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如是说
4883000000009

第9章 攫取成功的机会(5)

香港传媒对于那一场错误的灾难透露的全是反面消息,而李嘉诚却经由那种从大陆群众组织通过多种渠道流传到香港的小报,获取了重要的信息:大陆春夏两季的武斗高潮自8月起就已经得到有效控制。那么,从这点看来,香港的"五月革命"也应该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了。政治和经济是分不开的,政治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很可能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获得确切的消息后,李嘉诚做出了一个被人看做是惊天动地的决定:大量收购楼盘。消息一出,李嘉诚的朋友都为他感到非常担心,而同行业的人则抱着看笑话的态度静观事态的发展。但是,随后的事实证明,李嘉诚看似疯狂的决定是正确的,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平息后,香港经济社会各方面开始逐步恢复,移民潮也逐渐衰退。但是,很多已经移民海外成功的业主,仍然急欲将没有出脱的住宅、商店和厂房贱卖出去,李嘉诚对此几乎是照单全收。他将买下的旧屋翻新出售,同时利用房地产低潮和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自己的地盘上大兴产业。

到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房地产市场也步入繁荣的时候,李嘉诚所拥有的租赁产业,已经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大约有390万港币的租金收入。很多人认为李嘉诚获得这样的成功,是因为他敢孤注一掷的豪赌。而事实上所谓"赌",不过是李嘉诚敢于在未明朗形势下,为了抓住良好的机遇而敢于做出与别人不同的决定而已。抓住逆流而动的时机,确实是需要足够的机智和勇气。

李嘉诚在房地产界敢于抓住逆流而动的时机,在股市的投资也有同样成功的事例。20世纪60年代,由于股市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良好发展趋势,香港出现一阵"要股票,不要钞票"的投资狂潮。这股强烈的股风几乎席卷了香港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普通的市民卖掉自己积攒多年的金银首饰,商人卖掉自己的工厂、房屋、汽车和土地,将可能到手的资金全部投入股市,甚至还有大商人将自己发展稳定的房地产公司卖掉,把建造房屋楼宇所筹集来的贷款也拿来炒股票,梦想着能够在一夜之间致富。

绝大多数人对股票的痴迷和热衷,使股风越刮越热,各行各业都趁此机会上市;更有职业炒手在股市兴风作浪,以哄抬股价造势并利用股市来获得巨大的利润。香港股市处于空前的疯狂和混乱的状态之中。1973年3月,恒生指数飙升至1774.96点的历史高峰,在短短的一年间升幅竟达到5.3倍。在人人高喊两千大关将会被很快突破的时候,多数人都得意忘形,却忘记了在高额的利润后必然有巨大的风险。

在这个"股风吹得港人醉"的疯狂时期,李嘉诚却对股市保持着自己清醒冷静的头脑。在别人一窝蜂涌入股市的同时,李嘉诚毫不为股市的暴利所打动,依然稳健地走着自己坚持的道路。在别人倾尽家产购买股票的时候,李嘉诚将从股市上吸纳的资金用于以极低的价格大量收购房地产事业。这样,李嘉诚一边统率着他的长江实业发行着股票,又一边将发行股票所筹集到的资金用来成批购买产业。这在当时看来,简直就是一件不可理喻的行为。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股市的繁荣景象并没有维持多久,熊市就紧随其后到来。1973年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石油危机,香港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出口市场大部分萎缩,股票市场也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除此之外,一批不法之徒趁着混乱伪造股票,东窗事发后又引起更大的恐慌。很多股东大量抛售股票,使股市一泻千里,恒生指数立刻由1973年3月9日1774.96点暴跌至816.39点的水准。到1974年12月10日,跌破1970年以来的新低150.11点。

在这场巨大的灾难中,香港股市哀声一片,除了少数能够及早明智抽身的人外,绝大部分投资者都遭受到了惨重的损失,很多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整个香港经济,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更是惨不忍睹;但是在这次股灾中,李嘉诚的实力却几乎没有受到影响。长江实业的损失,不过是市价随着大环境跌下来,实际上它的资产并没有丝毫的损失,与别人遭受巨大灾难截然不同。李嘉诚利用股市,在其他领域获得了比预期更好的业绩。

放弃的时机同样重要

人无完人,即使被世人视做商场传奇和英雄的李嘉诚,也同样会有不能达成目标的时候。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即使最后没有获得完满的结局,只要在向目标靠近的时候为之努力过、奋斗过,并将损失和不利减到最小,也应该是值得肯定的。

1987年,怡和置地公司惨淡经营,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状况,外界对于财大气粗的华商集团有意向置地公司收购的传言四起。这些被传会收购置地公司当中,像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包玉刚的环球集团、郑裕彤的新世界发展、李兆基的恒基兆业等,也的确都是实力不容小觑的角色。

置地公司这个曾称霸一时的集团现在变为别家财团的刀下鱼肉,被人称做"股市狙击手"的刘蛮雄也见机趁虚而入,想在置地的身上分得一杯羹。据说刘蛮雄为此曾经亲自上门拜访怡和的当家西门·凯瑟克,提出以每股17港币的价格收购怡和公司所控25%的置地公司股权,遭到断然拒绝。很多人猜想,这首先是因为刘蛮雄太贪心出价太低,其次是凯瑟克害怕刘蛮雄在股市的坏名声对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置地公司今后的发展不利。其后,又有很多富豪闻风而动,与凯瑟克家族频繁接触,但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其中被人们传得最多最广的还是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据说,李嘉诚也为此拜访了西门·凯瑟克,他所提出的方案是以每股17港币的价格收购25%的置地股权。虽然这已经比置地公司当时每股10港币左右的市价高出了很多,但是,西门·凯瑟克对此价格还是不满意,并留下一句让大家感到模棱两可的话:"谈判的大门永远向诚心收购者敞开,关键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虽然李嘉诚当时对置地公司股权的收购表示出了意愿,也有迹象表明他确确实实已经开始行动,但是他始终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股市投资的运作中,可以说有了良好的时机就等于有了一切。那时香港股市形势一片大好,很快便攀上历史最高峰。李嘉诚知道这对于低价购买置地公司的股权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时机,所以,他一直按兵不动,静静地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

1987年10月19日,扶摇直上的香港恒生指数因为受到华尔街大股灾的影响,突然开始暴跌420多点,并在重新开始后继续狂泻1120多点。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概就是指的当时股市愁云密布、投资者痛苦不堪的惨状吧!这次股市的大下滑令香港商界人人惶恐不安,大家都在想办法尽最大努力恢复元气,当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参与其他的收购活动了。当时置地公司的股票又下跌大约40%,凯瑟克家族的人也为此感到惶惶不安。

幸而这次股灾来得突然、去得也快,1988年3月底恒生指数就开始慢慢回升。同时,银行调整了贷款利率,房地产的经营状况逐渐好转,股市也渐渐恢复了繁荣和兴旺。在形势好转的情况下,收购置地公司的传言又再次被扬起。据一些媒体报道,李嘉诚在1988年二三月间曾多次会晤西门·凯瑟克及其高级参谋包伟世。当时股灾已经结束近半年,置地公司的股价从最低点回升后仍然在每股8港币左右的水准徘徊,还是比股灾前的水准低很多。这个时候不管谁对置地公司进行低价收购,都是一桩有利可图的买卖。

本来对于李嘉诚来说,这已经是放手一搏的大好时机,但是事情却突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为怡和公司的一干人面对华商的挑战不愿意束手就擒,凯瑟克和包伟世急忙进行磋商,开始着手计划反收购行动。4月28日,怡策与他所控股的文华东方发布了一则联合声明:由文华东方以每股4.15港币的价格,发行10%的新股给怡策,使怡策持有文华东方的股权比重由35%增加到41%。

这对于做好充分准备以期收购置地公司的各路英雄好汉来说,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李嘉诚从变化的局势中立刻看出:这虽然和置地公司没有什么关系,但这绝对是怡和公司对置地公司反收购的信号。怡和公司随后还可能采取一系列的反收购措施,先前估计的收购置地公司的最佳时机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为了有效地防止置地公司走上文华东方的路子,5月初,李嘉诚和郑裕彤、李兆基以及容智健等一起决定趁怡和公司另一波反收购行动前向怡和公司摊牌。面对西门·凯瑟克和包伟世,李嘉诚开门见山地说明了长江实业收购置地公司的诚意,并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以每股12港币的价格收购怡和公司所持有的置地公司25%的股权。

早已有所准备的凯瑟克毫不客气地表达了自己否定的观点:"不成,必须每股17港币。这是去年大股灾前你郑重其事开出的价格。李先生素以信用为重,不可出尔反尔。置地公司只是市价下降,实际资产并未有半点损失,如何能从每股17港币降到12港币呢?"

对于凯瑟克的精明老到,李嘉诚显得很平静。他反问凯瑟克说:每股17港币的价格并不是当初双方商谈的最终价格,大家都对此表示了愿意继续谈判重新议价。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市价是一切价格的依据"是商场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目前置地公司的市价才每股8港币多一点,以每股12港币这样高出近四元的价格收购,怎么能算是收购价下跌?可惜随后郑裕彤咄咄逼人,对包伟世挑战说"既然谈不拢,只好市场上见,我们四大财团将宣布以每股12港币的价格全面收购。"对此,包伟世强硬地表示愿意奉陪到底。

至此,局势对于李嘉诚来说已经明朗至极,收购置地公司的大好时机已经不复存在,而适时放手才是当务之要。分析此中原因,主要是怡和面对华资财团的收购并没有坐以待毙,如他们真的像处理文华东方一样对置地公司如法炮制,华商反而会处于一种被动和不利的地位。最后置地公司从华资财团手里以每股8.95港币的价格购回8.2%,共耗费资金18.34亿港币来看,置地公司总估价大概应该在223亿港币左右。如果想做到对置地公司达到50%以上的绝对控股权,所需资金大概在100亿港币左右,更何况在这场收购和反收购的战争中,置地公司的股价将会不断地被炒高,以李嘉诚为首的华商若想稳操胜券,所需要拿出的数目必须更大。在发起全面收购的短时期内要聚集如此之多的现金,对于华商集团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若要成功收购置地,就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李嘉诚并不是一个逞一时之能的人,在适当的时候放弃,也是他投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而选择放弃的时机也同样尤为重要,过早也许会失去挽回局面的机会!过晚则会在僵持不下的时间里消耗大量元气。

在收购置地公司这件事情上,华英双方最后达成妥协: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和置地三家公司宣布停牌。随后怡和策略宣布以每股8.95港币的价格购入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恒基兆业以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这样,怡和所持的置地股份由25%左右增加到33%;同时,协定中还有一项附加条款,长江实业等华资财团在7年内除了象征性的股份外,不得再购入怡和系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就这样,一场数年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置地公司收购战终于宣告结束。很多看好华商集团的媒体对这个结果都非常失望,称此为"一场不成功的收购"、"华商滑铁卢";但实际上,虽然李嘉诚等人没有获得最后成功的收购,但是在出卖股权后他们仍然能获得大约1亿港币的税后利润。而更重要的是,他们避免了恶意收购将会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更惨重的损失。

商场如战场,谁胜谁败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李嘉诚并非是神,这样的结局对他来说再正常不过;但这其中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弃,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虽然坚持就能得到胜利,但这个胜利的含义该怎么定义也是值得商榷的事情。当事情的发展方向已经超出了预期的想像的时候,坚持有时候就会演变成为一种错误,在这个时候也许放弃是最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