欺人,防止欺骗除了要有系统的惩罚措施外,还必须要有得力的组织措施。如三人牵制法、五人监督法等等。

防止欺骗的办法在于按欺之内容或轻重,处以不同等的处罚措施,或诛或抑,以达到惩戒他自己以及更多人的目的。有时候,杀一儆百是绝对必要的。治欺要公开处罚,才能有效。欲骗人入陷阱者,必处以贬;常发欺语,必有欺行,可旁敲侧击使其明白后处以抑。明明确确可以定的欺罔必治之以揭露。尚不明见的欺罔之行,必治之以疑。

此外,可对一些人平时的言行做好仔细察访分类,在心中列顺、疑、信名册,可知常日不欺,单日多欺,常日多欺,单日必欺。

除了上述这一切,判定欺骗首要的还要智慧,《圣经》中有一则耶和华判案的故事,两位妇人同争一个孩子,都说是自己亲生,难分难解。耶和华说:既然如此难以分辩,就把孩子劈成两段,你们各取一段吧!一位妇人表示同意,另一妇人放开孩子,说:你抱走吧,孩子是你的。耶和华把孩子判给了后一位妇人,这就是智慧的力量。

识别小人心

小人到处招摇撞骗、挑拔离间、见风使舵、过河拆桥、谣言感众,给人与人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只有充分认识小人的种种伎俩,才能及时识破他们,不致为其所迷惑,也才能对症下药,及时采取对策,防止上其当、受其害。

(1)搬弄是非

靠搬弄是非挑拔人际关系,是实现个人目的的一种最简单、最方便的方法。现实生活中,许多小人出于一点私欲,在达不到个人目的时候,便常常会捕风捉影,大放厥词,把白的说成黑的,把小的说成大的,把方的说成圆的,歪曲事实真相,使该亲近的人疏远,该疏远的人反而亲近了,造成人际关系的扭曲。

(2)谣言感众

小人们大多懂得“空话重复千遍就会变成真理”的道理,有时单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实现其私欲时,他们就会采用造谣惑众的行径。他们造谣时,往往伪装得理直气壮,给听者以真实感、可信感,因而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很容易迷惑听众。

3.狐假虎威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小人为了实现个人的私欲,往往会一味地讨好上级,看上级的脸色行事,精心揣摩上级的心理,曲意奉承,博取上级的欢心。而后,就以上级为靠山,借“虎威”去压制别人,凌弱、凌下以谀上,谀上以进一步售其奸。

4.见风使舵

古往今来,小人都没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变色龙,只要需要、可能,立即转变方向,或立即将自己说过的话改口。他们善于观察和揣摩别人的心思,时时注意看上级的脸色行事,时时注意事物的发展趋势,时时都做好“见风使舵”的准备。他们的绝招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了私欲,随机应变。

5.过河拆桥

小人没有真正的朋友;他们暂时结交的朋友,都是假的、靠不住的。对于小人来说,自身利益高于一切,只要需要,他们可以和朋友反目成仇,甚至不惜落井不石;一旦有利害冲突时,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恩人甚至亲人,以此来换取自己的“幸福”。在他们心目中,只有对自己有用有利的人才算“朋友”。

6.趁火打劫

古往今来的小人惯用的伎俩之一就是乘人之危。对小人们来说,把握时机至关重要。因为时机成熟,就可为他们的行动大开方便之门,而且时机把握得巧妙,还可使其不正当的行为变成“光明正大”的行为。反之,小人的行径则易为人们所识破,尤其当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时,小人会随机应变。对方力量过于强人,他们就会暂时掩盖其真实面目;对方若处境不妙,小人们就会乘虚而入。

7.挑拔离间

纵观古今的小人,他们行事大都喜欢在暗处偷偷摸摸,搞阴一套、阳一套。他们深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用种种卑鄙的方法离间别人,挑起别人之间的矛盾。等到被离间者相互争斗时,他们却从中获利,这种伎俩一旦得逞,其害无比。因此,当您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明察,千万不可偏听偏言,以免让小人钻空子,上小人的当,给工作和生活带来麻烦。

8.欲擒故纵

这是一种极易迷惑人、使人上当受骗的伎俩。欲擒故纵,实则先退后进,退既可自守,又可使人放松警惕,一旦时机成熟,小人变会不顾一切地进行反击,直到达到最终目的。当前这种小人的主要表现方法:一是故意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宽厚仁慈、老实诚恳、公正博爱的形象,有时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不借暂时忍痛割爱,投别人所好,以此赢得人心,一旦条件成熟,则反守为攻。二是先给对方以某些好处或小恩小惠,让对方尝到小甜头,一旦对方真的落入圈套,则反手一击,让其被困挨宰。三是采取拉与打相结合的方式,打打拉拉、拉拉打打,先拉后打,拉的目的是为了打。这种伎俩充分暴露了小人的虚伪,狡诈,对这种小人术,千万不可大意,也不可手软、耳软、心软。

不可过于感情用事

亲贤臣,远小人。这一点每个人都是知道,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每个企业家身后都会有几个人试图紧跟着。他们有的是甜言蜜语,有的是赞扬与称颂。这些人中有的手段相当高明,他们奉承而不露声色,拍马屁会让你怡然自得而不觉察,就如金庸笔下韦小宝一样,可是,他们却没有韦小宝对康熙的忠心与义气。

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他们付出的是口吐莲花时喷溅的唾液,看中的只是企业家手中的金钱和权力。

这样的人值得警惕。

首先是在用人方面要不分亲疏。许多小人常常将企业当成官场来混,他们刻意地与企业领导人搞好关系,以赢得好感,从而为自己的升迁铺平道路。

而人性是有弱点的。理性与感性很难分开。人们都愿意用那些自己看着顺眼,与自己比较接近、会说话,会来事的人。可是,这样的人不一定是贤人,不一定是干才。而且,企业家这样用人,常常会使一些善于拍马的人混到重要岗位上,影响工作不说,也伤了下面员工的心,使自己在员工中的形象受损。

因此,企业家在用人方面,一定要注意将理性与感性分开,在用人的标准方面,强调能力、才干与业绩,而不是将个人好恶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