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如是说
4883000000007

第7章 攫取成功的机会(3)

另外,茶楼也是一个传播社会新闻和商业信息的绝佳场所。长期听茶客们的谈话,李嘉诚从中也学到了很多生意经和小窍门。后来李嘉诚到了五金行做推销员,这一项工作比起茶楼的跑堂倌来说更需要以察言观色的本领来寻求机会。

李嘉诚在五金行的时候,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推销铁桶。因为他做事勤奋又对顾客真诚,所以,虽然年纪小,但是业绩非常不俗。渐渐地,李嘉诚的聪明和才能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刮目相看。有一次,同事们因为在向一家即将开张营业的餐馆推销铁桶,大家都深知要成功是非常困难的,于是大家一致推荐李嘉诚去办这件事情。李嘉诚当然没有拒绝,因为他知道是大家相信他的能力才会推举他。同时,这也是一个展现实力并向自我挑战的机会,当然是不容错过。在允诺下同事的请求后,李嘉诚就开始详细地构思推销计划。

和别的同事不同的是,李嘉诚起先并没有直接找上餐馆老板,而是找到一个机会和餐馆一位职员聊天套上了交情。在和那位职员关系发展得比较好的时候,李嘉诚从那里得知了很多关于这家餐馆和餐馆老板的情况。在众多资料中,最让李嘉诚注意的是这位老板老年得子,对自己惟一的儿子百依百顺,宝贝得不得了。但是,最近餐馆开业在即,这位老板自己是忙得晕头转向不可开交,他的宝贝儿子却成天吵着要去看赛马,而他根本就抽不出时间来陪儿子,心里感到非常歉疚。

那位职员讲的这个事情,本来是餐馆老板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情,可是李嘉诚却把它当成了一次机会、一个突破点。李嘉诚通过这位职员牵线认识了老板的儿子,并且自己花钱请他去快活谷赛马场看了赛马。老板的儿子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当然很开心,回到家里还是一副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的样子,不停地向父母叙述自己去看赛马的经过。

事情后来的发展和结局,当然是和李嘉诚预料之中的一样。因为李嘉诚帮餐馆老板的儿子达成愿望,减轻了自己的负担和歉疚感,所以老板对李嘉诚非常感谢。餐馆老板非常想做点什么作为对李嘉诚的报答,但是又确实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好。李嘉诚并不希望从餐馆老板那里得到什么贵重的东西,而且他最初的目的本来就是让老板购买自己推销的铁桶,于是他就照实告知。开始餐馆老板不同意,后来经过李嘉诚的反复劝说,终于决定同意他的建议,购买了380个铁桶。

在这件事情中,李嘉诚不仅证明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也成为五金厂公认的"大英雄"。

有时候,抓住成功的机会并不需要多复杂的方式。有时候,一个动作、一句话或者一个小小的构思,都可能成为把握成功机会的突破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养成察言观色、体察事情的习惯,来抓住无处不在的机会。

机会在小事中

当长江塑胶厂发展得一帆风顺的时候,李嘉诚没有忘记未雨绸缪。当时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种类的塑胶产品,长江塑胶厂生产的塑胶玩具已经在国际市场上达到饱和的状态。要使长江塑胶厂有足够的实力在日渐激烈和多样化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选择一种有发展空间的新产品来打开市场救活企业,并实现长江塑胶厂的"转型"。

李嘉诚在经营自己的事业时,也一直都没有放松对知识的追求。那个时候,在香港塑胶生产行业看英文版的《塑胶》专业杂志的人很少,李嘉诚却一直很看重这本杂志,经常从里面学习塑胶行业的前卫知识。有一天,李嘉诚完成给自己规定的工作后,又随手拿起《塑胶》杂志翻阅,忽然发现了这样一个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塑胶花即将倾销欧美市场。"

就是这样一则小小的消息,在李嘉诚眼里却变成了一个莫大的机会。在看到这则消息的当时,李嘉诚很快就反应过来:在当今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的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都有了极大的提高,那么对于精神享受的要求也自然会有相应的提高。亲手种植花草树木这样修身养性的消遣给人精神上的愉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浇水、施肥等一系列必须要做的工作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加之自然花的花期又短,这与现在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就产生了矛盾。而塑胶花则能以鲜艳、美观、大方的外观来装点人们的生活,同时又价廉物美,一定会受到大众的欢迎。

于是,李嘉诚亲自在香港做了一次调查,他发现他所去的那么多地方的商场里,居然没有一个地方有卖塑胶花的。对于长江塑胶厂来说,如果塑胶花的生产和销售能够获得成功,那么企业就能够有重新壮大的一天。于是,李嘉诚兴奋地预测: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长江的发展也会有新的转机。

要成功,只有好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李嘉诚是一个想得到就做得到的人,1957年他带着希望和信心开始了学习塑胶花制作技术。李嘉诚心里很清楚,对于任何刚面世的新产品每个商家都会非常重视,为了不让竞争对手或者其他人将技术学到手,而对技术资料都会有很大的保留。为了克服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难关,李嘉诚不断以购货商、推销员的身份打入企业,甚至采取了为别人打短工的方式,千方百计地搜集每一点关于塑胶花制作的技术资料和信息。

除此之外,李嘉诚不惜成本在国外购置了大批在款式、色泽上各具特色,但品质同样优良的塑胶花带回香港,然后又以重金聘请了香港乃至海外的塑胶专家,对购买回来的塑胶花品种进行详细的研究。李嘉诚自己则一边进行国内的市场调查,一边了解国际市场上最新的发展动态,以此希望能够确定一种最受欢迎的塑胶花品种,然后进行大量的生产。

在一切条件成熟后,李嘉诚正式大胆地开始一系列具有冒险和创新意义的"转型"行动:大量生产既便宜又逼真实惠的塑胶花。这个行动在当时的香港无疑还是一个冷门,没有人能肯定地说此举到底会不会获得成功。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李嘉诚做事的基本原则。塑胶花生产既然已经花了很多精力开了头,就一定要继续努力将它做下去。在保证塑胶花的品质的同时,李嘉诚又打出了很多促销广告,展开了很多推广活动。渐渐地,塑胶花开始在社会上引起各方的注意,得到了香港市民的普遍认同,最后发展成为时尚生活的潮流。"长江塑胶厂"这个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名称,也逐渐被人们所熟悉。

由于塑胶花的大量生产和销售,长江塑胶厂也慢慢走上了危机过后又一次稳定发展的道路。1957年底,李嘉诚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实业有限公司,由李嘉诚自己亲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同时,公司总部由新莆岗迁往北角,厂房则分为两部分:一边仍然生产塑胶玩具;另一边则生产塑胶花,而且塑胶花的生产也成为公司发展的重点。

还有一次,李嘉诚也是在完成当天的学习后,在随手翻阅的杂志上看到一条信息说:国外有一种生产塑胶瓶的机器,能生产出适合香港市场而同时品质又非常优良的产品。具有商业头脑而目光又非常敏锐的李嘉诚看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就反应过来,认为这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商机。于是,李嘉诚开始着手进行一系列详细周密的市场调查,结果发现全香港还真没有使用这种机器的。

这个形势对于李嘉诚和他的长江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李嘉诚当机立断,决定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向生产这种机器的外国厂商订购,以免被其他人抢得先机。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从国外订购商品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购买的周期很长,所需的费用也非常昂贵。更何况购买这种机器还需要事先预定。这一套程序下来,可能当初预计的机会已经不在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嘉诚很明智地放弃了订购机器的计划;但是,若能拥有这样先进的机器,那么在香港就算是独家"垄断",可以想像从中获得的回报会有多大。经过认真的考虑后,李嘉诚做出一个令人非常震惊的决定:自己来研制这种生产塑胶瓶的机器!一旦打定主意,李嘉诚就会一丝不苟地去争取成功的机会。在决定了自己要研制新机器后,他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精心研究和反复测试,李嘉诚还真的把这"洋机器"摸索着制造了出来。在机器投入生产使用后,运行情况一直非常良好,并且很快生产出了杂志上所说的适合香港市场且品质优良的产品。后来李嘉诚在回忆这件事的时候,他还记得:"靠这部机器,在最短的时间内,我至少赚了几万元。"虽然几万元现在听起来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但是,对于当时一个艰辛创业的小企业主来说,确实已经是莫大的进步和鼓舞了。

被称为"塑胶花大王"的李嘉诚,发财致富的契机就是在杂志上一些短短的消息中找到的。我们在为李嘉诚的巨大成就而折服的同时,也不禁为他生活中、工作中的仔细而感到惊讶和佩服。就是这样一点小小的资源,也能被李嘉诚开发出很大的盈利空间。可见,在小事中发现机遇这样的习惯,是不容轻视的。

机会在变局中

目前,李嘉诚的商业帝国中,包括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港灯和长建四家上市公司,总市值逾5100亿港币,占恒生指数比重近20%,是香港商业和金融业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大财团。不管是自创的企业,还是收购的公司,这些都是依靠李嘉诚多年来苦心经营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港灯为香港电灯公司的简称,本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于1890年注册成立,有着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最初港灯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股东为各大英资洋行。同时,港灯又是香港第二大电力公司,收入一直很稳定,再加上当时香港政府曾经推出"鼓励用电的收费制",港灯的供电量暴增,收益也自然跟着增加不少。对于港灯这块有厚利可图的大肥肉,据传在1981~1982年间,怡和、长江、佳宁等集团都对此虎视眈眈。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李嘉诚最后是怎样将其揽入自己怀中的呢?

在当时想收购港灯的几家公司中,怡和置地公司当时在海外投资出现问题,在香港本地出现大肆扩张席卷之势。置地公司先是大手笔购入了电话公司、港灯公司的公众股份,然后以打破香港开埠以来的最高地盘价47.5亿港币投到中环地皮,用来开发"交易广场"的庞大工程。

1982年,置地公司计划收购港灯的消息已在舆论界传遍后不久,最后果然以高于市价31%的优厚条件完成了对港灯的收购。而为此置地也付出向银行大笔贷款,使负债额高达160亿港币的代价。而传言中的长江实业和佳宁公司实际上并没有参加竞购,佳宁公司当时正面临危机,而长江实业则是真的不动声色。因为收购港灯李嘉诚胸有成竹,所以才能够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去等待机会的来临。

不久后,事情果然出现了转机。随着香港疯狂的移民潮,大量的资金随之流出,于是一时间汇率大跌,人们争相抛售港币套取外币。同时,让置地公司处境更加不堪的是,由于欧美、日本经济衰退的影响,香港工商界也被蒙上一层阴影。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楼价大幅下跌,兴建的大量楼宇住宅滞销。1983年房地产界出现全面崩溃,置地公司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1983年的财政年度内,置地公司出现了13亿港币的亏损,同时也使母公司怡和受到严重影响,同期盈利额暴跌80%。

最终,这场灾难以怡和的负责人纽必坚黯然下台作为结束。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李嘉诚一直作为旁观者静观其变,而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举动。因为李嘉诚对他所观察到的形势进行了分析:一是置地公司为了挽回在海外的损失而欲在香港本地不择手段地争取最大利益,与之疯狂的行为进行对决,长江实业很可能不是其对手;二是即使是长江实业在硬碰硬的争斗中获得胜利,但是肯定也会伤及自己的元气,这对企业来说,就成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

当置地公司陷入绝境之后,为了减轻债务尽量自我挽救,于1985年1月抛售港灯的股份。这个时候李嘉诚计划中的最佳时机终于等到,他以低于一天前收盘价1元即每股6.4港币的折让价收购了港灯34%的股权。相较起来,仅仅收购这一项李嘉诚就节省了近4.5亿港币。6个月之后,港灯的估价已经涨到8.2港币一股,李嘉诚又抓稳时机将港灯一成的股权出售套现,结果净赚2.8亿港币。也就是说,李嘉诚不费吹灰之力,就将2.8亿港币的钞票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很多人都会在机会出现的时候不顾一切代价去抓住。但像李嘉诚这样善于运筹帷幄的经营大师来说,此话不一定就是绝对真理。抓住商机,还要等待最佳的时机。要有准确的先见性和果断性,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润价值。像上述的事例中,李嘉诚并没有在第一时间与怡和置地公司"血拼",而是选择了"静观其变、坐待其毙"的方法。显然,这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竞争术,为李嘉诚赢得的商机更为超值。

三、掌握成功的时机术

不敢说一定没有命运,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皆相悖离时,那肯定不会成功。若我们贸然去做,导致失败便埋怨命运,这是不对的。

《左传》中"郑伯克段于燕"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庄公如何选择时机击败谋反的弟弟共叔段的故事:庄公同父异母的弟弟共叔段怀有谋反之心,他将不属于自己的领域和自己的封邑合并以增加他自己的实力。这时蔡仲对庄公说,纵容敌人聚集实力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请求庄公派自己将共叔段除去。庄公回答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过了不久,共叔段公然修缮城池、准备兵甲,对于属下请求出兵攻打共叔段,庄公仍然持否定态度,他说:"毋庸,将自及。"最后,等到共叔段和他母亲谋划好要里应外合对庄公大举进攻的时候,庄公终于对请战的人说"可以。"因为选择了适当的时机,庄公的军队长驱直入,将共叔段的人马打得溃不成军,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胜利。

选择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情,是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这就是时机的问题。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看准时机,根据实际的情况做相应的事情。我们看到别人的失败,很多都是因为时机不对的缘故。有的是因为实力还没有累积到一定程度就贸然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有的是因为环境并不成熟或者是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状况,这就是时机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