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歌朗诵技巧
4951900000018

第18章 格律诗的朗诵(6)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描写初夏小池景色的小诗,活泼生动,清新幽静,节奏明快。

首句要突出静谧、纤细之感。音色高频共鸣要较多,但音量不要大;吐字清晰,但幅度适当减小;语速较慢。

第二句突出柔美之感。"树荫照水"四字不必着力,语速相对较快,"水"字按调型顺势稍扬;"爱晴柔"三字语速要放慢,加大调值的幅度,但用声要柔和。

第三句要有一种呵护备至之感。本句采取上山类的语势,"尖尖"二字处于语句高点,叼字力度较强,但音量不要大,字腹的幅度也相应收一些,以表现荷花可爱的情态;"角"字顺势诵读出来,字尾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低起呼应,要颇有情趣。"立"字弹动要有力,字音稍收,体现出动作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朗诵解读]

通过题目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中却没有一句写送别,不过,诗歌写了西湖美丽的景色,表现了一种美好的情怀,自然也就从侧面抒发了对友情的赞美。

前两句是直接的叙写,处理可以大胆一些。"毕竟"二字可着力点染,吐字力度加强,语速较慢;"西湖六月中"几个字和整个第二句降低音高,轻松地带过,音量要较小。前两句只突出了"毕竟"二字,但语意是非常明晰的,即六月的西湖景色迷人是为大家所共认的,没有什么争议。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的语势。"接天"二字平起,但语速放慢,叼字力度要加强;"无穷碧"三字语势渐扬,"碧"字的音高要夸张地提高,字腹拉开,字尾时值延长,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采取下山类语势。"映"字叼字要较紧,以突出荷花与太阳相互呼应的情态;"别"字按调型顺势夸张延长,并拉开起伏的幅度,以凸显出荷花的颜色。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朗诵解读]

这首诗没有写如何观书,但却由明写池塘之美,隐喻读书心得,设喻贴切,颇富哲理。

首句采取波峰类语势。开头平起;"一鉴"二字处于语句的最高点。第二句要注意语势的高低起伏。"天光"二字音高要较高;"云"字上扬,而"影"字按调值下抑低回,以此映照"共徘徊"三字的语意。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句尾上扬,唤起听众的期待,以引起下文。第四句采取下山类语势,"为有源头"四字之后扬停;"活水来"三字顺势承接,"水"字降到最低点,"来"字微微扬起并适当延长。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朗诵解读]

这首诗是诗人春天访友时的即兴之作,友人不在家,诗人难免觉得有些扫兴,不过偶然发现了出墙的一枝红杏,于是有了先睹为快的愉悦之感。诗歌颇具韵味,并富于哲理。

首句平出,不必着力。第二句中,"小扣"二字要有轻盈之感,叼字要有力,但音量不要大;

"久不开"三字采取上山类语势,语气中要带有一丝遗憾。第三句的语意要突然转折,情绪瞬间变得喜悦起来,因为诗人看到了关不住的春色。此句采取上山类语势,"住"字要夸张地提高音高,句尾延长并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要用带有一种充满怜爱的情绪来诵读。"一枝红杏"四字吐字要清晰,但音量稍收;"出墙来"三字赋予红杏一种性情,颇富理趣,朗诵时要带有喜悦的情绪。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咏物礼赞诗,但语具双关,借赞美石灰,表明了诗人的人格追求。

这首诗前三句的语意层层递进,朗诵时也应逐渐加大分量,到第三句时将气势、音高和音量推到极至。

第四句是总括,语势低起呼应,然后渐渐将语势向高出提起。"清白"二字音高要较高,音色明亮;"在"字要加强叼字力度,延长时值,但音高可以降低一些,并增加一些虚声成分;"人间"是中重式格式,"间"字要增强力度,延长时值。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朗诵解读]

这首诗语意清晰,气势雄浑,议论人诗,却又情理结合。全诗要表现出一种力度,但不要字字用力,而是在对比中显现出来;

同时,不管如何用力,也要注意对声音的控制,万不可喉咙嘶哑地喊出来。首句采用中度力度,"风雷"二字要隐隐蕴含着即将爆发出来的力量。第二句采用轻度力度,"万马齐暗"四个字音高要较低,语速放慢;"究可哀"三字语气中要带有一种沉重悲痛的感觉,语势降低。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我劝天公"要低起,并适当压住语势,语速要慢,但叼字要有力;"重抖擞"三字要陡然提高音高,并加强吐字力度。第四句要用呼吁般的感觉直抒胸臆,"不拘一格"要加快语速;"降人才"可以一字一顿,加强吐字力度,并加大音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朗诵解读]

这首诗吟咏了湖北省著名的古迹黄鹤楼,时空意识浩瀚,思乡之情深沉。据说当年李白登上黄鹤楼本欲赋诗,但是看了崔颢的这首诗后,感叹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搁笔。

首联的第一句采取上山类语势,语速要较慢,可以增加一些虚声成分,"去"字要提高音高,延长时值,要有引领下文的语气。第二句采取下山类语势,气声成分要较多,以增强怅惘的情绪。

颔联的第一句采取波峰类语势,"不复"二字要处于语句的高点,"不"字延长时值以示强调。第二句低起呼应,依然采取波峰类语势,"悠悠"二字字腹要拉开,字音饱满,时值延长,音量降低。

颈联两句语速可以加快一些,音色稍微亮一点。尾联的第一句采取上山类语势,低起,语速要渐慢,"何处是"三字语速更慢,音高提起,"是"字处于语句的最高点,字尾要延长,以引领下文。最后一句要弱声低起,音色偏暗,增强惆怅情绪。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朗诵解读]

唐上元年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前后,曾去成都游览凭吊,遂成此诗。诗句道出了千古英雄壮志未酬、抱恨终天的孤忿,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首联两句使用中度的分量,要怀有一种崇敬之感,"柏森森"三字相对着力一些,以增强这种崇敬之感。

颔联是说阶草自绿、黄鹂空唱,因为诗人此来是为了凭吊蜀相,所以景色虽妙却无心欣赏。朗诵时同样不必着力,淡而流畅地诵读出来即可。颈联情感渐浓。前一句采取上山类语势;"三顾频烦"语速要较快,将语势向上推进;"天下计"三字语速要放慢,音高相对再提高一些。后一句采取波谷类语势,"老"字处于语句的低点。尾联情感更浓。"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和"长使英雄"四个字语速要较快,将诗人心中的情感瞬间抒发出来;"雄"字按调型顺势延长,以引领下文;"泪满襟"三字语速要极慢,使用弱声,以表达诗人沉重的心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朗诵解读]

唐宝应二年早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喜讯传来,诗人长期的积郁一扫而空,于是写就此诗。

首联和颔联写了诗人初闻捷报时的惊喜,不过这种喜悦是从原来的愁苦刚刚转过来的,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加之后四句也表现了诗人的喜悦情绪,因此朗诵时前四句要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