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个人管理学(第二版)
4994100000012

第12章 学业管理(2)

4.物理学: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下设学科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学等。

5.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下设学科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

6.生物学: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下设学科有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等。

7.天文学:研究宇宙间天体和天体系统的位置、分布、运动、形态、演化规律。下设学科有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等。

8.社会学:研究人类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下设学科有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等。

9.历史学: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下设学科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考古学、博物馆学等。

10.哲学: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规律,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下设学科有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等。

11.政治学: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及其发展规律。下设学科有中外政治制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等。

12.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的经济资源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下设学科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

13.管理学: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下设学科有企业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学等。

14.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下设学科有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

15.系统科学: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开发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运筹学、模糊数学、物元分析、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论、系统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学、知识工程学等众多学科。

5.4学习方法

首先理解什么是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定义,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从教育的角度定义,学习是人类(个体或团队,组织)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学习是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狭义的学习方法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采取的具体活动措施与策略。广义的学习方法指在学习过程中,一切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方法、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组织管理等环节。学习方法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

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原则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发挥自己的心理能力和体力,把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手段连为一体而形成的有明确目的的活动。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学习过程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和信息采集(输入)、处理(加工)、输出过程,主要是认识或认知活动,伴随情绪和意志过程。因此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建立在符合心理和生理规律的基础上,包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秉持专心和恒心、保持适宜的学习环境、遵循正确的读书和研究方法、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科学用脑、劳逸结合等一系列环节。

每个人的心理和生理特质不一样,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也不一样,不同的学习对象如基础学科中的数学、物理、语言、历史、地理,技术学科中的电子、机械、建筑、信息工程,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相应的学习方法,因此没有普适的学习方法,个人需要在学习实践中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根据学习方式和特点的不同,可将学习方法划分为学校学习方法和自我学习(自学)方法。

1.学校学习方法

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包括远程方式进行的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规定的课程。课程学习以书本知识的学习为主,书本是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学会选书、读书是学习的基本功。从书的序言、前言(或绪言、导论)可以了解书的写作目的、思路、适用对象、阅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等,从目录可以了解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教材要精读,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地方查阅合适的参考书。为掌握课程要求的书本知识,一般要通过6个环节,即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总结和考试。

(1)预习:上课前预先浏览教材和参考资料,明确重点和难点,以备上课时重点关注。

(2)听课:实质上是利用眼、耳、口、脑、手等器官接受、处理、存贮信息的过程。教师教学应以启发式方法进行,要讲解课程的目的、构成、特点、重点和难点等,注意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而不是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听课过程中要跟随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思考,对知识要点和疑难之处做好笔记。

(3)复习:温故而知新,对刚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也需回顾和重新认识,如此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理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获得新的认识。

(4)做作业:在复习的基础上,做必要的作业,以检查自己是否学懂会用了。遇到不懂、不会的地方就要再复习,必要时请教同学和老师。

(5)总结:学完一个知识单元和一门课程需要进行总结。一门课程或一个学科一般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三部分组成的,可以以此为线索把所学内容有序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认识,有利今后的学习和应用,同时也为迎接考试做好了准备。

(6)考试: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查,重点是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或技能要点。考试是督促学习者进行学习、强化学习效果的手段。考试的方式可以是闭卷、开卷、面试等。

大学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研究性的学习,在教师(导师)的指导下,以自学为主,需要融会贯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构建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此外,应学会查阅专业学术刊物,了解专业技术前沿和动态,熟悉学术论文写作体例和方法,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和开始发表学术论文。

2.自我学习方法

与学校教学有较为规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不同,自我学习(自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更为自主、灵活,更注重效果。以工作中的自学为例,学取所需,学以致用,围绕关心的知识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和请教他人,可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

与学校学习的共同之处是,自学中也需选好书、会读书,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等。

3.处理好几个关系

(1)学与思的关系。孔子在《论语》的《为政》篇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意思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对进入大脑的知识(信息)要进行整理和提炼才能变成自己理解和掌握了的知识。因此,在学习中要思考,思考中要再学习,学与思相互促进,如此才能不断地积累知识和使知识得到深化。

(2)知与行的关系。宋朝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知行要结合,

一方面努力学习和积累知识,把所学的知识用于指导行动(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发挥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行动(实践)中验证、深化和扩充所学的知识。

(3)博与专的关系。术有专攻,现代社会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对专的要求日益突出,有专长才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立于世。但没有“博”,“专”的水平会受到制约。对于复杂性、综合性、全局性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仍需要熟悉多个领域、知识广博的人才。因此,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工作需要和时间、精力等情况来把握好博与专的关系。

(4)专业与业余爱好的关系。一旦明确了自己的专业定向,就应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上,以构建自己在专业上的优势,这样才容易得到社会承认和获得职业成功。但专业不是人生的全部,专业之外有个人的业余爱好,对丰富生活、发挥个人多方面的才能是有益的。一般原则是,业余爱好应不干扰专业学习,若两者间发生冲突,则应暂时放下甚至放弃业余爱好。当然,若在业余爱好上更胜一筹,则可与专业并驾齐驱,或在条件成熟时,将业余爱好转为专业工作。

案例:正确处理个人兴趣与爱好

张钧是1980年代的大学生。在大学时代,他喜欢博览群书,让思想自由地翱翔,想往自主式学习和从事感兴趣问题的研究工作。但面对大学课程和毕业后的工作(当时是统一分配工作),只有先保证按要求完成专业学习,把个人爱好放到业余。参加工作后,他一心扑在专业工作上,业绩突出,破格评了职称,晋升了职务。人到中年后,经济上有了一定保障,业余的兴趣依然浓厚,便自费学习了相关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并开始发表论文和着述,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5.5终生教育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并在80年代后开始在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付诸实践的一种教育思潮,它对国际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体系是覆盖从婴儿到老年的所有教育,是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为主要方式,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通过终身教育可以激励人们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发掘人的潜能。终身教育反映了现代和未来社会在学习和教育方面对人的要求。

1996年4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强调培养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的重大意义。报告中提出,实践终身学习原则的“惟一之路”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不断地进行四种学习,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1.学会求知。学习是人对客观世界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既可将学习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学习视为一种人生目的。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本身,即学会掌握认识的工具,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同时学会掌握应用知识于有意义的实践的手段。

2.学会做事。即能够以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学会做事是要重视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为了取得某种资格。

3.学会共处。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处理矛盾,解决冲突;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4.学会做人。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这是终身学习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就要培养很强的独立性、判断性、自我责任感,一生必须不断学习以求得自我完善。

终身教育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终身性。终身教育突破了正规学校教育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覆盖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到老年教育的整个过程。

2.多样性。终身教育包括了各种形式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组织内部的各种培训及自我教育。

3.广泛性。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在当今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

4.灵活性和个性化。终身学习把学习同个人成长进步、工作岗位变迁、职位升降有机结合起来。终身学习对受教育者没有年龄、资历、职业背景的任何要求;任何有学习需求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家庭、社会和工作场所都可作为学习的场所,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