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积累了浩如烟海的知识。一个人来到世上,需要接受他人的教育和自我的不断学习,才能了解前人的成果,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业是人生的基础,也是职业的基础。
5.1学业概述
5.1.1学业的涵义
学业一般指一个人接受的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主要是传授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认知能力(智力开发)和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实际工作技能和实践经验需要在职业工作实践中培养和积累。
5.1.2学业的特点
目前,大多数人的学业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完成的。学校教育自产生时起,就区别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其独自的特点,使它在各种教育形式中占据主导地位。概括起来学校教育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职能的专门性
学校的教育职能和惟一使命就是培养人,其他任务都应当围绕着培养人来开展。学校教育有专门教育者——教师,他们都是经过专门训练培养出来的,具有较广博的学识,并且懂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学校教育还有专门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可充分保证学校教育的有效性。
2.组织的严密性
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的影响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学校教育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有各级各类的学校,学校内有教学组织和严密的教学制度,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具备的。
3.作用的全面性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是全面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人的成长影响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影响的范围一般只侧重在某些方面。而学校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活动,它不仅要关心教育对象的知识和智力的增长,而且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还要兼顾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成长。
4.内容的系统性
适应培养造就全面、完整社会人的需要,学校教育内容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一般具有片断性。即使是有计划性的社会教育,也往往是阶段性的,就其知识总体来说也是片断性的。学校教育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安排了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和专业方面的课程,既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又注意符合认识的规律,所以学校教育是系统的、完整的。
5.形式的稳定性
学校教育形式比较稳定,它有相对稳定的教育场所、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秩序等。学校教育的这种稳定性更有利于个人的学习和提高。
5.1.3学业分类
学历教育按水平、层次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图5-1)。从较低层次学历教育进入较高层次学历教育,除保送的外,一般都要经过升学考试,如初中升高中的中考,高中升大学的高考,本科升硕士、硕士升博士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
初等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属于启蒙教育。学前教育即幼儿期的教育,一般由家人(父母、祖父母、亲戚等)和幼儿园老师进行,如说话、识字、识物、绘画、听音乐。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有的父母为了优育,在怀孕之前和怀孕过程中就在考虑后代的养育问题了,比如胎教。小学教育一般是六年制,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发生三个方面的具有人生启蒙意义的转化: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转化;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这些转化可以使儿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认识范围,从而对促进全面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都将在小学教育阶段正式起步。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最易受影响的时期,是儿童向少年过渡,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后续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学习至关重要。
中等教育包括普通中学和中等专业教育。普通中学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学制均为三年,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以及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中等专业教育分为中等技术学校、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学制为二至四年,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
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自考高等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分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分专科(三年制)和本科(四年制),其中本科毕业后一般可获得学士学位。本(专)科学历是从事专业工作的入门条件。研究生教育,也叫高学历教育,分硕士研究生(三年制)和博士研究生(三年),毕业后一般可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博士学位是学历教育的最高水准,其后可继续一至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博士后只是表明有这段经历,而不是有新的学历。研究生(硕士和博士)教育除了在大学开展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和部分政府部门、企业的研究院(所)也是招生单位。高学历是进入大学、高级别的研究机构的入门条件。
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大陆,经教育部审定核准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有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大学、职工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所属的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方式灵活,可脱产、半脱产和函授,满足了社会各方面人员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自考高等教育是国家设立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没有入学考试,宽进严出,费用较低,具有不限学习形式、开放、灵活的特点。自学者经考试合格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其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
5.2学业规划
学业规划是一个人对一生的各阶段学业目标和途径(或路线)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
1.学业规划的目的
学业及学业规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职业方面的需要,是为选择职业、从事职业和职业发展服务的。现实社会中也有个别人,其学习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学习知识、探究学问;退了休的老年人继续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或了却年轻时未能实现的学习愿望。
通过学业规划,解决学什么、什么时候学、以什么方式学、在哪里学等问题,以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促成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的实现。
2.学业规划的时机
首次从业(就业或创业)前,有五种情况需要做出选择(参见图5-1):
(1)初中毕业后是升入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还是选择从业;
(2)高中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是升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还是选择从业;
(3)大学或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毕业后是继续读硕士研究生还是选择从业(大专学历还需要完成专科升本科学习,达到本科同等学力才有资格报考);
(4)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是继续读博士研究生还是选择从业;
(5)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是继续读博士后还是选择从业。
从业后,根据职业发展需要,若学历较低,需选择是否继续提高学历,是参加统招入学深造,还是由单位委托培养,或是自费进修。
3.学业规划需考虑的因素
(1)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学业要能支撑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对学历的要求。学历高低是选择职业和从事职业的基础,特别是选择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人,本身就有高学历方面的要求。当然,根据自己情况也可以先从业,了解实际,积累工作经验,以后再深造学习时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强,对课程理解快,研究具有针对性。对从事技能型工作的人而言,首次从业时的学历并非越高越好,可结合工作需要自学和在职进修。
(2)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自己的兴趣爱好影响专业和职业的选择;升学考试成绩怎样决定了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若对学习感到吃力或不喜欢学校的教学方式,则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选择技能型培训,通过自学提高自己文化水平。
(3)经济因素。先从业还是继续深造,是在国内学习还是出国留学,是脱产、半脱产学习,还是周末进修、自学,与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条件有重要关系。一个人若学习能力、经济条件许可,通过正规教育一直读到较高学历如硕士和博士,然后专心从事工作是合适的、明智的选择,因为这样在职业竞争中起点高,处于有利的地位,今后不必再在学历上花费时间和精力。
(4)工作现状。当前工作是否允许自己继续深造,诸如自己的时间、精力有无保证,单位是否同意,会否影响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
(5)家人意见。父母、配偶或恋爱对象对自己学业的理解和支持程度。
案例:是工作还是考研?
张仁在某电子科技大学读光电子专业,进入大学三年级的学习了,面临升学和就业的思考和抉择。是准备研究生考试,还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先联系工作单位实现就业?张仁大学成绩优良,喜欢读书和思考,认识到今后从事光电子专业方面的工作需要更系统、深入的理论知识,有必要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这样毕业后职业前景更好,可选择到高校、大型光电企业和军事技术研究等单位从业。张仁的家庭条件较好,家人支持他继续深造。因此,他的决定是:今后一年多时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针对报考硕士研究生进行复习准备,力争考上。
5.3学科要览
知识或科学知识本是一个统一体,因为历史的原因或为了认识和研究的方便而分解为各门学科。各门学科的知识都是人们关于自然、人及其社会的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是众多前辈认知和实践的结晶。
作者赞同李醒民先生有关科学(知识)的分类:“广义的科学可以分为形式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形式科学以符号概念为主要研究对象,多用分析、推理、论证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构造形式的、先验的思想体系或理论结构。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主要研究对象,多用实证、理性、臻美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获取自然的真知。技术科学以人工实在为主要研究对象,多用设计、试错等方法,其目的在于创制出新的流程、工艺或制品,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科学在技术上的实际应用或应用科学的技术化而形成的系统的知识。社会科学以社会领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多用调查、统计、归纳等方法,其目的在于把握社会规律,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人文学科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多用实地考察、诠释、内省、移情、启示等方法,其目的在于认识人、人的本性和人生的意义,提升人的精神素质和思想境界。”
中国教育部1997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划分学科门类12个(代码为二位阿拉伯数字),分别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其中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和管理学属于社会科学,理学主要是自然科学,工学、农学、医学属技术科学或应用科学,军事学带有综合性,兼有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该目录中还列出一级学科89个(代码为四位阿拉伯数字),可供了解目前中国大陆的知识构成和学科分类情况。
下面是主要基础性学科的简介,其详细的介绍可参阅《中国大百科全书》和相关专着。
1.语言学: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记录信息的媒介、工具。语言学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下设学科有汉语言学、少数民族语言学、外国语言学等。
2.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通俗地讲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下设学科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地图学等。
3.数学: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下设学科有数论、代数学、几何学、拓扑学、函数论、概率论、统计学、运筹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