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借我春秋五十年
5251600000078

第78章 盛典礼赞(14)

西部的5月,群山莽莽,新绿吐翠;尽管西部的春天常常姗姗来迟,然而,春天毕竟来了。满山姹紫嫣红的春草芽儿正在舒展身姿,泛出茸茸新绿;在48万亩荒山绿化范围内,50万劳动的人们如春潮涌动。彩旗招展,人头攒动,歌声嘹亮。阵容庞大的交响乐团在兰山三台阁演奏主题曲《绿色春潮》,旋律深情而高昂,优美而雄壮,声传百里,绵延不绝……

航拍的直升飞机腾空而起,俯瞰这亘古未有的壮观场面;

随机升空的省市主要领导接受记者采访,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讲;

飞机飞过八宝川,植树造林的人们挥汗如雨,飞机巨大的轰鸣声引起人们的关注,地上的人群组成巨幅文字标语,也许是“西部大开发”几个大字;

飞过十里桃乡,男高音独唱演员放声高歌一曲,可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媲美。应该说明的是,他完全是一副劳动者中一员的扮相,他的身后,是成千上万的劳动者;

飞过白塔山(北山),武警艺术团扭起了欢乐的秧歌,为劳动者鼓劲加油;

飞过九州台,一队架子车装满树苗,在崎岖的山路上攀行,高亢的《劳动号子》声遏行云;

飞过徐家山,“兰州鼓子”诉说着往日的故事和今天的期盼,曲词深情悠扬;

飞过大青山,“太平鼓韵”激起满天彩霞,高亢激昂的京剧花脸、老生、花旦引吭高歌,《西部旋律》以戏歌的旋律表达时代的节奏,将成为又一曲《故乡在北京》;

飞过龙尾山,500名少先队员手持画板,在描绘着两山的远景,数百幅充满稚气与幻想的儿童画画面踊跃闪进,童声合唱《西部的明天》充满对未来的渴望;

飞过皋兰山巅,飞跃黄河,气宇轩昂的老艺术家和文静秀丽的女青年面对这座城市朗诵长诗《兰山放歌》;

在劳动者中,有社会各界人士面对摄像机吐露他们的心声,依次闪过,快节奏的剪辑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西部节奏”;兰山三台阁,交响乐团演奏《奔向明天》在某一个劳动场地,也许是10000人放声合唱主题歌《绿色春潮》;两山的绿化树已然成林,郁郁葱葱的林海绵延百里……

《春潮》以航拍线为贯穿动作,以兰山三台阁实景拍摄的文艺节目为穿插镜头,融艺术表演、新闻采访、劳动现场实况为一体,如一根红线串起晶莹的珍珠,各点的节目均围绕西部开发“两山绿化”的主题进行创作,由省市艺术家和演员出演。航拍线路和各绿化点的布设以及导演台本待本策划书意图得到确认后,另行制定方案。

三、《春潮》战术动作分解

5月某日,上述各文艺节目全部集中在兰山三台阁摄制资料镜头。

5月某日,50万人上山植树造林,有关文艺团体和上述文艺节目分散在各个绿化点表演;电视台航拍。录制完成后剪辑制作电视片《绿色春潮》。

四、任务分工

《绿色春潮》活动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举行,市委宣传部、“两山”绿化指挥部组织实施,兰州电视台负责文艺演出的创作排演和电视片摄制。市文化局、市群众艺术馆等部门及单位协同配合电视台做好劳动现场文艺演出的组织工作。

总策划:贝念畋 张兴照 杨重琥

策划:岳逢春 何涛

总撰稿:岳逢春

总导演:汪小平

五月某日,上述各文艺节目全部集中在兰山三台阁摄制资料镜头。

五月某日,数十万人上山植树造林,有关文艺团体和上述文艺节目分散在各绿化点表演;电视台航拍;演出地点分为10个点:

1.中川公路某地

2.大沙沟市政府绿化基地

3.九州台兰州树木园

4.白塔山

5.徐家山

6.仁寿山

7.西固南山石头坪

8.七里河南山,沈家岭

9.大青山

10.三台阁

各个演出点由兰州电视台统一规划,由市文化局负责协调市县区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在各个演出点演出一小时,于上午9时至12时递进式轮番开演。

节目录制完成后剪辑制作电视片《绿色春潮》。

50万劳动群众由“两山”指挥部组织,并规划劳动区域。

现场节目由兰州电视台大型活动部组织创作排演并摄制。

总体协调工作由市委宣传部负责。

航拍直升机(2架)请兰空协助调派。

登机视察的省市领导请市委办公厅或“两山”指挥部负责邀请。

本次活动所需经费请市财政预算拨款。

2000年3月30日

根据这个创意文本的思路,我又执笔撰写了一个电视片脚本,先是写了一个概念策划文本,然后将概念策划扩展为一个文学策划文本,大约是三易其稿最后形成了一个报送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审定的电视片文学脚本。

大型电视片·绿色春潮

浩渺的宇宙空间,星光灿烂

太空中缓缓旋转的蔚蓝色地球

亚洲版图、中国、甘肃、兰州、皋兰山巅

叠映《南北两山造林绿化工程总体规划图》

兰山三台阁

阵容庞大的交响乐团严阵以待

乐队指挥举起指挥棒

主题曲《绿色春潮》深情高昂,优美雄壮

推出字幕:绿色春潮

蓝天白云群山莽莽

高原峻岭黄河滔滔

上午9时 中川机场 停机坪

直升机旋转的机翼

第一摄制组主持人亮相

主持词:(大意,后同)

今天是,公元2000年5月某日。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距兰州市区90公里的中川机场,机场位于市区西北方向,今天,省城兰州社会各界和数十万军民在南北两山展开声势浩大的“开发西部,植树造林”宣传活动。现在,是上午9时,省市党政军主要领导同志将搭乘这架直升飞机,在空中视察南北两山荒山绿化范围。按照两山绿化指挥部的规划,在今后4年中,南北“两山”将完成48万亩荒山绿化工程。工程总投资16.85亿元。仅今年,就要栽种各种苗木2400万株。

现在,省市领导同志开始登上飞机,他们是:(名单待定)

兰州电视台派出8个摄制组在地面拍摄今天的活动现场实况。我们这里是第一摄制组,将跟随领导同志登机,从空中拍摄会战的场面。观众朋友们,一会儿再见。

领导同志依次登机。

飞机升空,沿中川高速公路向南飞行。

音乐起。

9∶10 兰山三台阁

交响乐团为背景

在音乐声中,第二摄制组主持人亮相

主持词:

辽阔的中国西部

涌动起再造秀美山川的绿色春潮

广袤的陇原大地

向世界敞开了期待大开发的怀抱

沉睡的南北“两山”已经苏醒

憧憬着绿色家园的美妙梦境

48万亩荒山渴望着绿色

280万兰州儿女韵起墨落的破题之笔

正在书写五千年历史辉煌的一页

此刻,我伫立这海拔2130米的兰山之巅

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信念在我心中升腾

此刻,我遥望这曾经只有一棵树的绵绵林海

400万株苗木已经长成一片绿荫

春潮涌动,春光无限

让我们走进这绿色的春天

9∶20

飞机飞临中川公路永登县境哈家嘴绿化区域,公路两侧数万人在植树造林,彩旗招展。

第三摄制组女声独唱演员出镜,在劳动人群中放歌《刮地风》(民歌,重新填词五段)

大意:

正月里来是新春,青草芽儿往上升,党中央决策暖人心

二月里来龙抬头,南北两山水长流,南北山你就要水长流

三月里来涌春潮,万马千军上了山,兰州人你就忙着植树

四月里来山川秀,种下杨柳又植草,绿色家园我们就绣

五月里来舞春潮……

9∶30

飞临大沙沟市政府绿化基地一线,从图标“22区至66区”布满劳动人群

第四摄制组主持人亮相

这里是位于市区北面的大沙沟生态防护林和经济林工程区域。到2003年,这里的6万亩荒山将全部披上绿装。今天,省市党政军机关有数万人在这里参加植树造林劳动,宏伟壮观的场面的确激动人心。现在,我们请两山绿化指挥部总指挥、市政府张兴照秘书长介绍两山绿化有关情况。

山坡上传来“花儿”悠扬高亢的歌声

男女歌手“花儿”对唱

大意:

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平川上有一朵牡丹

牡丹花开着山绿了,山绿了着我的家园变了

尕妹子上山着山笑了,尕哥哥下山着水上了山

沙沟里沙果子红艳艳,比不上尕妹子的红脸蛋……

9∶50

飞临徐家山,绿树成林,郁郁葱葱

徐家山绿化纪念碑前

第五摄制组主持人亮相

主持词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为了改变那荒山秃岭恶劣的自然环境,兰州人祖祖辈辈都在这荒山上奋战,许许多多的造林先锋为兰州的绿化默默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在这里,长眠着一位代表人物,他在生前为绿化这座大山奋斗了一生,嘱咐后任将他的骨灰洒在这座山里,他要看着兰州的山变成绿色的家园。

女声独唱《思念》

歌词追忆往昔的情景,怀念为绿化奉献的前辈,憧憬未来的远景。

10∶20

九州台国家森林公园,兰州树木园,数百名少年儿童手持画板,描绘未来远景

第六摄制组主持人亮相。采访绘画的儿童

童声合唱《小松树,快长大》

朱镕基总理植树照片和他在兰州树木园亲手种下的那棵松树。

武警文工团演出节目,腰鼓,军乐。

10∶40

安宁仁寿山

男高音独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京剧联唱《西部旋律》

秦腔《桃林赞歌》

第一摄制组在飞机上采访领导同志

我们已经飞行了一小时四十分钟。下面,是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远处,荒山正在变成绿荫,而我们脚下,已经是树木成林,这是兰州人民几十年努力的成果。您作为首长,此时您的心情和感受是怎样的呢。

10∶50

西固 南山

太平鼓震天动地,劳动的人们挥汗如雨。

11∶00七里河,秧歌队欢乐的舞蹈。

11∶20

皋兰山巅,三台阁

第二摄制组主持人

关于一棵树的故事

许多年以前,这座山上只有一棵树,现在,400万株苗木已经将这座山岭覆盖成一片绿荫,当年那棵树的踪迹已经很难寻找,我们在一位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当年那棵树所处的位置,现在,我就在这个位置上,我想,我们应该在这里立一块石碑,记叙我们的前辈背冰上山,植树造林的业绩,记叙那艰苦的岁月,以激励我们今天绿化造林的信念和决心。

长篇诗朗诵《兰山放歌》……

叠映航拍镜头

交响乐以及歌曲联唱《奔向未来》

2000年3月23日

这两个文本报到市委书记那里,书记觉得自己刚刚到兰州市上任,一下子搞50万人上山植树,似乎动静太大,不免有些过于招摇了,造成误会就不好了。就请市委秘书长哈全玉先生与我谈谈,哈秘书长首先肯定了两个方案构思不错,当面夸奖我“岳逢春是个人才”。但是,书记认为这个方案构思的活动场面过于宏大了,而且邀请省市领导上飞机很麻烦,就不上飞机了。书记的意思是航拍一些镜头编一个电视片就可以了。

我便根据秘书长的要求,重新做了一个简要的方案,交给“两山”绿化指挥部和电视台去实施。我陪着部长去兰州空军运输团联系好了直升机使用的问题,就不再具体参与这项工作了。

电视台后来搞了航拍,拍摄了许多精彩镜头,编辑了《绿色春潮》这部电视片,在电视台播放的效果很不错。

这时候,一个多年的夙愿开始实施了。

八 迟到的“中华鼓王”

兰州太平鼓是兰州地区特有的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不同的专家和民俗学者对兰州太平鼓的起源有不同的考证。民间相传兰州太平鼓最初出现于明朝洪武年间,传说的核心是明朝大将徐达为攻占元朝大将扩廓帖木儿据守的王保保城,从老百姓担水的木桶得到启发,始创了三尺大鼓。攻城的将士们装扮成鼓手,将兵器藏在桶形的大鼓中,使了一个“木马计”,在一个元宵节混在社火队里混进城堡,里应外合攻占了王保保城,消灭了元朝最后残存的一支军队,从此统一了天下,百姓便称这种桶形的大鼓为“太平鼓”。

据说,这个传说流传至今已经六百多年了。而这也是介绍兰州太平鼓的时候使用最多的说法。在1990年亚运会太平鼓进京的时候,我也采用了这种说法,并且创造了“久攻王堡堡城而不克”这个句式,但是,这个传说其实是最不可信的一种说法。你看,元末明初,明朝军队已经基本上统一了河山,明军最后赶来收拾西北,元、明两军在金城关下对峙,元军大势已去,扩廓帖木儿在王保保城负隅顽抗岌岌可危,战争形势必然十分紧张,在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氛中,在这种大战在即的时候闹的什么社火,又怎么可能闹得起来呢?廓扩帖木儿又怎么可能在元宵节打开城门,让一支社火队打着从未见过的而且引人注目的大鼓进入他负隅顽抗的城堡内呢。假如此前人们从未见过这种木桶形状的大鼓,三尺大鼓在当时的人们眼里,一定是“奇形怪状”的玩意儿,这种大鼓横空出世突然亮相,必然引起蒙元守军的警惕,“木马计”也就不可能成功。所以,这个传说虽然极富戏剧性却不合逻辑。

也有专家说兰州太平鼓起源于宋代。也有说这种鼓是明代“官仓”粮工的娱乐活动,三尺大鼓几十斤重,就是粮工们为了锻炼身体而创造的。“鹞子翻身”这个动作就是“甩麻袋”动作的艺术化。还有说永登县乐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鼓就是兰州太平鼓的鼻祖,你看这彩陶鼓就是桶型,两头都蒙着皮子,与兰州太平鼓的形制大同小异,这样算下来,兰州太平鼓已经有了将近五千年历史。

与其他的专家学者所持观点不同,我分析兰州太平鼓应该起源于战争,原本应该是战鼓,而且是骑兵使用的战鼓。当初,一定是冲锋陷阵挂在马背上使用的一种战鼓。大家知道,几乎所有的鼓都是用木质鼓槌击打节奏,唯独兰州太平鼓是用麻绳和皮条拧成的鞭子击打鼓面,所谓“鼓鞭”当初一定就是马鞭的一物两用。想象一下,骑兵在马背上挂起三尺大鼓,骑手一边策动战马冲锋陷阵,同时挥舞马鞭,击打出巨大的响声,虽然节奏单一,却如同人的心脏在沉稳地跳动,无疑会给敌方以强烈的精神震撼,给自己人以百倍的战斗勇气。此外,原生态的太平鼓十分沉重,重量达到三四十斤,也只有马匹才驮得动。倘若最初就是在平地上表演,为什么不能制作得轻巧一点呢,想必古代的匠人也可以制作出份量轻一些的鼓来吧。士兵下马之后,在和平年代或在闲暇休整的战役间隙擂动太平鼓作为娱乐活动,最终演变为社火表演项目。兰州太平鼓在社火表演中使用,其实是太平鼓实际用途的衍生物“副产品”。而且,“太平鼓”这个名称,也是为了避讳战争杀伐之气的一种“正话反说”。这种“婉曲”的修辞方式,在汉语中并不鲜见。你看,明明是失火了,却叫做“走水”。明明是要送你到菜市口砍头,却温文尔雅地说“送先生上路”。明明是停放尸体的地方,却称为“太平间”。那么,用于战争杀伐的乐器,却叫做“太平鼓”,那就是符合修辞规律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此外,老年间闹社火,要唱“太平歌”,伴以太平鼓的表演,顺水推舟地将这种大鼓称为“太平鼓”,也许是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