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庸管理的艺术
4832900000028

第28章 从容中道——口才艺术(4)

听他人的话,重要处在于知言辨解。孟子说知言的要旨在于:“言辞偏颇的人,我了解他所受的蒙蔽;言辞虚化的人,我了解他所受的沉迷;言辞怪僻的人,我了解他在哪方面理屈词穷。这几种言辞,如果在心中形成,在政治中就会产生危害;在政治中出现了,就会对国家产生危害。如果有圣人出现了,他肯定会赞同我所说的这些话。”

天玄子说:“领导辨言辞是:谀言可辨别出他所想达到的目的;赞颂的话可辨别出他想做什么;直爽规劝的话可辨别出他正确的方面;忠诚的话可辨别出他正直的方面;不能挑明的话可辨别出他指的是什么;寓言可辨别出他所借用的意义;坏话可辨别他的缘由;毁谤的话可辨别出他的起因。这些都要动脑筋、用智慧来明辨他们,正确的虚心接受,不对的反求于自己。”

张江陵说:“天下的事,贵在思虑详细,贵在力行,谋略在集中大家的思路,决断在自己。”

魏文侯用乐羊,审视、谨慎在先,信任在后。这样,既信任他,就对左右的话一概不听,虽毁谤乐羊的奏书有一箱,也不改变自己的看法。他知道,左右的话,是不能听取的。

人与人交谈中须相互交换意见,才能顺利进行。领导者应与人坦诚交谈,并表示对人理解后,才陈述自己的意见。倘若不遵守这个原则,可能会造成各说各话的情形,以至于谈话不投机,有害人际关系。

然而,我们常因热衷于谈话而忽略了这个原则。虽然完全没有恶意要抢先,却会发生打断对方讲话的情形。比方说,当对方正在提问题时,你打岔说:“是啊,我也正想提这点呢。”或者对方反问之际,你连忙矢口否认:“不!不!”

像这样的谈话方式,最容易引起对方不满。应等候对方说完,再正式提出自己的意见才是。在表达本人看法前,必须用心体会言谈之间的真实含义。

在工作上普遍受人欢迎的人,多是掌握了倾听的技巧。老王是某公司的领导,他就是善于倾听别人的心声而人缘极佳的。例如,星期一上班时,他看到职员晒黑了,便自然地做出挥网球拍的动作,两人的话匣子就此打开。刚开始时,对方可能会不好意思而客气地说:“其实我昨天收获不错。”不时还会露出得意的表示。如果职员是个钓鱼迷,倾听之后,回答的话要寓含鼓励,不妨说:“现在钓鱼不简单吧?”或“一天能钓上一条草鱼就不错啦!”等,即使对方成绩不理想也不会难为情。因为这无疑是暗示对方,现在天气不佳,你能钓上一条,可称得上是高手了。

由于他是如此善解人意,大多数职员都乐于找他谈话,他不但不厌烦,还会给予精神上的支持,难怪他会大受人们欢迎。而他就是以“听话”增进与人的亲密感。某超级市场的老板为了训练新进员工,特举办一系列讲座,以介绍销售方式。老板自认为内容丰富精彩,但事后询问与会者的意见,大都回答太难、不了解,而演讲人也表示,参加讲座的员工毫无反应,演讲很难继续下去。

由此可见,如果听者不了解演讲的内容,应清楚地有所表示,比如用递纸条或直接发问等形式,如此演讲者不但能谅解,也能改变演讲方式。换句话说,听者表示不明白演讲者的讲解,绝不会让演讲者没面子,反而可使他确知须降低讲解水准,可说是一举两得。

除了听演讲以外,一对一的谈话也是一样。无论任何人发表谈话时,均须掌握“让对方了解”的原则,否则自己说得津津有味,而对方却没有反应,也就丧失了交谈的目的与意义。

以听者而言,应适当表明自己的态度。要是听不懂,可表示“刚才的话是否能重复一遍?”或“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同理,对谈话感到有趣也要表现出来。说者不见听者有所反应,往往会乱了阵脚而失去谈话方向。

听者对话题表示有趣,可能会引发说者的灵感,衍生出另一个话题。若听者表示不了解,说者也会改变表达方式,以期听者能完全明白。所以,说者与听者之间相互的互动反应,可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营造出畅所欲言的局面。

十一、唯唯诺诺:把握好插话的时机

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

——《韩非子》

唯唯诺诺,是讽刺一种无原则地顺从别人意见的人,但不可否定“唯唯诺诺”在与人说话交流中的作用。《论语》上写到“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意思是说,孔子讲话是分场合与时机的,不乱说,有时显得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有时显得笨嘴笨舌,唯唯诺诺,不善言谈样子。他这样做完全是有益于人于己的。

在别人说话时,我们不能只听到一半或只听一句就装出自己明白的样子。在听别人说话时,要不时做出反应,如附和几句“是的”等话语,这样既让说者知道你在听他说,又让他感觉你在尊重他,使他对你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是,万事都有忌,都要有把握分寸的地方。许多人过分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往往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中途插嘴,这种急躁的态度,很容易造成损失,不仅弄错了问话意图,中途打断对方,还有失礼貌。不错,在别人说话时一言不发也不好,对方说到关键的时刻,说完后,你若只看着对方,而不说话,对方会感到很尴尬,他会以为没有说清楚而继续说下去。

还有不少人在倾听别人说话时表现得唯唯诺诺的样子,哼哼哈哈,好像什么都听进去了,可等到别人说完,他却又问道:“很抱歉,你刚才说什么?”这种态度,对于说话者来说是有失礼节的事。

所以说,即使你真的没听懂;或听漏了一两句,也千万别在对方说话途中突然提出问题,必须等到他把话说完,再提出:“很抱歉!刚才中间有一两句你说的是……吗?”如果你是在对方谈话中间打断,问“等等,你刚才这句话能不能再重复一遍?”这样,会使对方有一种受到命令或指示的感觉,显然,对你的印象就没那么好了。

听人说话,务必有始有终。但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都不多。有些人往往因为疑惑对方所讲的内容,便脱口而出:“这话不太好吧!”或因不满意对方的意见而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当对方有些停顿时,抢着说:“你要说的是不是这样……”这时,由于你的插话,很可能打断了他的思路,要讲些什么他反而忘了。

老张在镇上盖了一栋三层的楼房,当该房子的第三层刚封顶时,几个朋友在他家吃饭。席间,突然来了一位专门安装铝合金门窗的装修工,与老张一见面就递了张名片。其实这个装修工开的店铺门面也在本镇,虽和老张平时也见过面,但因没有业务往来,他们都不认识。后经与装修工交谈,他们彼此觉得非常熟悉。轮到老张做决定是否将铝合金门窗的业务让这位装修工做时,老张说:“虽然我们以前不认识,但通过我们刚才的一席话,得知你对铝合金门窗安装的经验丰富,假如我房子的门窗让你来安装,我相信你能安装,也相信你能做得很好。但是在你今天来之前,我们厂里一名下岗钳工已向我提起过,说他下岗了,门窗安装之事让他来做……”

老张的话还未说完,装修工便插话了:“你是说那东跑西走的小李吧?他最近是给几家安装了门窗,但他那”小米夹步抢“式的作法怎能与我比?”

哎!这话不说还好,一说便让老张顿时改变了主意,接着说:“不错,他尽管是手工作业,没有你那先进的设备,但他目前已下岗在家,资金不够丰厚,只能这样慢慢完善,出于同事之间的交情,我不能不让他做!”

就这样,那装修工只得怏怏离开了。老张回头对朋友说:“那个装修工没听懂我的意思,把我的话给打断了。本来,我是暗示他,做铝合金门窗的人很多,不止他一个上门来请求安装。我打听到了他做门窗已多年,安装熟练,且很美观,但他的报价很高,我只是想刹刹他的价格,可他一番言语却攻击我同事小李的人品,我宁愿找别人,也不要他来安装我的门窗。”

一个精明而有教养的人与人交谈,即使对方长篇大论地说个不休,也绝不会插嘴,这说明打断他人的言谈,不仅是不礼貌的事,而且什么事也不易谈成。

在宴会上、生日舞会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个朋友正和另外一个不认识的人聊得起劲,此时,每个人都存有加入进去的想法。而实际上呢?有的人只不过是想听听他们到底在讲些什么罢了。但是,一方面你不知道他们的话题是什么,另一方面由于你突然地加入,可能会令他们觉得不自然,也许因此而话题接不下去,他们会觉得你很没礼貌,也因为你这不速之客,导致朋友的耻笑。碰到这种情况,你最好等他们说完再过去找你的朋友,即使真有事必须当时告诉他,给他一些小小的暗示,他就会找机会和你讲。

同时,你还应注意一点,不要静悄悄地站在他们身旁,好像在偷听一样。你要尽可能找个适当机会,礼貌地说:“对不起,我可以加入你们吗?”或者大方地、客气地打招呼,叫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就会显得很自然。千万不要打断他们的话题,以免出现尴尬的气氛。

十二、无恶无射:谈话时不拆台不揭短

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大学》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可以说,成人之美是美德中的美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凡是成人之美的话,诸如激励人心,善意地忠告等是受人欢迎和尊重的。反之,在与人谈话中,不但不成人之美,反而拆别人台,揭别人短,使人家的兴致成为泡影,或者你在其中成为损人利已的受益者,那就注定要遭人的唾骂,成为千夫所指的小人。

在某次宴会上,某人向邻座的太太讲起了某校长的隐秘事,同时表现出对那位校长卑鄙行为的大为不满,并说了一堆攻击的话。

直到后来,那位太太才问他道:“先生,你认识我是谁吗?”

“很抱歉,我还没请教你贵姓。”他回答道。

“我是你说的那位校长的妻子!”

这位先生窘住了,但隔了一会,他却凛然地问道:“那么,你认识我吗?”

“不认识。”那位太太摇头作答。

“哦,还好,还好!”那人这才如释重负地说道。

这里,那个先生就犯了随便对人说话的毛病,幸亏那位太太不认识他,否则,不仅现场非常尴尬,还可能因说校长的坏话,给自己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劝导说服需要说话,调度指挥需要说话,人际沟通需要说话,待人接物需要说话,一个领导者,得研究说话的艺术,既要掌握说的技巧,还要把握听的技巧。绝不可在未听懂他人意图之前开口说话,更不可带有情绪去拆别人的台,揭别人的底。因为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人都会有缺点,都会犯一些错误。所以,我们在与人交谈或共事时,一定不能揭别人的底,或指其错误,拆别人的台,下例中的这位科长就做得很好。

某单位一位科员利用工作之便私吞公款600多元。这件事反映到领导他们的一位副科长那儿。他想:处理要考虑到维护领导者党员的威信,从轻处理为好。于是,他便以这位科员平时工作表现较好为理由,做出了免于退款,只在支委会上做检讨的处理决定。

这件事传开后,职工们沸沸扬扬,议论纷纷,说这样处理太轻,没有达到真正教育那位私吞公款的科员和警告他人的目的。许多职工还亲自找了那位副科长,要求加重处罚,但这位副科长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这时,科长出差回来了,科长接受了群众的建议,召开科务办公会议,复议此事,但在会上却没有人吭声。此前,科长已经了解了情况,会上冷场的原因他是知道的。他想:自己的老搭档处理那位科员的意见是不当的,但若在会上直接去说那位副科长,效果肯定不好,很有可能让副科长认为自己是在拆他的台。如果寓说服于建议中,他也许会接受。所以,他首先肯定了副科长的工作动机是好的。副科长听后,心里为之一震,气消了大半,开始平心静气地思考问题。

谈论了一会儿,科长用建议的口吻对副科长说:“关于处理那位科员的事,要顾及后果。如果让这位同志退出公款,并在党内公开检讨错误,他今后再管别人,腰杆就硬了,这样处理是不是要好些呢?”副科长思忖片刻,紧皱的眉头松开了。他想:同样一个动机,科长的方法比自己好,达到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副科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连声称赞科长的处理方式好,使人茅塞顿开。这时,副科长带头同意科长的建议,重新严肃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事后,群众无不称赞副科长工作配合得好。

《中庸》道:“《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一个领导者做到不让人憎恶和厌烦,与人说话尽量做到委婉,彼此互不拆台,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亲近,这样就能达到有效说话之目的。

十三、口讷木言:适时沉默是一种明智的行为

唐太宗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

——《贞观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