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是大观园栊翠庵女尼,“金陵十二钗”之一。她出身高贵,气质秀美,心性孤僻,故为世俗难容。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说她最后是“众贼将妙玉劫持而去”。那么——妙玉的结局是遭贼”劫持”吗?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与妙玉相关的重要情节有如下几处:
第四十一回,写妙玉单请宝钗、黛玉在栊翠庵吃“体己茶”,宝玉也跟了去。于是,什么茶具、雨水雪水、饮茶之法,诸多讲究,或者说是中国茶文化的具体描写。不过,许多研究者认为,曹雪芹在这里借茶具的谐音手法,讥刺了妙玉的虚假和矫情。
第五十回,写宝玉因芦雪庵联词被罚去栊翠庵求红梅,并作“访妙玉乞红梅”诗:“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人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卡牙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第六十三回,写宝玉生日,收到“槛外人”妙玉“遥叩芳辰”的笺帖。据略知妙玉的邢岫烟讲,妙玉当年在苏州玄墓山蟠香寺出家时,也是“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竞投到这里来”。第七十六回,写中秋夜湘云和黛玉联诗,妙玉续完,“虽前头有凄楚之句,亦无甚碍了”。黛玉、湘玉称妙玉为“诗仙”。
从前八十回来看,妙玉虽有虚假、矫情之做作,但仍不失为气质秀美,才华横溢而心性孤僻者。后四十回的续作者,写妙玉故事情节的有:第八十七回写妙玉同惜春对弈,宝玉观局,听得黛玉琴声忽变,妙玉“走火入魔”,回庵后神不守舍;第九十五回写宝玉失玉,岫烟求妙玉“扶乩请仙”,寻向玉的下落;第一一二回写贾府被盗,众贼将妙玉劫持而去。此时的妙玉,.与前面那个气质高贵的妙玉比较起来,判若两人,尤其是续作者为她安排的结局,令人感到糟糕之极。
那么,在原作者构思的小说中,妙玉应当是什么结局呢?
《红楼梦》第五回关于妙玉判词的配画是:“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其判词为: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在《红楼梦十二支曲》中,《世难容》是写妙玉的: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由上可见,曹雪芹对妙玉的结局是有所隐寓的,不过仅仅是一种暗示。脂靖本眉批对妙玉的结局有这样的提示,说她流落到“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看来她的结局是不太妙。
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说她的结局是沦落青楼。这是根据“判词”中的“欲洁何曾洁”,“终陷淖泥中”和“玉在泥污中”的配画,以及‘‘十二支曲’’中的“风尘肮脏违心愿”,“无瑕白玉遭泥陷”,特别是其中“风尘肮脏”一语而猜测的,因为,“风尘”即是“青楼”的同义语。
但是,“风尘”固然可以作“青楼”讲,而最常见的用法则是指生活的颠沛飘泊。在《红楼梦》中,有多处使用“风尘”的,如,第一回的回目即是“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正文中又有“风尘中的知己”之句,与“青楼”毫不相干。
如果脂靖本眉批的提示可靠,那么妙玉的结局似乎是应该最后流落南方,倦鸟归巢,嫁给一个什么老头子。当然,这也只能是猜测。
从《红楼梦》全书的结局来推想,当贾府最后一败涂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时,大观园里的栊翠庵,势必也只会因贾府堂宇倾圯而一同凋零。本来就心性孤僻,世俗难容的妙玉,也会因贾府败落,“十二金钗”风流云散而在浊世中辗转飘零,她的仙才兰质,可以肯定,难以幸免于人间的严酷风霜。妙玉的结局肯定不会妙。但是,一个如此才貌出众女子,而且是佛门中人的女子,设计为被众贼“劫持”的结局,未免太残酷了些。尤其是“这些贼人明知贾家无人,先在院内偷看惜春房内,见有个绝色女尼,便顿起淫心”;“要往西边屋内偷去,在窗外看见里面灯光底下两个美人:一个姑娘,一个姑子。那些贼哪顾性命,顿起不良”;“那个姑子,长得实在好看!不知是哪个庵里的雏儿”;“那个人把刀插在背后,腾出手来将妙玉轻轻的抱起,轻薄了一会子,便拖起背在背上。此时妙玉心中只是如醉如痴。可怜一个极洁净的女儿,被这强盗的闷香熏住,由着他掇弄了去了”。这些描写,用在身处佛门的妙玉身上,实在是不忍卒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