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当时只道是寻常
4935200000015

第15章 我是人间惆怅客(2)

很多时候放手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他对惠儿放手,是为了要她静心;他对卢氏放手,是为了大家能安心;他对自己放手,仅仅为了活着。他的一生都在质疑生活的意义,如今他懂得了,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是为了活着而来到这个纷扰尘世的。

鲜花给世界带来生机,雨露为天地带来灵气,万事万物都有它们的使命,而人类的使命就是为了活着而来的,有因有果,有生有死,在漫漫长路上留下几步足迹,几缕墨香,都是万般不易的。就算你从生到死,都没有留下过什么,你亦曾来过,看过桑海沧田,走过千山万水,历过千情万种,也能功德圆满,本该无憾了。

五年之约

人生最美好的誓言就是约定,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约定,当清风洒落柳叶,当寒雪打湿梅花,当燕儿的呢喃划响窗棂,纳兰轻轻张开了眼睛,房间里好安静,只有颜氏一人依偎在床前睡着了,纳兰本能地四处寻找。

没有!

房间里根本没有惠儿的身影,难道是自己在做梦吗?纳兰甩了甩头,似乎想甩掉自己的那些贪念。皇上那般深爱着惠儿,此时此刻竟还能允许她出宫,足可见他心胸的宽广,是一位难得的君主。自己跟随在其身边,竟总想着与之一较高下,简直狂妄!纳兰不由得笑了。

他轻微的笑声立刻惊动了颜氏,她看着纳兰又是惊又是喜,简直有点手足无措:“你醒了,感觉好点了没?我去告诉阿玛额娘,我——”

纳兰拉住了她的手,堵住了颜氏所有的话,那一刻天地在二人之间仅仅化成凝望。自从娶她进门后,纳兰从不曾这样对待过颜氏,他知道自己亏欠她的太多太多,只愿她能冷然处之,不想,她还是为了自己奔忙受累,让纳兰的心酸涩无比。

“对不起!”千言万语仅化成微弱的三个字,却逼出颜氏一脸的泪,她扑倒在纳兰的胸前,哭喊着:“我不要你的对不起,我只要你好好地活着,姐姐若天上有知,亦能瞑目了!”

能吗?纳兰望着窗外的点点白云,心若旱金莲,虽有微香,实则清苦。或许这亦是自己的人生写照吧!纳兰笑了!

在医官与家人的倾心照顾下,纳兰日渐康复,慢慢地可以下床了,披着衣服临窗而立,月亮依旧那么清朗,似乎千年历史沧桑都与它无关,高洁地挂在天际,视世人于无形,静美宁和,纳兰不能不想到卢氏,他们曾无数次观月吟诗,如今单影孤立,何以寄托?念至于此,纳兰不禁提笔蘸墨,在书案宣纸上填词。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好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我们每个人都会犯这样的过错,忽视手中已经拥有的,竭尽所能地去追逐天际那弯明月,最终失去了曾经有过的美好,迷失了方向亦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当日落西沉,我们看着满园发黄的树叶,喃喃低叹:“当时只道是寻常!”

可笑吗?或许是可悲!人生在世,我们就是小小的飞蛾,努力寻找着自己的方向,希望得到更多的美好,这并没有错,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追求的权利,但是人不能太过贪心与自私,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身上,否则只会血更多,泪更多。

其实人一生的痛只有两种,一种是长痛,一种是短痛。长痛就像一个人在浩瀚的沙漠里行走,拥有着无边的寂寞与孤苦,他身上有一袋子水,渴不死,亦不能尽兴,这无疑是对耐心的考验与折磨。相比之下,短痛便人道了很多,它以暴雨倾盆之势击打万物,花会残,叶会落,满目疮痍,但春风吹过,一切又能恢复以往的生机,所以人们选择的时候,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痛过,伤过,最终成为一段回忆,还能重新开始,对纳兰来说,惠儿就是这般,美好地绽放过,清雅地存在过,不过最后亦化成昨日纷飞的泪,成为生命中纯洁的回忆与今日真心的祝福。因为卢氏来了,带着春的活力,夏的温情,秋的诗意,冬的安静,她一点一滴走进纳兰的生命,无人能取代,无人能比拟,如今阴阳两隔,留给纳兰的只是漫漫无边的苦涩与痛楚,他挣扎也好,抗拒也罢,最终亦只能缴械投降。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恨自己给卢氏的关怀太少,恨自己没有珍惜短短的三年时光,总以为日子还长,一切还有机会。现在终于明白了,世事无情,时间匆匆而过,后悔成了生命里傲然不倒的峦石,纳兰的心都碎了!

不管纳兰怎样的消沉,他的身体日渐康复,这给明府带来了生机,为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了,亦给大清带来了生机,清廷的国势基本稳定下来,举国欢庆,万民安乐。康熙皇帝开始考虑如何笼络那些前朝的遗老与文人,在正常的科举考试之外,临时增设了“博学鸿词科”,采用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给予被录用者官职。

为了了解历史史实,我特意查阅了资料,在《清圣祖实录》中看到这样记载着康熙皇帝的话,他称:“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坛,阐发经史,以备顾问,思得博通之士,用资典学,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勿论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

全国被荐举者共143人,齐集太和殿,后赴体仁阁应试,试题是《璇玑玉衡赋》、《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康熙帝在保和殿御试,宣布录取博学鸿儒彭孙遹等50人,其中一等20名、二等30名,合约占应试人数的三分之一,授以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职,并入“明史馆”纂修《明史》,朱彝尊、汪琬、潘耒、毛奇龄均在此列。其中,朱、严、潘、李四人以布衣(平民)身份入选,时称“四大布衣”。

有不少明朝遗老宁愿冒着杀头的危险,力辞不就;像顾炎武、黄宗羲、傅山等大家公然说“博学鸿词不如清歌妙舞”,这让当时所有的文人都捏了一把冷汗,康熙皇帝却未加指责,他这种重视和优待汉族知识分子的态度,获得汉族士大夫的好评,朱彝尊、严绳孙、姜宸英等人陆续来到了京城。

对于朱彝尊与严绳孙想必所有了解纳兰的人都不会陌生,他们是生死之交,宛似天上的明月晨星,互相吸引,互相钦慕。纳兰与朱彝尊相识还在顾贞观之前,那时纳兰才十八岁,朱彝尊是一位四十多岁的落魄文人,明朝大学士朱国祚曾孙。天赋异常,读书过目不忘。只因家里贫穷,故四方游学。他与纳兰相识亦是因为纳兰拜读了他的词集《江湖载酒集》。

朱彝尊被人津津乐道的不只是他的词,还有他的绯闻。自古以来,大家都习惯在这些才子身上寻找红颜的影子,似乎只有这样才不会寂寞空落。朱彝尊绯闻的女主角竟是自己的妻妹,这在当时实为不伦之恋。但朱彝尊不在乎别人的目光,何况他与妻妹发乎情,止乎礼,纯洁如荷,跟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不伦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在朱彝尊眼中,妻妹就是碧波中调皮戏水的白鹭,自然清新,他不但爱了,还要天下人都知道他爱了,他写了一首又一首凄婉缠绵的词给心爱的女子,其中《桂殿秋》流传至今,被周颐称为清代的压卷之作。

纳兰和朱彝尊的朋友之缘亦是从词开始,看过朱彝尊的墨迹后,纳兰便升起了倾慕之心,仿佛在词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便提笔给朱彝尊写了一封信,想与之见面,当时纳兰很忐忑,自己还不足二十,对方会不会拒绝自己的请求呢?

纳兰的担心实在是多余的,朱彝尊生性豪爽,他不但回信,还亲自登门拜访,这位曾经感叹“滔滔天下,不知知己是谁”的大才子朱彝尊在见到纳兰后便真挚地说:“滔滔天下,君乃知己。”

知己!轻轻的两个字,却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纳兰一生交友甚多,对情谊仅能用洁净来形容,叫知己者悦心,叫情谊者无悔。对纳兰来说,最令他高兴的就是天南地北的好友齐聚京城,自己的渌水亭想必又要热闹了,与朋友的相聚亦可减轻他思妻之痛。

清风淡淡,阳光熠熠,树上的喜鹊也传来喜报,因为注重汉文化,康熙皇帝亲自翻案,赦免了吴兆骞之罪,准其携家眷回京。

二十三年,弹指一挥间,吴兆骞终于从塞北苦寒之地的宁古塔回到了京城,很多人都还记得顾贞观与纳兰的五年之约,如今五年以后,吴兆骞真的回来了,这几乎成了震撼京城的大新闻,顾贞观与纳兰都是欢喜异常。

在宁古塔二十多年的艰苦岁月,吴兆骞早已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文人,白山黑水的苦寒叫他两鬓苍苍,面容憔悴,然而这二十几年的边塞生活,也奠定了吴兆骞在清初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苍茫大碛旌旗引,属国壶浆夹马迎。料知寇兵鸟兽散,何须转斗摧连营。”这是现存最早关于抗击俄国的爱国主义诗篇。二十几年的风霜,改变了一个人,也成就了一个人,当年诗词华丽的青年才俊,变成了一位慷慨悲凉的关塞老人。他的文集现仅存《秋笳集》八卷,《归来草堂尺牍》、《西曹杂诗》等。他的《秋笳词》仅存三首,实为可惜。

望着昔日的好友,顾贞观不禁潸然泪下,纳兰提议大家到花间草堂聚聚。那一夜,鲜花为他们欢悦,燕儿为他们呢喃,风儿为他们伴奏,蝶儿为他们起舞,醉香墨海,融洽之致。望着吴兆骞,纳兰忽然想起卢氏曾经说过:要陪着自己一起等他回来,并请吴先生做孩子的恩师,如今吴兆骞回来了,她却飘然远去,真是世事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