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如是说
4883000000006

第6章 攫取成功的机会(2)

1978年5月,中环车站上盖建筑环球大厦分层发售,在广告见报后的8小时内全部销售一空,交易总额达5.92亿港币,创香港楼价最高纪录。8月,金钟车站上盖建筑海富中心开盘,物产总值9.8亿港币,创开盘售楼一天成交额最好业绩。环球大厦和海富中心两座发展事业,为长江实业获得7亿多毛利,纯利润近0.7亿港币。更重要的是,李嘉诚从中获得了比金钱更大的利益,那就是长江实业的信誉,这也是他破釜沉舟参与此次竞标的主要目的。从此,李嘉诚以及他的长江实业便树立起一流房地产商的形象,取得了银行和股市的信任,为长江实业的继续壮大和在香港岛中区拓展势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机会主动出击

看准机会便要竭尽全力认真准备以获取最好的效果,这就是李嘉诚做人做事的原则。而相较被动地等待机会而言,很多时候主动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五金厂做推销员时,虽然李嘉诚推销的本领非常强,业绩也非常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能很顺利地完成。有一次,李嘉诚和他的同事们向一家旅馆推销铁桶,但是大家试过好几次都无功而返。李嘉诚也主动去找老板洽谈,但是同样遭到了毫不客气的拒绝。原来这个旅馆的老板早就看上了另一家五金厂生产的铁桶,所以理所当然的不会对别的产品产生兴趣,他的决定也不会被李嘉诚和他同事的游说而轻易左右。

当时李嘉诚当然是不知道内情的,遭到拒绝的他很不服气,同时也很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心高气傲的李嘉诚刚走出旅馆不久,因为实在是想不通,随后又转身折回去。见到旅馆老板的时候,李嘉诚还不等别人开口,就很快地问:"我这一次不是来推销铁桶的,我只是想向您请教。在我进贵店的时候,我的动作、言辞、态度等行为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我是个新手,又是晚辈,您比我有更丰富的经验,在商界您已经是成功人士了。我恳求您的指点,让我改进。"可能当时那位旅馆老板也是没有想到李嘉诚居然是为着这个原因走回来的,在感到惊讶的同时,也不禁为他的坦诚对人、虚心求教的精神所打动。所以,旅馆老板一改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很热心诚恳地对李嘉诚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板因为喜欢上了李嘉诚这个谦逊、诚实而又有胆量的少年,居然决定购买他所推销的铁桶!

虽再次尝试推销,并不是李嘉诚当初回到旅馆再次找老板的目的,获得的这次成功也不是他在一开始就能够预料到的。但是,这件事情至少可以告诉我们:有时候掌握主动,很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的事情,还发生在李嘉诚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以后。

当时,长江塑胶厂因为开始生产塑胶花而刚刚摆脱危机,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但是已经能够看出开始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所谓树大招风,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只不过有了一些较大的改观,根本还没有成为一棵真正的大树时,就遭到了同行竞争对手的压制和打击。

长江塑胶厂的优势是生产的产品品质非常优秀,这一点是最重要也是最值得消费者信赖的;但是,长江的劣势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厂房设备破旧,生产规模过小。于是,同行业那些想整垮长江的竞争对手采取了非常恶劣的手段,他们将长江破旧不堪的厂房拍摄成照片并在报纸上刊登出来,就是把长江的劣势暴露在公众的眼前。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以这种反面宣传的方式,来达到使顾客对长江的品质和实力彻底丧失信心的目的。

面对困难,李嘉诚绝不会坐以待毙,特别是经历了之前长江面临倒闭危险的阵痛,他知道在越艰难的情况下越应该保持沉着冷静。李嘉诚在认真分析出目前自己所处的形势后,决定变被动为主动,将所有不利的条件变为对长江发展和树立形象的有利机会。这看起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好的名声已经被宣扬出去,而且是不容改变的事实,李嘉诚应该怎么样才能扭转局势呢?

李嘉诚一手拿着刊登有长江塑胶厂破旧厂房照片的报纸、一手拿着长江生产出来的精美产品,亲自走访了全香港上百家塑胶制品代理商。李嘉诚很诚恳地对他们说:"不错,我们尚在创业阶段,厂房比较破旧;但请看看我们的产品,我相信品质可以证明一切。我欢迎你们到我们工厂实地考察,满意了,再向我们订货。"

几乎所有的代理商都被李嘉诚诚恳而自信的话而感动,更对他与国外进口产品相媲美的品质赞不绝口。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李嘉诚的确是一个非常具有胆识和敏锐商业头脑的生意人。首先,李嘉诚有魄力将长江塑胶厂所存在的问题拿出来示人;其次,他能够准确判断出,如能采取主动将不利的情况转变过来就能扭转局势,就能将反面宣传变为对长江精美的产品品质做一个极好免费宣传的机会。

在那些代理商对李嘉诚的为人感到敬重的同时,他们都前往长江塑胶厂参观订货。最后,那些打击李嘉诚和长江塑胶厂的竞争对手不仅没有看到长江塑胶厂如自己预期中落败破产,却反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长江塑胶厂兴旺的生意,来对自己所采用的不光彩手段进行忏悔。

想要抓住成功的机会,不付出相当的努力,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你能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和精神都投入到你事业中去,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你必须得学会将工作不仅仅只是看做是你生财致富的一种手段,而更重要的是将它看做是你人生中的一种快乐---26岁的甘布朗年纪轻轻,却是4家公司的董事长,这对一个仅有26岁的青年人来说,完全不靠祖上的余荫,而只靠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奋斗所得,这在企业界来说,的确是一件非常稀有的事例。

甘布朗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就培养了他独立的性格。从6岁起,他便很少再向家里人要一分钱了,而一切的开销都几乎是他自己赚钱所得的。小小的年纪,他就学会了在上学之前,将所有的报纸送到别人家门口。9岁的时候,他又在放学之后,跑到一家自行车修理店去当学徒,并且在周末或是其他假期的时候,他还替一家中国餐馆端菜;后来他又到一家杂货铺做了一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懂得了一个道理,凡是一切能利用空闲时间来赚钱的机会,一个也不能错过。

专校毕业以后,甘布朗进入一家国际农机公司工作,待遇非常优渥,年薪达到了8.5万美元,但是工作却非常的累,几乎每天都得工作24小时,一切作息都没有规律,工作量太重,再加上甘布朗自己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一年不到的时间里,他就因胃溃疡在医院里住了4个月之久。在这4个月里,他将自己的人生重新整理了一下,最后做出一个决定,辞去现在的工作,而要自己去独立发展。

甘布朗将自己全部的积蓄拿出来在芝加哥开了一家机车修理店,几乎全是自己动手,除了雇请几个小孩子帮忙以外,随着业务的发展,他萌生了训练技工的想法。于是,甘布朗的第一个事业---美国机车机械训练学校就这样诞生了。由于资金的不足,他只能在芝加哥郊区买了一块地皮,盖了几间房子,就开学了。而原来的机车修理店,就作为学生们的实习工厂。由于机车机械训练学校具有一定的收费,而机车修理店又有实习学生的加入,因而增加了收入而支出却没有增加多少,这便为甘布朗一生的事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按理说,甘布朗的这个机车机械训练学校的诞生为他自己的事业带来了不少好处,可是由于一次意外,这个学校却被迫关门了。这一次的关门,又让他冷静下来,将自己心中的计划重新整理了一遍。他认为,如果自己一直这样创办同类的学校,永远都只能训练出一批修理机车的技工,而他一辈子也不可能受到社会人士的重视。而真正的成功,必须得使实习工厂发生更大的作用不可。

于是,他雇用了自己的学生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他规定,凡是他自己销售出去的电动机车,绝不会受到客户的抱怨。如果再多成立几家售后服务店的话,就可以普遍为电动机车的客户服务了,而这样就不会受到其他经销商的限制了。这样的构思,让甘布朗又一次诞生了他的第二项事业。

甘布朗的机车经销公司将经销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是推销工作;二是修护工作。在推销工作方面,他聘请了15个推销员,5个经验丰富的老推销员,10个没有什么经验却血气方刚冲劲十足的年轻新推销员。而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推销机车,并找到有足够能力的分销商。在修护工作方面,甘布朗用他以前的学生组成两个售后服务队,并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负责一个地区,只要有客户打电话来,他们就必须立刻出发,前往服务。

除此之外,甘布朗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措施,在每一个经销处都有零件包出售。而这种零件包内,有几样机车上经常被用到但是又很容易坏掉而且拆换简单的零件,每一个骑机车的人都可以自己动手进行拆换的零件。只要他们经常备份在自己的车上,一坏了,就可以随时随地自己拆换。这种零件包推出以后,销路非常的好,不但为甘布朗每月赚进相当可观的利润,而且也大大减少了服务员的出勤次数。这样一来,替甘布朗省下了不少的人手和开支,当然,在此同时,甘布朗的电动机车的销路也开始直线上升了。

由于这种经营方式的正确性,为客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甘布朗的利润剧增,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的经销才能就在芝加哥远近闻名了。于是,外国的一些名牌机车制造厂开始注意到这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准备用他的才能开拓美国市场。甘布朗开始与外国名牌机车制造厂商合作以后,便在美国经销一些名牌机车。而每一个经销店都增加了不少的新机车,甘布朗看到店里那些新的机车,天天摆放在那里却没有动过,在他认为这种没有创造价值的物品放在店里就是一种莫大的浪费。于是,他又成立了一家出租机车公司,聘请了他手下的技工担任业务经理,专门经营出租机车的工作。

尽管甘布朗已拥有大笔财产,但由于他对工作的认真和永不停歇的创业精神,他一有时间就开始动脑筋发展其他的事业。

他了解到制作广告节目不仅很有利润,而且也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途的生意。于是,他在朋友的建议下,开始投资拍电影,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他遭到了许多中小型电影院的拒绝。但他敢于冒险前进,毅然改租了一家大型剧场,虽然多花了近一倍的租金,但是他投资的电影卖座情况却是出乎意料的好,这一切又增加了他投资拍电影的信心,以后他就开始了一边自己拍片,一边也代理别人的片子。

我们用甘布朗的话来说明这一切:"我认为在这个自由竞争的国度里,每个人都可以有所成就,只要他想做的话;但不幸的是,有很多年轻人都缺乏勇气,也不知道利用机会,他们只知道怨天尤人,而从不知道检讨自己付出了什么。我跟这些人不同,要是我有了一种构想,我就会全力以赴,决不退缩。"

二、机会随形势而变化的事。

有时候你看似一件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走一条路、做一件事,很要紧的一点就是要能够看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时间。因为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所有的人和事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商场也是如此,或者说是更甚。

在别人眼中,李嘉诚好像总是被幸运之神所青睐,大大小小的机会好像都愿意往他身上钻似的。可是实际上,面对机会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差别只是在于你是否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高度关注社会和环境的精神。这种差别,实际上也是能否抓住机会的关键。李嘉诚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最值得学习的一点就是勤于思考、善于观察。不论是一个社会低层的打工者,还是富可敌国的商界英雄,他对人情世态高度的关注和分析---是他一直以来保有的良好作风。

所以,在其他人与机会擦身而过的时候,李嘉诚成功了。

这不是幸运,而是善于审时度势的结果。

机会在观察中

古语说得好:"不因事小而不为。"审时度势,倒也并不是非要一定要站在某一个高度综揽全局才能做到。有时候,因为对一件小事情的观察和重视,也同样能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机遇。李嘉诚的成功,和他体察事情从中获益,也是分不开的。当年李嘉诚为生活所迫,14岁开始就在茶楼打工赚钱养家。李嘉诚在茶楼做的跑堂工作是最卑微、最辛苦的,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他还得在茶楼伺候着。每当他回忆那时的生活,都用"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来形容。尽管这样的工作看来是既辛苦又没有前途的,但是李嘉诚还是非常认真地工作,他把自己的闹钟调快十分钟,每天都是第一个赶到茶楼。李嘉诚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勤勉的精神,让老板非常赏识,他也成为茶楼加薪最快的一个职员。

但是,这绝对不是李嘉诚的生活目标,他知道自己不应该也不会就这样做一个小小的跑堂倌。茶楼的这份工作对他来说,也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养家口的谋生手段,更重要的是学习社会、体验生活和积累经验的途径。因为茶楼这种地方,是典型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样一个浓缩的社会里,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而这些人、事和道理,绝大多数都是光靠书本学不来的。于是平日里,李嘉诚有意识地让自己多去吸收社会上的知识,多去思考世界错综复杂的一面。

在茶楼长时间和不同的客人接触,渐渐地李嘉诚能够在客人或者儒雅风流或者粗俗不堪的言谈举止中,分辨出他们是哪一种人。然后,李嘉诚又开始学着根据茶客的特征来揣测他们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特征,等等,然后寻找机会去求证。开始时,李嘉诚觉得这样很有意思,后来慢慢发现如果能揣测出客人的消费心理,知道他们喜欢喝什么茶、吃什么点心,会对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刚开始的时候---李嘉诚对于茶客的情况是一点也摸不清楚,也往往猜不到他们的喜好;但是,李嘉诚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地观察和总结规律和经验,最后终于能够对茶客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谁喜欢吃虾饺,谁喜欢吃干蒸烧卖,谁爱喝红茶,谁又爱喝绿茶;什么时候应该上什么样的点心,李嘉诚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时候即使来一位陌生的客人,李嘉诚都能把他的身份、地位、性格和喜好猜得八九不离十。

察言观色便能投其所好,李嘉诚掌握了茶客的喜好,就能更好地根据客人的需要来办事,加上他对人又非常真诚,顾客自然也就愿意掏钱出来消费。可见,体察事情这样一个小小的生活习惯,也同样是做生意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