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舒化鲁说:管理学十大公理:规范化管理的基础理论图解
6867200000045

第45章 管理学第九公理:组织凝聚公理(1)

一、组织凝聚公理内涵

组织是管理实施的第二大工具,组织健全完善,它本身就可完整地起到管理作用,直接把其成员的行为选择引导到做好工作的努力上来。所谓组织,也就是成员联系相对稳定,资源和信息在成员之间流动有序的社会群体。其特征有五个:一是它是由多个个人构成的社会群体整体,一个人既无社也无会,更不成其为组织;二是其成员相互之间的联系相对稳定,既不是随见随散的乌合之众,也不是终身斯守,永聚不散的生命有机整体;三是有明确的共同目标统领成员的行为活动,并且其成员个人都能从这个目标的达成中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其价值需求满足,否则各奔东西,组织也就不存在了;四是它是以一定资源的拥有和汇集为前提的,没有资源的拥有和汇集,组织运行不可能,同时也就没有凝聚其成员的纽带;五是资源和信息在内部的流动是有序的,或者说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序的,否则内部的混乱和无序会摧毁组织本身。

正是因为组织具有这样五个特征,它才具有管理工具的作用。组织作为管理工具,其作用不仅仅在于界定成员相互间的关系,使之有序上。更重要的是它可通过目标认同凝聚、舞台事业吸引、依附归属承载、人际情感融和、职责义务约束和利益关联诱导等六个作用的发挥,凝聚组织成员,整合组织内、外部资源,以放大个人能量,成就组织领导者的事业,实现组织成员的多方面、多重价值的需求满足。

除了诸如国家、民族、家庭等难以由成员自由选择加入的组织之外,一个人是否加入组织或留在组织内,都与组织的六个作用相关。组织的这六个作用强大,组织的凝聚力也就强大,组织也就会因为凝聚力强大而变得强大。反之相反。一个人加入组织并留在组织内,是由成员个人所寻求的价值需求满足决定的,不能给成员个人带来价值需求满足,成员个人也就不会加入组织,把自己的自由让渡给它,接受它的约束。就已有组织而言,能否为成员个人提供充分多的价值需求满足,是其成员进行留与走的选择的依据。如果他认定没有哪种现有组织能为他提供最希望达成的价值需求的满足,只要有可能,他就会倡导发起创建一个新的组织。在所倡导发起创建的组织中,他是以组织领导人的身份存在的,组织运行所需资源就由他负责汇集和整合。

但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资源信息流动的有序性要求会自然而然地把组织成员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而言,达到一定规模的组织都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居于核心层的高层成员,他们是组织的领导者,组织的资源主要由他们汇集,组织的目标由他们倡导,组织的规则也主要是由他们提出思路、拟订草案后由组织成员认同确定。同时他们还要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负责,包括筹集组织运行所需的资源。二是属于联系高层和基层的过渡层,即中层,他们大都直接负责一个部门或单位的事务工作,是组织目标的达成和规则的执行的具体操盘者,对组织发展策略和计划的落实负责。三是基层,即承担具体事务工作的成员,在组织中是人数规模最大的成员,其责任是承担对组织发展策略和计划贯彻落实的具体事务工作。

相对于不同层次的成员,组织的六个作用的重点会有所不同。目标认同凝聚和舞台事业吸引两个作用的对象主要是高层,但也对中层成员具有一定作用。依附归属承载和人际情感融和两个作用的对象主要是中层,但也对基层成员具有作用。职责义务约束和利益关联诱导两个作用的对象主要是基层,但也对高、中层成员具有作用。

要保障各个层次的成员都各取所需,从组织的稳定和发展中获得其所寻求的价值需求满足,也就必须强化组织的这六个作用。这六个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保证组织的稳定和发展,组织的管理工具作用就越大。

二、组织凝聚的目标认同凝聚定律

组织的存在,首先是组织目标的存在。相对于任何性质的组织,其目标都是一面旗帜,它亮出来的不是它的颜色、形状、图案,而是组织所寻求的目标本身。正是其目标把认同这种目标,能从这种目标的达成过程中或者达成之后获得个人价值需求满足的人吸引到其目标的达成过程中来。人是为希望活着的,是由其行为预期驱使的。组织目标的达成能为其成员个人带来价值需求满足的预期,是它对于其成员整合作用的基础。当他预期能从组织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和达成之后获得其价值需求满足时,他也就被组织目标吸引住了,他也就会接近这个组织,并在确认其预期后,加入到这个组织中来成为其中一员。这就是对组织目标的认同。

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主体我加入之后,能从组织目标的达成过程中或者达成之后获得其所寻求的价值需求满足。二是组织目标与自己所认定的善恶、美丑、真假的判断标准不相违背,组织目标的达成本身就是其本人所认定的善、美、真的实现。三是为从组织目标的达成过程中或者达成之后获得其价值需求满足,愿意为组织目标的达成而付出个人的努力,包括把自己所拥有的体力、脑力、知识、信息、智慧、财物贡献出来以为组织目标的达成服务。

尽管成员认同的三个内容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认同的三个内容,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成员个人的人格分裂。没有第一个内容的认同,成员个人的主体性也就丧失了。仅仅有行为而没有行为所寻求的目的,其行为也就不再是其意志主导的行为。意志不对其行为选择起作用,也就无所谓主体与客体的区分,主体也就不存在了。即成了无所寻求,也不知所求的精神病人,丧失意志能力的疯子。没有第二个内容的认同,直接是成员个人主体性的丧失。一个人没有善恶、美丑、真假的判断标准,就成了混混噩噩,不知所终的爬虫,也就不再具有主体性,而仅仅是被他人对象化的客体。尽管人们往往可能因为有的价值需求满足的限制,不得不违心地作一些与自己所认定的善、美、真相对立的事,但只要有的价值需求满足的危机一缓解,他也就会拒绝再作如此的行为选择。没有第三个内容的认同,成员个人的主体性也会退化。只想获得利益,不愿付出代价,也就成了被大多数组织成员所不耻的盗贼。不仅任何性质的组织都不能容忍这种成员的存在,而且自身的人格也难免退化和分裂,变成一个被供养的客体,不再具有主体性。这就是对自身主体性的否定。

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个人,有了对于组织目标三个层次的认同,组织目标也就成了其成员个人的意志指向之所在,组织目标也就直接成为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尽管它可能不是其唯一的目标,但至少是构成其意志目标的一个内容。这也就至少会使之把其所有的体力、脑力、知识、信息、智慧、财物分出一定比例用于其达成的努力上。不能让人为之付出努力的意志目标,仍然不成其意志目标。意志本身就是努力,意志目标本身就是被主体我设定为值得付出努力以达成的愿望。

因此,组织也就因为其目标的被认同而仅当被认同时,才能形成对于其成员的凝聚作用。就组织的凝聚力分析,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的认同越充分,越完整,其凝聚作用就越大。所谓充分,也就是相对其内容而言没有任何疑义。所谓完整,就是相对目标的各个重要细项而言没有任何遗漏的地方。因此有组织凝聚公理的目标认同凝聚定律:组织目标的实现越是能给其成员带来价值需求满足,越是不违其价值判断,就越是能使成员贡献其所有,其凝聚作用就越大。

三、目标认同凝聚作用形成的条件

一定主体我是否认同特定组织的目标,使之相对于他形成凝聚作用,不在于这特定主体我个人,而重点在于组织目标及其达成本身是否能为其成员带来五重意义上的满足:

(1)组织目标及其达成能否为他带来有的价值需求满足。能,则意味着它能为其成员提供生命存在的依托,生命所需的物质条件可通过为组织目标的达成努力而获得。不能,则意味着它不能为其成员提供生命存在的依托。他是否加入并长久地留存于组织之中,除了组织目标的吸引力,就取决于他能否从组织之外的它处获得生命所需的物质条件。志趣、爱好是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生命所需的物质条件的满足,也就不会有任何形式的志趣、爱好的形成和实现。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

(2)组织目标及其达成能否为他带来能的价值需求满足。能,则意味着它能为其成员提供社会价值需求满足的条件,使其独有的个性有机会得以实现。人在其生命所需的物质条件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就会转向寻求其个性特质的展现,让自己从芸芸众生突显出来,能他人之所不能。不能,则意味着它不能为其成员提供社会价值需求满足的条件,他也就只能被埋没在芸芸众生之中,仅仅作为一个不为人知没有意义的数字符号存在,有则不多,无则不少。他也就难免因为其能无法展现而一歌、二歌、三歌“长铗归来”而最终归去,使组织对他失去凝聚作用。

(3)组织目标及其达成能否为他带来善的价值需求满足。能,则意味着它能为其成员提供意识价值需求满足的条件,即善恶、美丑、真假判断表达的机会和价值判断得以实践的机会。人进化为人之后,自我意识中的善恶、美丑、真假标准一经形成,就总想得以表达,并且一旦形成其所独有的价值判断,就总想得到众人的认同和遵从。不能,则意味着它不能为其成员提供善恶、美丑、真假判断表达的机会和价值判断得以实践的机会。那么,他也就难免感到压抑,甚至是被压迫。如果组织使之感到压抑,他也就不免逃离,长久的压抑会造成心理疾病的抑郁症形成,这直接会造成成员主体我的损害。感到被压迫则难免使之不满和反抗,这则是组织本身的被摧毁。

(4)组织目标及其达成能否让他由以寄存其志。能,则意味着它能为其成员提供价值选择实现的平台。任何一个人,其人生都有其志,比如在孔子学生中,子路有志于治理千乘之国,冉求有志于富足乡里,公西华则有志于主持宗庙之会,曾皙则是逍遥于山水之间……众人异趣,但不会没有。不能,则意味着它不能为其成员提供价值选择实现的平台。他的人生存在不能升华到志趣的享有,人生就是灰暗的。如果不能容忍其人生的灰暗,他就会另外寻求。

(5)组织目标及其达成能否让他由以寄存其情。能,则意味着它能为其成员提供情感交流和实现的社会环境,保证能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喜怒哀乐情绪能适时发泄。不能,则意味着它不能为其成员提供情感交流和实现的社会环境。任何一个人,只要没有变成圣人或猪,爱憎情感,喜怒哀乐情绪就难免是其生命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情起而无法表达,抑郁不可避免,逃离其所在的组织也就不可避免。

所以,要保证组织目标对其成员具有目标认同整合作用,对于其成员的五重意义上的满足,即使不能全部实现,也必须保证他能从中获得一两个方面的满足。

四、组织凝聚的事业舞台吸引定律

人生辉煌与否不在于他每日有山珍海味入口,有绸缎裘皮裹身,而在于他成世人之所欲成,立世人之所欲立,成就世人称道的事业。而这却不是一人之力可为,获得外部资源的支持是前提。这外部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有了助其成就事业的人力、物力,也就是供他驱使的人手多了,供他调用的财物多了,使之借他人之人力和物力而达成自己所向往的事业目标成为可能。这供其驱使调用的人力和物力本身还不能构成事业舞台,而仅仅是一些让人渴求的资源。而资源组合成事业舞台却是以其组合的规则为前提的。没有组合规则,资源只会成为强盗的猎物,“《慎子》云: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篇》)。这里的分就是规则约束的结果。孔子在《周易·系辞上传》也分析过,“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小人而乘君子之器”也就是有违于社会公众所能认同的规则,有违于社会公众所能认同的规则而获取的利得,任何人都会来分享,分享不成就是强夺。所以,只有人力和物力的汇集、调用、分配、使用都有规则,才能成为成就事业的舞台。一个人继承和自我积累而形成的可供驱使调用的人力和物力总是有限的。而成规模的组织本身就是通过规则汇集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一个机构,进入这一机构并获得一定人力和物力的调用驱使权力,这就是这个机构为他提供了成就事业的舞台。任何一个主体我只有当有一个组织为之提供事业舞台时,才可能演绎出辉煌的人生,事业舞台有多大,才可能演绎出多大辉煌的人生。武则天如果不能让李治坠入爱河,并言听计从,而独守青灯一盏,也就只能作为小尼姑而终其一生。没有施展拳脚的事业舞台,主体我就只能孤芳自赏,草木一生。

希望成就事业的人多,可供人成就事业的舞台却非常有限,因而它就成了一种高度稀缺的资源。这一资源一旦形成,它也就会对众多主体我形成强大的凝聚作用,把他们召唤吸引进来,并用期望留住其人和心。人人都有能的价值需求满足的愿望,所以对于事业舞台的渴望也是人皆有之。这个事业舞台会持续为其所有,或者在未来某一时刻会为其所有,这种预期越明朗,就越会对他形成吸引作用。海尔在新的千禧年开启之前,之所以能以相对很低的薪酬而凝聚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精英人才,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于自我发展的事业舞台的渴望和预期。海尔公司强调“是一只猴子,就给它一棵树抱上”,并且在公司发展高速,每年以50%速度发展时,也能为他们提供一棵树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