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如是说
4883000000008

第8章 攫取成功的机会(4)

要在商场上游刃有余,特别是在股市上做到得心应手,看准下手的时机是最重要的。可以说,在股市操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地选择适当的时机买进卖出的过程。在股市,李嘉诚绝对算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对于时机的研究和运用可以说是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

等待最佳时机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心里有一个完美的计划和蓝图,却没有遇到适当时间和足够的条件去完成。对于这样的情况,很多人都是备感失望,也往往会将好的想法给放弃了;但真正聪明的人、做大事的人,他们绝对会将这样的想法保留,冷静地等待时机的到来。

1985年,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在塑胶界迅速崛起,凭借良好的业绩令人惊叹不已。被称为"塑胶大王"的李嘉诚并没有在眼前的利益和荣誉中迷失自己。在李嘉诚心里,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李嘉诚的梦想,就是不断地开拓和尝试,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本事,到底能走多远。

李嘉诚在香港塑胶界摸爬翻滚多年,凭借塑胶花的生产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收益,但这对于李嘉诚来说,只不过是资金和人生经验累积的一个阶段,是漫长的人生和事业征途的很小一部分。他从来不认为生产经营塑胶产品是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更何况塑胶这个行业还能兴盛多久,也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

李嘉诚从小就在父亲那里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懂得了很多看似普通却实为深邃的道理。中国道家说:"日中则仄,月亏则盈,君子尚消息盈虚。"很早的时候,李嘉诚从这些训诫中明白了未雨绸缪的道理。因此,即使在看似风光无限的背面,还有李嘉诚对于未来无时不在的危机感。

那么,香港塑胶花销售的大好良景到底还能持续多久呢?从香港市场根本没有塑胶花,到今天塑胶花泛滥成灾,时间将这个市场改变得太多。李嘉诚决定转向经营,开辟一个新的领域,主要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从生产塑胶花的行业来看,据香港政府劳工处注册登记的资料表明,香港塑胶及玩具生产厂家从1960年的557家增加到1968年的1900家,1972年更是暴增到3359家,速度之快、数量之惊人,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而该行业的这些厂家,有一半都是塑胶花专业厂和兼营塑胶花的。种种迹象表明,塑胶花市场早已饱和,虽然长江实业拥有自己固定的客户资源,但是要面对越来越残酷的竞争在所难免。

二是从塑胶花产品本身的角度来看,塑胶花之所以能在香港畅销如此长的一段时间,除了它具有美观、大方和经济的优点,和人们追求新奇事物的时尚心理也有很大的关系。倒回去十多年,包括很多有钱人在内,大家都以能拥有一条塑胶裤带为荣。而现在呢?塑胶裤带已经不再是能够表现身份和财富的标志。而塑胶花的流行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以前的生活水准和审美观念下,在家里摆上塑胶花就是一种很美的享受。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审美水准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转变,塑胶花的衰落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李嘉诚通过国外的杂志了解到,在欧美国家塑胶花在很多家庭中都已经成为了淘汰对象。因为不管塑胶花的逼真程度有多高,它始终都是塑胶花而不能具备真花所有的优点;加上人们生活富足,有足够的时间弄花养车,所以塑胶花也只能被扫地出门。因此,国际上的主要塑胶花市场已经逐渐向南美等中度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

基于生产过剩和欧美市场萎缩这两点原因,香港塑胶花已经出现了几次产品严重积压的危机。虽然这全都没有对长江实业造成太大的直接影响,但是李嘉诚心里很清楚: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转向经营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

那么,将发展的重点从塑胶花上挪开,又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呢?那时候,在商界获得成功和拥有巨大财富的商人,分别从事着金融、航运、房地产、贸易、零售、能源和工业等各个方面的工作,而并没有集中表现出哪种职业或者生意更容易获得成功。最后李嘉诚选择了从事房地产业,这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大家特别注意的行业,并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另外一次极为重大的飞跃。

李嘉诚能够从事房地产经营的决定,是在他看准了房地产业已经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当时的香港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得特别迅速,随之而来的就是住宅、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和工业厂房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就是李嘉诚本人,作为一家企业的老板也曾经受到难以寻求厂房的困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香港本土的地域本来就非常有限,而且还多山;另一方面,香港的工业飞速发展需要大量厂房,而香港政府却实施高地价的政策,在业主提高租金的基础上又提高了楼价。在当时,要找一个交通便利、租金合理的厂房办公,简直是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

因为自己"深受其害",李嘉诚就时常在想,要是能够拥有自己的厂房该是多么好的事;接着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想到为什么自己不能做房地产商来解决根本性的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李嘉诚对各方面因素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和研究,李嘉诚确定:房地产业的高潮期已经到来,这是自己经营房地产的最佳时机。

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李嘉诚非常果断地做出决定:将投资和发展的重点往房地产业倾斜和转移。决策一旦做出,李嘉诚就将所有精力都放在房地产上,而很少过问塑胶厂的事情了。到今天,李嘉诚长江实业集团在房地产方面,参与兴建了13个大型屋苑共82000个单位,总面积达到6100万平方尺,可供38万人居住。另外发展中的专案还有大约7150万平方尺的楼面和1700万平方尺的投资厂房。

将李嘉诚称为香港的地产大王,是一点都不为过的。而这个荣誉的得来,还是要归功于李嘉诚当年抓住地产发展最佳时机。因为要是对房地产的投资过早的话,很可能因为条件不成熟会受到很多政策和环境方面的限制,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却收不到相应的效果;如果再晚一步,到时候当大家全部涌入这个行业去分一杯羹的时候,又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不到多大的效益,甚至还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李嘉诚的成功,就是在于抓住了房地产业高潮期之前这段短暂的最佳时机。

李嘉诚在1992年内在大陆做了很多投资计划,到1993年的时候,大陆市场因为投资过热造成了通货膨胀,银根紧缩,包括东方广场的发展计划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于是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时候在大陆投资时机并不成熟,李嘉诚这一步棋肯定是走错了。

李嘉诚投资在北京王府井地盘上修建的东方广场,计划中的高度为70米。在这么高的建筑上,不仅可以俯视故宫,还能将中南海的全景尽收眼底。对于李嘉诚来说,这个高度根本算不了什么,因为在香港低于100米的建筑都不能称做摩天大厦;但问题在于东方广场是修建在北京而不是香港,早在王府井旧城改造计划出炉之初,就有很多市民对此议论纷纷。大家都很担心,这么庞大的现代建筑会破坏了北京人文景观和历史特色。

这些顾虑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国家规划委员会要求,北京市的规划以故宫为中心,其他建筑必须配合故宫外观。在故宫中心点向外望的360度范围内,不应该见到其他的建筑。也就是说,站在故宫里应该只能看到三丈高的城墙和天空;同时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总体规划》,王府井旧址的建筑物高度不应该超过30米。很明显,东方广场拟建的70米高度已经超过标准,是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除此之外,东方广场占地面积的比率也超出城市规划要求的7倍,在建筑面积上也同样不符合要求。为此,很多专家都上诉中央,要求调整东方广场的工程方案。

1994年底,中共中央在召开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再次决定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对基本建设规模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按照新的规定,超过1亿美元的合资专案,必须以市政府名义向国家计委进行申报。而投资额超过12亿港币的东方广场在北京市政府还没有提出立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破土动工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东方广场于1995年新年过后被勒令停工。

对于东方广场这个专案所遇到的麻烦,李嘉诚心里是非常清楚的。在原则性的问题上中央政府绝不会做出让步,但也并不是走到了绝路。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主动和北京有关部门协商修改方案,并发表声明说,长江实业将完全服从中央的路线,遵守中央政府法律和政策的规定。

1996年底,在李嘉诚的努力斡旋下,停工达一年的东方广场工程出现了转机。工程方案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李嘉诚长长地松了口气,东方广场立刻继续投入建设。在1999年10月,东方广场终于宣告全部竣工并开始进驻使用。面对有些媒体关于"长江实业公司因工程延期及地积比率缩小而有些损失"的说法,李嘉诚显得很自信,回应说这是莫须有的事情。其实,李嘉诚早就对此胸有成竹,他分析过:香港和内地的土地价格有着天壤之别,香港地价极高,最高的地价与房价相比是10∶1,而在大陆这个比例则要倒过来算。实际上,长江实业与北京市政府的合作也非常愉快,解决东方广场问题也不过是对工程方案进行一点修改而已。是否赚钱和广场的建筑面积没有关系,按照调整后方案修建的东方广场照样能盈利,少赚一点是必然的,损失则根本谈不上。

虽然对于东方广场的投资是一波三折,但是,最终还是以李嘉诚获得成功而终。换作是别的投资者,肯定不会有这样的冒险行为。而李嘉诚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他看准了当时内地的投资环境恰恰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绝佳时机。只有把握住这个时机,才能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

逆流而动的时机

在以前很多历史传记或者小说中,经常能看见类似这样的话:"逆潮流而动,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这种肯定语句,好像多是用来给"反动派"下结论的;今天如果我们把这样的话放到商场的竞争中,不一定是真理了。有时候,与潮流相离甚至相悖,才是抓住成功机会之道。

据说在2000多年前,战国的著名商人朱陶公曾经提出一个很有指导性的经商原则,那就是"人弃我取,低进高出"。2000多年后的今天,香港商场上的龙头老大李嘉诚也坦承因他的关系,而是将重点落在找准什么样的时机弃取和进出。在这一方面,李嘉诚可谓是个中高手。

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比别人看得更远,有时候甚至要和潮流反着走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1966年,持续低迷的香港房地产业出现一丝恢复的曙光,地价房价开始回升。银行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逐步恢复了资助房地产业的能力。此时,所有郁闷已久的香港房地产商都开始挽起衣袖,准备大干一场。很不幸的是,正当这个时候,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波及香港,并触发了香港的"五月革命"。一时间整个香港的人们终日惶惶不安,又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自然而然地爆发。

移民的人以富人为多,他们在走之前都将自己手中的产业低价抛售,一幢独立花园洋房以60万元港币的超低价格贱卖的事情时有发生,而新建成的楼宇却根本无人问津。卖多买少的状况,让才充满信心的地产商和建筑商们一个个又被"打回原形"。李嘉诚当时也不例外,他手上还有大量无法出脱的产业和楼盘搞得他忧心忡忡。只要空下来,李嘉诚就收听广播,密切注意事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