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36计用人
6909800000015

第15章 扬长避短(1)

充分发挥人的优点

正确的用人之道,是充分发挥一个人长处的优势,避开一个人短处的劣势。用人就是用他的长处,使他的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克服。

人的长处与短处不仅有长短伴生的同一性,而且还具有长短相抑的斗争性。这种斗争性表现在矛盾着的长短双方相互抑制、相互排斥和相互否定。

如果从人的长处着眼,为使用对象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他的长处得到充分地发挥,那么这个人日益增长的长处优势就会抵消短处的影响,或者填补短处的缺陷,或者抑制短处的劣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松下幸之助为重建松下集团中的胜利者公司,从许多的人选中挑选了原海军上将野村吉三郎,决定派他担任胜利者公司的经理。该公司是以经营音乐唱片为主的大型企业,野村对音乐、唱片一窃不通,也不会做买卖,只不过曾在日美战争中作为和美国谈判的特命全权大使而有点名气。对于野村的出任,松下集团里各方面看法不一,怀疑他能胜任此职的占大多数,连野村也认为自己完全不懂业务,把握不大,如果硬要他干,除非给他派几个懂业务的做助手才行。

野村上任后,一次董事会上论到音乐作品《云雀》的事,野村问人家:“《云雀》是谁的作品呀?”堂堂的唱片公司经理竟不知道名曲《云雀》,这件事一下传到了社会上,人们议论纷纷,指责说,这号人怎么能担任胜利者公司的经理?

松下集团最高决策人松下幸之助胸中有数,他认准野村不但有豁达大度、人格高尚的品质,而且更具有极会用人、擅长经营的能力。他针对野村的长处和短处,采取扬长抑短的用人策略,给野村配备了优秀的业务人才,让他们把一切业务工作承担下来,使野村居于他们之上,摆脱具体业务的缠绕,发挥他组织、调度,控制和督促大家的作用。结果如松下所料,胜利者公司在野村的经营下,经济效益迅速提高,企业一派兴旺。

如果不是从人的长处着眼,发挥人的长处优势,以长补短、抑短,而是反其道行之,用人的短处不用人的长处,那就会使人的长处被短处所排斥和否定,不能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出现用人的失误。

清代人申居郧说:“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这里讲的“所宜”,就是指的要根据人的长短相抑的规律,正确地用其长不用其短。用了人的长处,就能有效地抑制短处,其才能会显得更加突出;若用了人的短处,就会使长处受到抑制,结果其才能就要暗淡消失。因此,春秋时期的管仲指出:“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也就是说明清醒的用人者懂得用人之长,不用人之短,这样办事才会成功。

要避免长短互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长与短都不是绝对的,任何时候没有静止不变的长,也没有静止不变的短。在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条件下,长与短都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长的可以变短,短的可以变长。这种长短互换的规律,是长短辩证关系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部分。

人的长处与短处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互换,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就是说人的勇敢与怯懦两种长短性格、强大与弱小两种长短力量,都是会因形势的不同而变化的。

被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就有这样的史事记载。秦舞阳受燕太子丹的派遣,与荆轲一起去完成行刺秦王的特殊任务。壮士秦舞阳在平时是非常勇敢而凶猛的,《史记》说他“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但是,当他随着荆轲走进肃穆森严的秦宫,来到位尊势威的秦王跟前时,性格发生了变化,勇敢向怯懦转化,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恐惧,连脸色都变了。

长短互换的规律使我们认识到,任何时候对任何一个人都不要僵化地看待,不要静止地看待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要积极地创造使短处变长处的条件,同时也要防止长处变短处的情况发生。

谁违背了长短互换的用人规律,谁就会受到惩罚,连高明的用人者也不例外。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就曾经在这一点上因“虑事不周”而造成“用人不当”。228年,诸葛亮为伐曹魏,亲率军队向祁山方向出击,魏国派大将张合阝领兵迎战,与诸葛亮派去守街亭的前锋马谡相遇。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不按诸葛亮的部署,也不理睬副将王平的劝阻,弃城不守,舍水上山。结果被张合阝包围,切断水源,不战自乱。张合阝乘机进攻,大败蜀军,马谡逃走,失去街亭。这一败仗使诸葛亮失掉了北伐的进攻据点和有利形势,只得收兵回到汉中,后来虽然按军令状处斩了马谡,但教训十分惨痛。

诸葛亮错用马谡,问题就出在对马谡这个人的长处短处会发生互换没有料到,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失算。马谡自幼喜读兵书,有主见,谈起军事理论滔滔不绝,这是他的长处。这种长处用在当参谋能发挥优势,所以在街亭之役以前,诸葛亮曾成功地采纳他所献的反间计,使曹魏一度弃司马懿不用。但是环境变了,条件变了,他的长处却变成了招致失败的短处。马谡从参谋位置变到主将之后,因读兵书多而看不起有实战经验的王平,因迷信军事理论就擅自更改诸葛亮的战役部署,因自恃主见就骄傲自满,听不进旁人的不同意见,结果一意孤行,落了个兵败身亡的成功。

违背了长短互换的用人规律,用人难免失败;倘若注意了它,并遵循这条规律,就能取得用人的下场。

中尾哲一郎作为松下电器公司技术部门的最高负责人,后来当上了公司的副总经理,是松下集团中出类拔萃的人才之一。而他的启用却有一段经历:他原来是由松下公司下面的一个承包工厂雇用来的,那个承包工厂的老板有次对前去视察的松下幸之助说:“这家伙没有用,尽发牢骚。我们这儿的工作,他一样也看不入眼,尽讲些怪话。”松下倒觉得像中尾这样的人,只要换个合适的环境,采取得当的使用方式,爱发牢骚爱挑剔的毛病有可能变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优点。于是他当场就向这位老板表示,对中尾很有兴趣,愿意请他进松下公司。后来,中尾被聘进了松下公司,在松下幸之助的任用下,果然弱点变成了优点,短处变成了长处,表现出旺盛的创造力。

要扬长避短

扬长避短用人方略的运用,重点在于充分扬长。虽然扬长与避短是用人过程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但其中扬长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方面。因为人的长处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能够支配构成人的价值的其他因素。扬长不仅可以避短、抑短、补短,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扬长能够强化人的才干和能力,使人的才干和能力朝着用人目的所需要的方向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1)按特长领域区别任用

主观和客观的局限性,决定了任何人只能了解、熟悉和精通某一领域的知识或技能,因此人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特长具有明显的领域性特征。一个人不管他在知识和技能上发展得多么突出,成长得多么卓越,也只能在他所适应的领域具备特长,一旦离开他适应的领域来到不适应的领域,这些知识或技能上的特长就可能不会显示出优势,失去特长的意义。

用人必须根据人的特长领域性,坚持区别对待、因人而用的法则。用人时应该注意先要了解和弄清楚使用对象的特长是什么,这种特长适用于哪个领域,按照人的特长派用场,使工作领域与人的特长对口。工作领域和人的特长二者中,应把考虑的重点放在人的特长这一方,要因人而用,不要唯用责人,更不要削足适履,人为地强求人家改变或放弃自己的特长勉强去适应工作。善于用人的领导者。总是针对人的领域特长,安排适宜的工作,分派适合的任务,以发挥人的特长优势。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从浙东得到“四贤”,他根据他们各自术业的专攻,予以不同使用。刘基善谋,让他留在身边,参预军国大事,宋濂长于写文章,便叫他搞文化,叶琛和章溢有政治才干,派他俩去治民抚镇。拿破仑也很注意按人的特长去用人,他所组成的政府,立法、财政、内政大臣都是学有专长的著名学者担任。按照特长领域性去用人,常常会收到最佳的用人效果。

(2)按特长的变化而用

人的特长虽然只适用一定的领域,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特长还具有转移性,可以从这一领域向另一新的领域发展,发展的结果往往是新领域特长超过原领域特长。这种特长转移的现象在人类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可以找出许多的例子,如新闻记者休斯发明电炉,兽医邓洛普发明轮船,律师卡尔森发明干印书,画家莫尔斯发明电报,软木塞的经销商人吉勒特发明安全刮脸刀,记账员伊斯曼发明新的照相技术等。

这些特长转移的人,往往是难得的优秀人才。他们之所以发生特长转移是因为创造性思维活跃,敢于冲破习惯的束缚。善于进行创新活动,具有一般人所不及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发现人的特长转移之后,用人者要及时调整对人的使用,要尽可能地重新把他们安排到适合新特长发挥的工作领域,为保护新特长的发展,促进新特长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把握最佳状态,用当其时人的特长随着人的年龄变化、精力的变化有可能增长,也有可能衰退。这种特长的增长或衰退就是特长的衰变性。它的变化轨迹呈曲线,一般是开始向上增长,当增长到峰值期的时候,特长不再增长,保持一个阶段之后,就向下衰退。

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各个人的特长衰变速度有快有慢,衰退期的到来有早有迟,特长峰值期的持续时间有长有短。

了解了人的特长的衰变性,用人就要讲究用得其时,要在人的特长上升增长阶段和峰值期予以重用,以便充分让他们的特长发挥作用,不要等人家进入衰退期了再用。到了那时,人的特长发展阶段和高峰保持阶段已过,再用就很难起到扬长的作用了。

(4)善于开发、挖掘和培养人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