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细节全书
5296500000048

第48章 领导用权要讲究策略(1)

领导的本质是通过权力的运用来达到做事的目的,但是成功实现自己权力运用的目的,并且获得成功的领导者却少而又少,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领导用权的策略问题。

领导用权谨慎与果断的策略

领导者诚然大权在握,但一定要谨慎使用,权力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要轻易炫耀,更不可滥用。领导者在运用权力时,要做到三戒:一戒以权谋私;二戒以权徇私;三戒义气用权。谋私利、徇私情、义气用事,都是滥用职权,会损害领导者的形象,削弱领导者的权力,最终导致领导者事业的失败。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就是因在位期间,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收取大量的贿赂,最后被押上审判庭,接受法庭的审判。更不用说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业正如日中天的中青年领导者就是因为不懂得谨慎用权,最终为权力所伤,所以说要谨慎用权,警钟长鸣。

领导者运用权力,希望树立威信,一定要掌握好权力发挥效用的最好时机,同时要善于使用影响力,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千万不要炫耀权势,玩弄权术。高明的领导者,是十分善于利用影响力来推动工作的。1962年2月17日凌晨两点一刻,飓风掀起的滔天巨浪冲垮了易北河的堤坝,洪水涌进汉堡,整个汉堡大约有1/5的地区淹没在洪水之中。汉堡市政府的民政局长施密特正好由西柏林驱车归来,一见灾情,立即挑起抗洪救灾的重担。在他的指挥之下,各个方面组成一支抗灾大军,经过通力协作和奋力抢救,紧张的抗洪救灾任务圆满完成。这时,大家发现,这场大规模行动的总指挥竟然是一名刚上任两个月的民政局局长,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能在如此关键时刻作出此等惊人之举时,他答道:“当时,我考虑不了那么多,除此之外,我别无选择。”这次行动,使施密特成了当时西德的知名人士,极具威望。8年后,他先后成为国防部长和经济财政部长。1974年,当选为总理,连任三届。

当领导者碰到原则问题或紧急情况时,应当敢说敢做,使用权力果断坚决。下属一旦违纪,要不顾亲疏,不徇私情,不因人而异,坚决惩处。维·普·辛格是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的忠诚而得力的助手,1980年被派去北方邦执掌党政大权,出任北方邦政府首席部长。辛格上任后,发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说:我不能带来天堂,但我一定要向地狱开火。他言必信,行必果,上任后3个月就撤换了1000多名涉嫌贪污的大小官员。1985年2月,辛格在拉吉夫·甘地政府中出任财政部长。他继续向“地狱”开火,为政府挽回大量损失。以后辛格因为某些原因被调任国防部长。他在国防部又干了起来。查处的案子有两起甚至涉及到总理拉吉夫·甘地,拉吉夫·甘地为此大为恼火,于1987年7月将辛格开除出国大党。但辛格在印度人民心目中的威望反而大大升高,并于1989年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少数党联合政府的总理。

领导用权以德服人的策略

一个领导者能使人感念的,往往不是威势,而是他的德行与恩泽。只会发号施令的领导者,自以为很权威,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下级的认可,反而会扼杀下级的创造性和进取心。

“以德报怨”是两千多年前老子的名言,历来各朝代的贤君名臣,都把这句名言奉为圭臬,成为中国传统的美德。例如,三国时代诸葛孔明为了想让西南少数民族降服,他并不是一味地采用武力,而是采取恩泽怀柔的手段,七擒七纵孟荻,最后使少数民族心悦诚服地归顺。

身为领导者,虽然无法事事向诸葛亮等这样的人看齐,但至少要不断地修养自己的道德,对于喜欢作对的下属,最好是一方面以威势行使自己的权力,另一方面不忘以恩惠德泽来感动他,使之衷心服从。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意识到任何一个人都是有优点和缺点的,应当学会恰当地使用奖励权去称赞和鼓励下属的进取心和创造精神,使下属认识到,如果能够服从领导者的意愿并做出相应的贡献,就会受到奖励和称赞。

巩固领导权的五个策略

当你处于一定的领导位置之后,自然无形之中,你也就成为某些想获取权力的人的假想“敌人”,那么作为领导者的你将如何面对你身边的这些人,使他们为你认真地效力,而同时你又将如何面对自己的工作,使它顺利展开,为自己获取通向更高权力的资本呢?你需要巩固自己的权力。在实际的巩固权力运用技巧中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比较适用的方法:

1.创造自己的传奇

创造自己的传奇是指留给别人一些比较成熟和个性化的印象,虽然传奇本身并不能保证使人富有、有权力和成功,但它往往能保证你的权力稳固。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一般面对着门的办公桌总显得很威严,因为它控制了整个房间,所以这种办公桌摆设目前成了办公室最常见的摆设,但是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把你的办公桌放在角落里或面朝墙,暗示你不需要在自己面前横一块木头来保护自己,这种不同一般习惯的做法往往会使别人为难,不知如何待你,反而使你获得优势。

2.保持适度的距离感

当然保持距离的程度要因人而异,其目的应该是要人在不被孤立的前提下蓄而不发。当然要注意,拒人于千里之外也可能丧失良机。因而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在显得平易近人的同时,通过一些办法与别人保持适当的距离。例如,你可同意与打电话来的人交谈,然后让他到秘书那里定个时间,叫秘书强调你有多忙。接电话的方式也可以表明这一点,至少等电话铃响两遍之后再去接,否则会给人你急于接电话的印象。

3.成为主宰

撒切尔夫人有句名言:“你愿意屈服就尽管屈服,但我不会。”她在西方文化中给人留下了一个理想领袖的印象——坚决果断。对于领导者而言,没有什么比举棋不定、优柔寡断更可怕的,不管如何,决策果断使一位领导者看上去更像一位领导者。过去英国人成群结队地一睹英皇亨利二世的风采,就因为他脸上所显示出的活力。所以你想成功,多显示点活力就够了:讲话简洁明了,步伐坚定。总之千万谨慎,不要显出孩子气或过分的热情与焦虑。如果你说话掷地有声,别人就会以为你处事果断,给人一种大权在握的印象。

4.提高警觉

领导者必须有很强的洞察力,能迅速对发生的事情作出解释。所谓洞察力用世俗的话说就是,学会留意别人的情绪变化,了解部门的派系斗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罗马人常说,要刺杀一个人,就必须接近他,获取信任并且了解对方的弱点。竖起耳朵,瞪大眼睛走过一间办公室,这就是一种接近的方式,去得越勤,得利越大。有证据表明,领导者对他们常见的人总比不常见的人更信任。这当然也提醒你,最有可能算计你的人,不是那些公开流露出敌意或表示不合作态度的人,而是那些面带微笑,看上去不会耍阴谋诡计的人。

5.充当中间人

领导者有时身不由己地置身于派系斗争的枪林弹雨中,而这常常是极易受到伤害的。当然这也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关键要学会分而治之。这需要你在两方之间充当中间人角色。权力中间人致胜的秘诀是:暗地里对每个人都表示赞同,同时把他们逼入角落。这时领导者要学会一些外交手腕,其中之一就是平易近人,这是你巩固权力的保障,因为人们总是满意并信任褒奖自己的人。同时,还要学会沉默,如果非说不可,一定要适可而止。

领导用权统筹全局的三个策略

统筹全局是领导用权的策略之一,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远见卓识

远见出卓识,但是往往远见来之不易。笼统地说,远见是领导的必备素质,也是保证用权的持续与延伸的一种先决条件,它要求领导者必须将个体与群体、情感与理智、经验与理论、形象与抽象、常规与非常规、科学与常识、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定性与定量、反馈与超前、单向与全方面、系统与辩证等许多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思考。简单地说,远见和卓识来自于领导者所具备的较高思想意识水平,善于分析和综合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能够周全而准确地作出判断和决定,能够制定出克敌制胜的计划和战略。

远见卓识要求领导者在用权的过程中要从大局出发,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其他各个方面的考虑;不仅要看到眼前的实际情况,而且还要以一种变化的观点去思考和探讨情势的变化,具有辩证的眼光,然后对自己所要从事的工作做出一个周密而详细的计划,再付诸于实践。这样领导者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用权的关键,克敌制胜,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

2.平衡协调

高明的领导者就好比出色的钢琴家,不仅要掌握“抓中心”艺术,而且需要有卓越的协调平衡技能,善于统筹兼顾,使权力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和促进;既要抓住各个关键环节,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紧紧围绕中心,安排好其他方面,处理好次要矛盾。

领导不可能独立地工作,大多数情况下是众多人为了达到个人或共同的目标而工作着。不幸的是,这些目标不总是协调一致的。这就需要领导者运用手段,把各种力量协调起来,以保持均衡,实现领导者原定的目标。

3.目光长远,胸怀全局

管子说:“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意思是第一要看得远,第二要听得远,第三是做到明察千里之外的情况和隐蕴含其中的深意。这就是说,成功的决策者既要高瞻远瞩,又要明察秋毫,也就是胸怀全局。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人。

领导用权群策群力的两个策略

群策群力说明,团结就是力量。很多优秀的领导人在其领导生涯中都很注重团结的威力,寻求多方的支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领导用权策略之一。

1.争取同盟共同出力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个好汉三个帮”,就是说,一个人能耐再大,要想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找到得力的帮手。

在组织活动中,领导者要想战胜主要的竞争对手,必须随时注意寻找并依靠同盟者。

一个人仅凭个人的智慧是无法完成领导工作的,历史上由于固步自封、偏执于个人意志而遭到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善于统领大局的领导者总是能够利用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以获取胜利。

2.集思广益以史为鉴

“集思广益”语出《三国志·董和传》:“诸葛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众益也。”宋代许月卿在《先天集·赠李相士诗》“集思广益真宰相,开诚布公肝胆倾”中把四字相连。后以“集思广益”,指集中群众智慧,可使效果更大更好。

集思广益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方法论原则,是统御者的致胜法宝。

出身农民的明太祖朱元璋,当过放牛娃,做过小和尚,拉起队伍后,他认真听取属下意见,十分注意笼络文人,集思广益,终成大事。

文人冯国在投奔朱元璋时,曾向他提出两条建议:一是不能带着队伍老是东走西转,可以去夺取龙盘虎踞的建康南京作根据地;二是不要贪婪女子玉帛,要为民多做好事,争取民心。朱元璋见说得有理,便收冯国用为幕府,成为谋士。后有李善长来投,对朱元璋说:“汉高祖刘邦家乡在沛,离你家乡凤阳不远吧?他的家庭和你的家庭不是一样低微吗?他能成为汉高祖,将军也定能夺得天下。”朱元璋“心有灵犀一点通”,至此便拿刘邦作榜样。当然出此高见的李善长也被留下来,封官为掌书记。就这样,朱元璋陆续招纳了十几个文人作为谋士,给以优厚待遇,专门为他们建立了“礼贤馆”。

也正是“礼贤馆”中众谋士提出的谋略,使朱元璋一步步走向成功之路。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老儒朱升所提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升提此建议时,朱元璋刚攻下南京,立足未稳,力量还弱,地盘尚小,还不足以与其他各路反元兵马较量。此时,“高筑墙”可站稳脚跟,加强自己的防御力量,以免被敌人吞掉;“广积粮”,注意经济建设,积蓄物质力量,维持一时还不能取胜的战争;“缓称王”则可避免过早称王称霸,扯旗放炮,树敌过多,招人嫉妒和打击。朱元璋用这三句话作为自己的战略方针,赢得了最后胜利,建立了明王朝。

领导用权明察秋毫的两个策略

领导者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为了行使好自己的权力,必须多方策划,奋发图强,小心谨慎,壮大实力,做好准备,方能使自己有能力迎接任何挑战。

1.明察秋毫料事及先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但事物的变化又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因此聪明的领导者总是能够深谙此中之道,能够通过仔细观察事物进而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乃至微小的变化,从而制定和采用相应的对策与方法。别人尚未动手之前,已料其先机,怎能不立于不败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