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认为专家们考证并且辩论的主题其实是太平鼓的名称在何时出现并加以确定,而非这种木桶形状的大鼓在何时产生。明代以前,兰州一直是战略前线,经常在打仗,企盼太平却一直不大太平,明代以后,兰州才成为西部前线的第一后方,在兰州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剧烈的大规模战争了。明代之前就已经有了这种鼓,到了明代才被确名叫做太平鼓,应该比较可信。
在我看来,兰州太平鼓起源问题应该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课题,结论如何并不直接影响现实的太平鼓活动。其实在1990年之前,各县区的太平鼓活动呈现自然和自在状态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之前很少有专业文艺工作者参与其中大概也符合实际。八十年代后期为完成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十大集成”当中的“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兰州卷”的编纂工作,我担任兰州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科长的时候,奉命组织群众文化工作者对兰州太平鼓进行摸底调研,调研的方式一是去各个县区实地观看考察鼓队表演,二是查找文字资料,但翻遍了古籍也只在宋代典籍《玉海》这本书里找到了“羯鼓如漆桶,两头具可击”两句话,似乎与太平鼓多少有点关系。所谓“羯鼓”,一定是“羯”这个少数民族或部落的乐器,古时北方和西部少数民族几乎都是“马背上的民族”,和平时期驭马游牧,战争时期就是骑兵,那鼓就在马背上驮着,不就与我的分析吻合了吗?倘若将这两句话简化一下,说“鼓如漆桶,两头可击”,那不就是兰州太平鼓了!
为参加1990年亚运会艺术节表演,我们协调组织皋兰县西岔乡的一支鼓队,以“中国·兰州太平鼓队”名义参加了那次活动,兰州太平鼓自此名声大震。后来,各县区的鼓队在此基础上都有了新的发展,活动搞得比较好的地方却主要是皋兰县和永登县。这两家的鼓队在1990年后都多次出省参加各种比赛和展示活动,也都屡屡捧回各种奖项,但两家的鼓队实际上一直在暗中“较劲”,互不服气。我说他们互不服气并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而且“不服气”这个词组的内涵也仅仅限制在对自己艺术技艺的自信,不可扩大含义的外延。太平鼓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展示雄性力量的艺术载体。通过表演提高自己的声望,在舆论和精神方面占上风是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传统。你看今天搞太平鼓比赛活动,动不动就冠名“鼓王争霸赛”,组织者大概没有想到这“争王争霸”的比赛构思和冠名定位以及荣誉导向其实就是男子汉血性潜质的显意识表现。在精神气质上,“争王争霸”其实是太平鼓承载的意识形态的精髓所在。我们知道有些地方的鼓舞原本是叫花子乞讨的道具,鼓点节奏虽然花哨,但却少了一些兰州太平鼓这种“争王争霸”的大气磅礴。血脉膨胀的男子汉血性,必得寻找释放的渠道和焦点,张扬雄性力量,是兰州太平鼓的特色。
老年间的春节期间,各乡各村的鼓队在集市和城镇道路上相遇,都要亮出绝招将鼓打得惊天动地神采飞扬,名曰“斗鼓”。能够以自己整齐划一沉稳雄健的鼓点先声夺人,打乱对方节奏,让对方乱了阵脚败落下风,那才算拔了头筹,以气势压倒对方是大家都追求的效果。有时候为了占上风出风头,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两家鼓手在争夺道路的优先通过权时还要动手打一场架,混战中打得头破血流也不是新鲜事。占了上风的自然洋洋得意,用兰州话说,打掉了“氉气子”这一年都心情舒畅如意吉祥。处于下风的当然不会服气,积蓄力量等着来年再算账。几百年来闹社火,太平鼓队打架想必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西北汉子的血性通过表演太平鼓得到张扬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争王争霸当然主要是通过比赛技艺来实现,但有时候也不免采用打架的方式一决雌雄。我记得90年代有一年的春节期间太平鼓进城,我在主席台上看见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中出现局部骚乱,好像是茫茫人海中出现了一个漩涡在波涌浪翻。拿起望远镜一看就明白了原来是有两家的鼓队为了占地盘争位置互不相让,就在广场上打了起来,两支鼓队中有几个壮汉已经开始近战肉搏,鼓鞭子成了顺手的兵器,抡圆了朝对方头上招呼,会点武功的就使出了拳脚。我在望远镜里看得清清楚楚,一个鼓手还亮了一招“二踢脚”,虽然没有踢中对手也算在广场上“耍了一回人”。组织者赶紧调动执勤警察劝架灭火,才将两只鼓队给分开。我当然不赞成鼓队打架,新时期以来闹社火,由于组织工作比较严密,鼓队打架的事情也极为罕见。但打架其实是在竞争一种荣誉,用道德规范和纪律原则去衡量评价这种现象,不免显得南辕北辙矫揉造作了。实际上鼓队打架并不成其为治安事件,从没有听说过打架的鼓手被送进派出所接受治安处罚。这种争强好胜的精神气质,对组织者而言,其实求之不得。假如大家都不感兴趣,没有那么一股子争强好胜的劲儿,你如何开展活动呢。实际上就是在这种互不服气的竞争中,太平鼓活动才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流传了下来。
竞争,确实是促进工作的一个规律。
早在1990年,我本来想协调永登县红玫瑰太平鼓队去北京参加亚运会艺术节。但是,因为当时县上财政拮据,拿不出几万元钱来,他们没能抓住那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便让皋兰县鼓队拔了头筹占了上风。这成为永登县当时几位搞文化工作的负责人的一块“心病“,同时也是我的一个遗憾。永登县的太平鼓虽然后来也得过不少大奖,但是,金奖其实并不是一个称号,无法与皋兰县平起平坐。你看,皋兰县不但有金奖,还夺得了“天下第一鼓”的美誉。而永登县得到过的金奖,皋兰县也有。永登县却一直没有个响亮的名头。名头,这在江湖上是很重要的。林冲没有豹子头的绰号,鲁智深不叫花和尚,那会怎样呢?
你看我罗罗嗦嗦说了半天,还没有说清楚我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其实我的意思就是,自从皋兰县在1990年亚运会得了“天下第一鼓”的美誉后,永登县几位搞文化工作的负责人一直憋着一股子劲儿,要在太平鼓上做出一点名堂。1990年亚运会,是皋兰县拔了头筹,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天安门广场庆典,又是皋兰县鼓队去了,永登县更不服气。你看,鼓的鼻祖彩陶鼓就在永登出土,你皋兰县却屡屡露脸,占了上风,怎么着十年磨一剑,也该我永登县“耍一回人”“露一回脸”了吧。我这些话看上去有些刺激人,但我并没有编造历史事实。你看,在2000年3月13日永登县进军中华鼓王大会的鼓队成立动员大会上,县委杨书记就慷慨陈辞:“……10年前,就因为三万元的财力不足,永登失去进亚运会的入场券,也失去了太平鼓故乡的光彩,尽管后来也参加了一些活动,但光彩被皋兰拿去了。去年,县上准备拿出200万进国庆首都联欢会,但仍然没能如愿。今天,终于拿到了走向高规格、大影响活动的入场券,这来之不易……”,“永登是太平鼓的故乡,有马家窑乐山坪彩陶鼓为实物见证,是鼓的鼻祖……”这些都是原话,在我的工作笔记本中有原始记录。
那么,永登县究竟夺得怎样的名头才能与皋兰县的“天下第一鼓”不分伯仲呢?
这就是“中华鼓王”。
二
2000年开春之后,中央电视台决定搞一次“中华鼓王大会”,将全国各地的民族民间鼓舞艺术集中在无锡影视基地予以展示,并摄制电视专题片保留影像资料,同时也是进一步扩大无锡影视基地在国内外影响的一个举措。中央电视台举办鼓王大会,自然是通过各地电视系统进行操作,让各地电视台邀请并组织当地鼓队参加活动。兰州电视台接到邀请后觉得由他们出面组织一只鼓队多少有点难度,组织动员,选定鼓队,联络协调,经费保障等等事宜都有点“不够级别”的意思,底气不足便将邀请函送到我这里,请宣传部出面牵头组织这支鼓队。
过去,兰州电视台搞文艺活动,一般都是文艺部出面组织。后来,大型活动部异军突起,持续不断地搞活动,文艺部反而被冷落了。那么多有面子出风头的活动都是大型活动部在风风光光地招摇过市,文艺部却没有什么事情,文艺部主任也就坐不住了。这次中央电视台按照惯例把邀请函传真到文艺部,文艺部主任就牢牢抓住了这次机会不松手,主动向电视台长请缨组织这个活动,但是他也许明白自己没组织过太平鼓活动,与各县区的鼓队没有任何联络和关系,经验不足势单力薄又上哪里去筹措这笔不菲的活动经费呢,倘若再得不到上级领导机关的大力支持可能就会砸锅,要是砸了锅那还不如不接这个活儿,所以,建议台长“找宣传部文教处岳处长”帮忙。我听了台长汇报后陪着他去部长那里做了汇报,部长顺水推舟便将任务交给了我,责成我具体负责这个活动。搞太平鼓活动我有经验。当年我不过是文化局社文科的一个小科长,就将皋兰县的太平鼓弄得风生水起,天下名扬,现在举着市委宣传部这块牌子做协调工作,号召力想必更加不容置疑。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开春,我举着宣传部这块牌子连着协调组织了七八个大型活动,不谦虚地说,在很大程度上对提升宣传部的威望,扩大宣传部的影响力都起到了一定作用。部长看我协调大型活动弄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像模像样,就有了在宣传部的处室里成立一个“大型活动部”的构思,并让我出任“部长”,我受宠若惊当然不能推辞,欣然接受这个“封赏”,当仁不让地开始以大型活动部“部长”的名义上窜下跳。也许我当时搞大型活动搞得得意忘形,为了联系“中华鼓王”活动,我还得到部长同意,印了一张“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大型活动部部长岳逢春”的名片招摇过市,以至于后来“三讲”征求群众意见,有一条意见居然说我“好大喜功”,让我反思良久。但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在这种活动中上窜下跳、左右逢源、出尽风头会引起别人妒忌,也不懂得做人的“窍门”是韬光养晦,凡事应该“悠着点儿”,反而干劲十足、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工作,兴高采烈地右手抓着《绿色春潮》,腾出左手便来弄这个“中华鼓王”。
2月13日下午,我和兰州电视台文艺部主任寇胜军前往无锡参加“中华鼓王大会”活动协调会。那天,我们先是乘2511次航班飞往上海,然后转道去无锡。央视无锡影视基地办事确实漂亮,派出专车专程到上海虹桥机场迎接我们。夜里11点多我们到达无锡影视基地,下榻位于“三国城”大门口的基地招待所。
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坐落在美丽的太湖之滨。这里原是一片荒山野岭,翻过北边的一座山,就是无锡著名的传统风景区“鼋头渚“。从1987年开始,为拍摄电视连续剧《唐明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央电视台投入巨资,相继建成了唐城、三国城和水浒城三大景区。景区占地面积近100公顷,是我国首创的大型影视拍摄基地和文化旅游胜地,也是影视文化与旅游文化完美结合的主题景区,被评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将近200万游客和20多个影视剧摄制组。作为中国著名的影视拍摄基地,这里曾经接待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唐明皇》、《杨贵妃》、《大明宫词》、《笑傲江湖》、《大宅门》、《射雕英雄传》、《大唐歌妃》、《天下粮仓》、《神医》、《刁蛮公主》、《新醉打金枝》等250多部海内外影视剧的拍摄。景区长年都有影视剧组驻扎,国内外影视明星往来频繁。游客可以在片场观看现场拍摄。基地还定期组织影迷与明星的“见面会”,让游客与明星“零距离”接触,邀请明星合影,成为影视基地旅游观光的一大特色。
基地拥有规模宏大的古典建筑群,虽是为拍摄影视剧搭建的布景,却都是真材实料,风雨不摇。建筑或高大雄伟、金碧辉煌,或富贵华丽、玲珑剔透,可谓横空出世,巧夺天工。三国城内的主要景点有吴王宫、后宫、甘露寺、汉鼎、曹营水寨、吴营水寨、周瑜点将台等;水浒城内的主要景点有皇宫、樊楼、清明上河街、御街、紫石街、水泊梁山等;唐城内的主要景点有御花园、沉香亭、华清池、唐宫等。还有老北京“四合院”“老上海”一条街等明清风格的建筑景观。这些建筑都由专家考证历史背景,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真实再现了古代建筑的风貌。有些历史建筑其真迹已无处可寻,如甘露寺、沉香亭等,只有在这里才能欣赏到这些历史精品建筑的风貌再现。影视基地内的“九宫八卦阵”“诸葛连弩”“水军训练营”等项目,也体现了浓郁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演出节目是无锡影视基地的旅游亮点,这里每天有20多场马战、歌舞、影视特技类的节目连续上演。其中有气势磅礴、扣人心弦的“三英战吕布”,有展现影视拍摄特技奥秘的“铁血丹心”,有古典华丽的“华夏古韵”,有身怀绝技的“武功集锦”,还有“燕青打擂”“连环计”“杨志卖刀”“唐风流韵”等等小品片段展演。这些节目运用影视表现艺术手法,展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名著中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节目中强烈的视听冲击效果令观众如临其境,回味无穷。
无锡影视基地依山傍湖,尽享太湖灵秀之气。太湖浩翰如海,雄奇壮阔,人称风光最美处在无锡,无锡太湖最美之处便是影视基地面临的湖面了,可使用太湖水面达200余公顷。为游客欣赏太湖、亲近太湖,影视基地有乘古船游太湖项目,可饱览太湖美景神韵,体味江南水乡之雅致惬意。泛舟湖心,一边品茗饮酒一边欣赏古船上的江南地方戏曲演出,更是人生一大快事。
普通游客到无锡影视基地观光旅游,一般最多也就逗留个大半天,不免行色匆匆,走马观花,不能尽兴。我和小寇那一次去,却足足逗留了三四天时间。其实联络协调工作只开了半天会议就搞定了,其他时间就由基地工作人员陪同,在景区里选择表演场地,考察表演线路,几乎走遍了景区每一处景点。在“紫石街”上免费吃了一块“武大郎”的“炊饼子”,在“十字坡”“孙二娘”的“黑店”里喝了一壶茶。甚至还进入摄影大棚看了看当时正在拍摄的电视剧《笑傲江湖》李亚鹏版的摄制场面。我和小寇胸前挂着一个鼓王大会的工作证胸卡,在谢绝普通游客参观的地方,我们都是随便出入,畅通无阻,端的是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同时大快朵颐。基地老总中视股份董事长崔屹平先生出面宴请各地与会代表,将酒席安排在太湖之滨的一处水榭楼台之中,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却不用埋单。把酒临风,其乐融融,谈笑间,就将兰州太平鼓“中华鼓王”的桂冠给敲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