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王维·孟浩然诗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5381100000013

第13章 王维诗选(12)

暝,天黑。这首诗作于居辋川期间。诗的前三联,构成了一幅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鲜明图画:雨后空山的黄昏生出了几分初秋的凉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山野上,清澈的山泉泛着银光在石间流得更欢;竹林里响起浣纱归来的姑娘们的喧声笑语,莲塘中荷叶颤动,原来是一叶渔舟穿过。这景象多么宁静、优美,而又生意盎然!作者善于从自然景物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片断,用简净的笔墨、白描的手法加以勾画,不事藻饰而自然入妙;又善于把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起来写,造成强烈的可感性。这三联都写景,但也流露了诗人领受山村佳景的愉悦和对自然的爱恋之情。纯乎写景,无一语言情,却又充满感情,这就是王维写景艺术的一大高超之处。

注释

〔1〕“竹喧”句:谓傍晚浣纱的姑娘回家,竹林里传出她们的喧笑声。〔2〕“莲动”句:谓渔舟顺流而下,水上的莲叶摇动。〔3〕“随意”二句:《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为招致隐士之词。这里作者反用其意,言任他春天的花草消歇,秋景仍然很美,王孙公子自可留居山中。

田园乐七首

其三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村西日斜〔1〕。

杏树坛边渔父〔2〕,桃花源里人家〔3〕。

题解

诗题《诗林广记》作《辋川六言》。诗题下宋蜀本有“六言走笔立成”六字。这组六言绝句组诗,写于隐居辋川期间,内容是赞美隐士和他们的隐逸生活。本诗是组诗的第三首,表现隐居生活的高雅、闲逸。

注释

〔1〕策杖:扶杖。〔2〕“杏树”句:《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司马彪注:“黑林名也。”),休坐乎杏坛之上(司马彪注:“泽中高处也。”),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今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有杏坛。乃后人所修。句谓此地有能听琴的高雅渔父。〔3〕桃花源:见《桃源行》注释。其四

萋萋芳草春绿〔1〕,落落长松夏寒〔2〕。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3〕。题解

本诗首二句表现田园景色之幽美,后二旬写田园民风的古朴淳厚。这组诗都是多景语,少情语,但通过写景,也流露了诗人的闲逸、欣悦之情。

注释

〔1〕萋萋(qī):草盛貌。〔2〕落落:《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吕延济注:“落落,松高貌。”〔3〕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1〕,五柳先生生对门〔2〕。

题解

此诗前二句用笔筒淡,绘景如画,明董其昌评云:“‘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非右丞工于画道,不能得此语。”(《画禅室随笔》卷二)后二句同“其三”的后二句一样,表现隐居田园所相与往返的人,都是高雅脱俗之士,而诗中所写田园的环境,也如世外桃源一般,这同诗中出现的人物是相适应的。

注释

〔1〕“一瓢”句: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鲁人,孔子的弟子。家贫而好学,孔子屡称其贤。《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用一个竹器吃饭、一瓢饮用一个瓢喝水,在陋巷,人不蜞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句谓,这里有像颜回那样安贫乐道的贤人。〔2〕五柳先生:见《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注〔4〕。这句说,对门就住着像陶渊明那样的高士。

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1〕,柳绿更带春烟〔2〕。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题解

此首亦载《皇甫冉集》,题作《闲居》,《全唐诗》重见王维及皇甫冉集中。按,此首王维集诸本皆收录,《万首唐人绝句》以为王作,历来选本、诗话亦多作维诗,且内容、格调又与《田园乐》诸篇相合,故著作权当属王维。这诗不仅刻画了令人陶醉的春日山庄美景,那闲逸自在的诗人的自我形象也很鲜明。宋胡仔说:“每哦此句,令人坐想辋川春日之胜,此老傲睨闲适于其间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九)诗之第三句的安排颇见匠心,导人由未扫落花的家僮,想见其主人的神态、风韵。这组诗都是六言绝句,六言“既乏五言之隽味,又无七言之远神”(清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历来作者不多,佳构尤少,而本诗可说是六绝中的极品。宋黄升《玉林诗话》说:“六言绝句,如王摩诘‘桃红复含夜雨’及王荆公‘杨柳鸣蜩绿暗’二诗,最为警绝,后难继者。”(《诗人玉屑》卷一九引)

注释

〔1〕宿雨:昨夜之雨。〔2〕春:《全唐诗》作“朝”。

其七

酌酒会临泉水〔1〕,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2〕,东谷黄粱夜春〔3〕。

题解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隐逸生活的恬淡、清雅意趣。

注释

〔1〕酌酒:斟酒。会:适。〔2〕露葵:见《积雨辋川庄作》注〔6〕〔3〕谷:宋蜀本、静嘉堂本作“舍”。黄粱:小米的一种。

泛前陂

秋空自明迥〔1〕,况复远人间〔2〕。

畅以沙际鹤〔3〕,兼之云外山〔4〕。

澄波澹将夕〔5〕,清月皓方闲〔6〕。

此夜任孤棹〔7〕,夷犹殊未还〔8〕。

题解

据诗中所写景物及“况复远人间”之语,此篇似当作于辋川。前陂(bēi):疑指欹湖。陂,池塘。此诗写泛舟所见景色与诗人的闲逸情致,景情融合为一。本诗颔联近体对仗用语助字,为诗评家所注意。如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三评(此联)“虽用助语辞,而无头巾气”;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右丞偶尔自佳,后人尊之为法,动用数虚字演句,便成馊馅矣。”按,近体对仗用语助,唐人诗中已不罕见,“宋人更以此出奇制胜”,“然窠臼易成,十数联以上,即相沿袭”(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76、77页),故不宜多用、滥用。

注释

〔1〕迥:高远。〔2〕问:《文苑英华》作“寰”。〔3〕畅:舒畅;宋蜀本作“扬”。以:因。〔4〕兼之:加上。外:有“边畔”义,参见王镆《诗词曲语辞例释》。〔5〕澹:水摇荡。〔6〕皓(hào):洁白,明亮。闲:闲静。〔7〕任孤棹(zhào):谓任凭孤舟在水中飘荡。〔8〕夷犹:犹豫,徘徊。殊:犹。

蓝田山石门精舍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1〕。

玩奇不觉远〔2〕,因以缘源穷〔3〕。

遥爱云木秀〔4〕,初疑路不同〔5〕。

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6〕。

舍舟理轻策〔7〕,果然惬所适〔8〕。

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9〕。

朝梵林未曙〔10〕,夜禅山更寂〔11〕。

道心及牧童〔12〕,世事问樵客〔13〕。

暝宿长林下〔14〕,焚香卧瑶席〔15〕。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

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16〕。

题解

蓝田山,又名玉山,在陕西蓝田县东南。《长安志》卷一六:“蓝田山,在(蓝田)县东南三十里。”“灞水之源出蓝田谷西。”石门精舍,蓝田山佛寺名。诗题《文苑英华》作《蓝田山石门精舍二首》,且分前八句为第一首。此诗系作者居辋川时往游蓝田山之作。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诗,曾称引本篇之“落日”二句及“涧芳”二句,据此,知本诗当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前。这首诗写傍晚泛舟寻幽、偶然到达石门精舍的经过和所见到的景色。其中“落日”二句及“涧芳”二句,受到殷璠称道;“遥爱”四句,创造出山回路转别有天地的意境,亦属佳句。全诗叙事详赡,绘景细致,有谢(灵运)诗之风,而较谢诗自然,清黄培芳评曰:”撷康乐之英。”(《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上)

注释

〔1〕漾舟:泛舟。见《文选》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李周翰注。信:听任。归风:回风,旋风。见《文选》木华《海赋》李周翰注。〔2〕玩:《全唐诗》作“探”。〔3〕因以:因而。缘:寻。《文选》谢朓《敬亭山诗》:“缘源殊未极,归径窗如迷。”刘良注:“缘,寻也。”《唐诗纪事》作“寻”。按,辋水北流入灞水,自辋水乘舟人灞,复溯灞水而上,寻其源头,即可抵蓝田山。〔4〕云木:参天古木。〔5〕疑:《文苑英华》作“言”。路不同:指沿水而行,不能到达那生长着“云木”的地方(即石门精舍)。〔6〕“安知”二句:意谓哪知水流曲折,却意外地与前山(指生长着“云木”的地方,即石门精舍)相通。〔7〕舍舟:上岸。理:治,加工制作。策:杖。〔8〕惬(qiè)所适:对所到之地感到满意。适,往。〔9〕荫松柏:谓有松柏遮盖其上。《楚辞·九歌·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10〕朝梵:和尚早晨诵经。〔11〕夜禅:夜晚坐禅。〔12〕道心:即菩提心。菩提乃梵文之音译,意译为“觉”“智”等,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旧译借用《老》、《庄》术语,称之为“道”。“道心”犹言觉知佛教“真理”之心。此句谓,和尚的道心影响到了牧童。〔13〕“世事”句:谓佛寺与世隔绝,欲知世事,只有向樵夫打听。〔14〕暝:夜晚。〔15〕瑶席:形容席子光润如玉。〔16〕明发:黎明。登历:登临游历之意。谢:告辞。桃源:见《桃源行》注释。觌(di):相见。以上四句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写的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离去后又欲前往即迷失道路的故事,说怕再来时迷路,黎明又四处察看一番;行前含笑与这世外桃源里的人们辞别,约定明年桃花开时再来相见。

山中

荆溪白石出〔1〕,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2〕,空翠湿人衣〔3〕。

题解

此诗不载于王维集诸古本,最早见于明奇字斋本《外编》;《全唐诗》收作《阙题二首》之第一首。宋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见《东坡题跋》卷五)云:“诗曰:‘蓝溪(亦名蓝水,源出蓝田县东蓝田谷,西北流入灞水)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唐音癸签》卷三三曰:“坡公尝戏为摩诘之诗,以摹写摩诘之画,编《诗纪》者,认为真摩诘诗,采入集中。世人无识,那可与分辨?”下即引《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之文,且曰:“此活语被人作死看,摩诘增一首好诗,失却一幅好画矣。”按,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四录此首,谓之曰“王维摩诘《山中》诗”,今姑从其说,断此诗为王维所作。又荆溪在蓝田,此诗当即作于维居辋川期间。首句写秋末水浅,山溪中露出白石;次句写深秋天气转寒,尚稀少的红叶点缀于万绿丛中。末二句用想象之笔,称那山路上并没有雨,自己的衣服原来是被苍翠欲滴的山间岚气沾湿了。在这里,诗人通过突出主观心灵的鲜明感受,以描绘出难以摹状的景象,使人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触发丰富的艺术联想。

注释

〔1〕荆溪:即长水,又名荆谷水,源出蓝田县西北,西北流,经长安县东南人灞水。《水经注·渭水》:“长水出自杜县白鹿原,西北流,谓之荆溪,又西北左合狗枷川,北入霸(灞)水。”《长安志》卷一六蓝田县:“荆谷水自白鹿原(在蓝田县西五里,西北入万年县界)东流入万年县唐邨界。”此二字《冷斋夜话》作“溪清”(《诗人玉屑》卷一○引《冷斋夜话》则作“荆溪”)。白石出:谓水浅溪中白石露出水面。〔2〕元:原。〔3〕“空翠”句:形容高山上的岚气苍翠欲滴。谢灵运《过白岸亭》:“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杜甫《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峡》:“石苔凌几杖,空翠扑肌肤。”

赠刘蓝田

篱中犬迎吠〔1〕,出屋候柴扉〔2〕。

岁晏输井税〔3〕,山村人夜归。

晚田始家食〔4〕。馀布成我衣〔5〕。

讵肯无公事,烦君问是非〔6〕。题。解

刘蓝田,刘姓蓝田县令,名未详。此诗《唐百家诗选》卷一作卢象诗,《全唐诗》重见王维集及卷八八二卢象诗补遗。按王维集诸本俱载此诗,《河岳英灵集》、《唐文粹》亦皆录作王维诗,当是。寻绎诗意,此诗应是维居辋川时所作;据《河岳英灵集》录此诗,它当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前。这是一首反映赋税负担过重、农民生活困苦的诗。诗人作此诗赠蓝田县令,目的是请他过问一下其中的是非,然却以“山村人”向诗人诉说的口吻表述,所以显得很委婉。注释

〔1〕中:《河岳英灵集》、《唐文粹》等作“间”。〔2〕候柴扉:在柴门前等候。所等候的对象,即下二句所写岁末到蓝田县衙交纳田税夜间归来的山村人。柴,《河岳英灵集》、《唐文粹》等作“荆”。〔3〕晏:晚。井税:田税。〔4〕始:方,才。家食:家中的粮食。《易林·无妄》之《讼》:“不耕而获,家食不给。”此句谓,晚熟之田的收获,才成为家中的粮食。〔5〕馀布:指纳调(唐时每丁每年需缴纳一定数量的布或绫、绢等物,称为“调”)后剩下的布。〔6〕讵(jù)肯:岂能。这两句是山村人向诗人的诉说之辞,意谓并不求无公家之事(指向官府纳税之事),烦君过问一下其中的是非。二句卢象诗作“对此能无忆,劳君问是非”。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1〕?

题解

此诗疑居辋川时所作。诗题赵注本等作《送别》。这首送别诗写得明白如话而馀味悠长。诗人刚送走友人,即掩门独思: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友人会不会回来?诗以“掩扉”的举动,把送者的怅惘心情、寂寞神态表现了出来;而“归不归”的发问,又使人想见送者别时的依依不舍与别后的无尽思念。

注释

〔1〕“春草”二句:语本《楚辞·招隐士》,参见《山居秋暝》注〔3〕。

辋川别业

不到东山向一年〔1〕,归来才及种春田〔2〕。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3〕。

优娄比丘经论学〔4〕,伛偻丈人乡里贤〔5〕,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6〕。

题解

这首诗描写作者离开辋川“向一年”后又回到辋川的愉悦心情。辋川的佳景使诗人心旷神怡;闲居田园,与通经论的高僧、隐居乡里的贤者往返,也使诗人感到非常愉快。王维的所谓亦官亦隐,实际是做官的时候多而隐居的日子少,所以他一旦有时间回到辋川,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感情便油然而生。诗里“雨中”二句状辋川佳景,非常注意表动态字的锤炼,下一“染”字、一“燃”字,就化静景为动景,使整个画面清新鲜润,艺术形象更活跃生动。

注释

〔1〕东山:见《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注〔2〕。此借指辋川别业。向:将近。〔2〕才及:刚刚赶上。〔3〕欲燃:梁元帝《宫殿名诗》:“林间花欲然(同燃),竹径露初圆。”〔4〕优娄比丘:指佛教僧人,优娄频螺伽叶之略称,本是有五百弟子的外道(指佛教之外的宗教哲学派别)论师,后与其二弟及弟子共皈依佛门。参见《四分律》卷三二。比丘,梵文的音译,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出家人受持此戒,即取得正式僧尼资格)的男僧。经论:佛教典籍分经、律、论三部分,谓之三藏。经为佛所自说,论是经义的解释,律则记佛教戒规。此句谓,僧人中通经论的学者。〔5〕伛偻(yǔlǔ)丈人:《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伛偻(驼背)者承蜩(用长竿粘蝉),犹掇(以手拾物)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蝉翼之知。”“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精神乃专一集中)。”其伛偻丈人之谓乎!丈人,老人的通称,此句谓,像伛偻丈人那样的乡里贤者。〔6〕倒屣(xǐ):古人家居,脱屣(鞋)席地而坐。客人来,急于出迎,将鞋子倒穿。《i国志·魏书·王粲传》:“(蔡邕)闻粲在门,倒屣迎之。”后以“倒屣”形容热情迎客。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住处。此写归来后与通经论的高僧、隐居乡里的贤者谈笑往来的快乐。

早秋山中作

无才不敢累明时〔1〕,思向东溪守故篱〔2〕。

岂厌尚平婚嫁早〔3〕,却嫌陶令去官迟〔4〕。

草间蛩响临秋急〔5〕,山里蝉声薄暮悲〔6〕。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7〕。

题解

此诗疑居辋川时所作。诗中表现了作者对长安官场生活感到厌倦、思欲退隐山林的心情。“无才”一联“工于发端”(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七律凡例》)。“草间”一联纯用大自然的音响,渲染出早秋山中薄暮的萧瑟气氛和诗人的寂寞心情,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