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楼梦之谜
4898500000017

第17章 妙玉为何“不宜回乡”?

《红楼梦》第十七回借林之孝家的口,说妙玉师父临终遗言:妙玉“衣食起居不宜回乡”,所以妙玉就连“扶灵回乡”这样的大事也不能做——妙玉为何”不宜回乡”?

在“金陵十二钗”中,妙玉是唯一一个和贾府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但在其关于命运的“判词”和《红楼梦曲》显示的“十二钗”的位置上,她却在黛玉、宝钗、元春、探春、湘云之后居第六位,位置是相当靠前的,甚至超过了王熙凤,可见这个人物在红楼梦故事中的重要性。

《红楼梦》第十七回对被贾府请人大观园栊翠庵的女尼妙玉的身世说得很清楚,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由于“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直到“亲自人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因此,她是被迫出家的。这不仅是她虽人空门却始终未落发的原因,也是她怪脾气的根由。《红楼梦》第六十三回,邢岫烟说过去曾与妙玉做过十年邻居,租的就是妙玉修行的蟠香寺的房子,所认的字也是妙玉传授的。由此可见,妙玉被迫出家时还不到十岁。妙玉来京前,父母均已亡故。而她的师父本是苏州玄墓山蟠香寺女尼,精演先天神教,带妙玉来京后不久圆寂,去世前明确说妙玉“衣食起居不宜回乡”。邢岫烟说这是因为妙玉“不合时宜,权势不容”。果真如此吗?

在妙玉的“判词”和《红楼梦曲》中,妙玉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天生成孤僻人皆罕……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等句。高、洁,本为人性之大美,但如果“好”和“过”,则就未必了。妙玉虽“欲洁”实际上却“何曾洁”,虽“云空”实际上却“未必空”,即是说她并没有将世界真的看“破”看“空”。所以,妙玉实际上不是一个真正完整意义上的尼姑,她始终没有把自己的心完全交给佛门。

妙玉虽然遁人空门修炼多年,仍然是六根未净。她自称“槛外人”,并不是真的超凡脱俗,而是身处在一个带有个性色彩的世界。她的性格孤僻,极不合群,在大观园内亦是十分出名。黛玉“知她天性怪僻”,宝玉说她“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她目”,邢岫烟说她“这脾气竞不能改”。封建礼教、佛门戒律的双重压力下,第四十一回竟写她“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一个年轻女尼不经意间竟可以将自己平日用的茶杯给一个年轻男子用,这可是大大出格的。这只能表明,妙玉这位被迫出家,身为尼姑的妙龄少女,其实内心深处依然存留着对爱情的渴望。妙玉给宝玉生日送贺贴,给黛玉、湘云续诗时说,不能“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诗中透露的某些情绪和用的与爱情、婚姻相关的词语,都表现出妙玉潜意识中对世俗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求,明显有悖于出家人的戒律。

如此看来,妙玉之所以“不宜回乡”的原因,根据推测,就在于她“模样儿又极好”,而脾气又极怪。苏州蟠香寺来了一位带发修行的美少女,必然在当地有所轰动,不要说当地权贵了,就是一般平民百姓,尤其是“浑浊”的男人们,必然会常去蟠香寺进香或者请她们师徒去家中做法事,难免有围观甚至轻薄、调戏之语,应当六根清净的尼姑本不应为这些俗语所打搅,而妙玉因六根未净,难免会与当地权贵们发生冲突而得罪了他们。正是因为被当地权势所不容,她师父才带她来京,实际上是‘‘避祸’’而不是什么“经文”。妙玉年轻,性情又孤僻,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得罪了人,已在苏州容不下身;而她的师父却是清醒的,所以在圆寂之前特别叮嘱她“不宜回乡”,这是对她的最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