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庸管理的艺术
4832900000015

第15章 大德受命——授权艺术(1)

《中庸》说:“大德者必受命。”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是天人合一、整体和谐、中庸平和。可是,曾经由于体制而非技术的原因,领导者在管理上不善于授权,例如以企业来说,等级秩序严格,中层不太会作决策;同时,因为很多单位是关系群体,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在观念上认为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形成所谓的社群主义,其实这是反中庸的——中庸之“中”是指合理,“庸”是指实用,即新的环境决定了新的领导授权方式。这是个开放的时代,西方文化进入,冲击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但在迎接挑战的同时,并不必然以否定中庸之道为条件,以防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和而不同:把权力授予持不同意见的人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孔子常常将“君子”与“小人”加以对比。君子重义,故能尊重对方不同于己的意见,又能和谐相处;小人重利,只有利益相投才能同处,但一遇利益冲突或意见相左,便不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授权的前提是“和”,大家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实现某种目标。一位智囊为戴高乐起草了一份发言稿,自认为十分满意。第二天当他拿到戴高乐阅过的这份稿子时,他失望了,戴高乐已经把它改得面目全非。这位智囊认为这表明戴高乐对自己很不满意,已经面临着被辞之祸,于是尴尬地问,他是不是还有必要留在总统府工作。戴高乐淡然一笑说:“当然有必要了!我需要一份讲演稿,为的就是和他唱反调。”戴高乐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和自己身边的智囊进行运筹于帷幄中的较量,来加深和发展自己的思考,来肯定或否定自己的决断,来和自己想象中的论敌或政敌进行争斗。

不少人喜欢把刘邦和项羽进行比较,且思考刘邦由一个小官何以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其实刘邦的成功就是善于把不同的人才集中在身边,并且能整合不同的意见。刘邦登基后不久,一次大宴群臣。他问群臣道:“请大家说说,朕何故得天下,项羽何故得不到天下?”大臣中有人答道:“陛下平时待人有点粗暴无礼,似不如项王宽仁,但派人攻城略池,有封有赏,能与天下人同其利。项王忌贤妒能,战胜不赏功,得地不分利,所以将士不肯尽力,因此失掉了夺取天下的机会。”

刘邦听了,哈哈大笑,他说:“你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楚汉得失原因须从怎样用每个人能力说起,运筹策划,预见长远,朕不如张良;主持政务,保证供应,朕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战取攻夺,朕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今豪杰,朕能依靠他们,所以能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能用,所以被我打败了。”群臣听了,都表示敬服。

在五年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屡遭挫折,但他通过正确授权,屡败屡起,终于以弱胜强,取得最后胜利。他的子孙汉武帝刘彻在一篇《求贤诏》中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得非常之人,故马者跿,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曹操是个特别善于团结人才的人,他在建安19年下了《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令中提出对于某些与自己观念有冲突的贤能之士,也要同样予以任用,并强调说:“人有某些缺点,在所难免,能因此就不授权于他们吗?选官的人员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么,有才之士被埋没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曹操对那些“或堪为将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加以重用,如戏志才,郭嘉等人的名声都不太好,杜畿这个人则是简傲少文,但这些谋略人物“皆以智谋举之,终各显名”。

汉初三杰之一的陈平在佐助刘邦定国安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他被刘邦封为都尉的当天,就有人告他盗嫂、受贿,刘邦开始对陈平有疑虑,亏得魏无知及时解释:“现在楚汉相争,陈平是有利于决胜负的奇谋之士,怎么能因盗嫂、受贿的毛病,就不大胆地使用他呢?”刘邦给陈平位加一等,陈平后来“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刘邦“用其计谋,卒灭楚”。

君主的身边有许多谋士,所献计谋各不相同,乃至互相对立。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君主如何对待谋士所献谋略,如何择善而从。我们不能一概以谋士所献之策的被采纳与否,以定其与君主之间的关系的亲疏离遇。战国时张仪为秦国献连横之计而闻名于世,但对待“伐蜀”问题上其谋则未必高明。张仪主张“攻韩逼周”,“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司马错主张伐蜀“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历陈“攻韩逼周”之弊。最后秦惠王听取司马错之谋,“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裴寂曾在李渊起兵太原中起了重要的谋划作用,可是在李渊率兵攻打关中途中建议“回师太原”,“还救根本,然后再图他举”,后来由于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的正确主张及努力争取,终于避免了一场大错。事后,李渊埋怨裴寂等道:“懦夫之徒,几败乃公事耳!”唐朝建立后,李世民领兵出关东征,与王世充决战,将王世充围困在洛阳城内,眼看洛阳即将攻下之时,河北窦建德率师10余万人援救被围困的王世充。

在前线的唐军谋士如何对待新形势发生了争论,提出了不同谋略。肖禹、屈突通、封德彝等人认为,唐师疲劳,王世充据守坚城,一时难于攻下,窦建德乘势而来,兵锋甚锐,使唐军腹背受敌,不易抵挡,不如撤围退守新安,以后再图进攻。郭孝恪、薛收则认为:王世充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今因乏粮穷蹙,垂将瓦解,若让王、窦会合,则可转运河北的粮饷供应洛阳,战事将拖延数日。应该留一部分兵力围攻洛阳,深沟高垒,闭壁不战,同时另选精兵扼守成皋要道,掐断郑、夏之间联系,而大军立即赶赴武牢,据险以拒夏军,伺机而破,只要窦建德一败则王世充不战自破。后李世民采用后一主张,在武牢大败窦军,洛阳王世充也跟着投降,从而加快了关东统一的战争。

在不同的人身上提取智慧,然后把权分授予不同的人,这是一个领导者的高明之处。如果大家表面上一团和气,不允许谁说真话,那么当出现困难和危机的时候,就会各方谁也不负责任,只求自保,结果“同”的格局被打破,也就谈不上“和”了。

二、和不害义:不摆授权者的架子

当官大大要,直不犯祸,和不害义,在人精详斟酌之尔,然求合于道理,本非私心专为己也。

——《官箴》

当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心中平静淡然,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会有的,也不可避免地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有所节度,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授权时达到“中和”的境界,秩序井然,上下属都心平气和,授权就会发挥积极作用了。

孟子说,凭借实力而称霸诸侯,这称霸必定是凭借自己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实行仁义而使天下归服,则不必以国力的强大为基础。商汤就仅凭纵横七十里的土地,文王也仅凭纵横百里的土地而使天下归服。依靠实力来使人服从,那只是因为别人惧怕,因此,那不能算真服,因为那不是心悦诚;而以德服天下,人家才能心悦诚服,那才是真服,就好像归服于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一样。

魏文侯是先秦时期一位有雄心的国君,以朋友的身份和贤人相处,从来不摆领导的架子。魏成子向魏文侯推荐:段干木才能出众,平生不为功名利禄所引诱,一直隐居在西河乡下,不愿出来做官。于是魏文侯亲自带着随从前去聘请。在段干木的门前,魏文侯亲自叩门,但段干木不想出来做官,他翻过后墙躲避起来。

第二天,魏文侯远远地把车子停在村外,下车步行到段干木的门前求见,段干木又躲起来不见,这样整整一个月,魏文侯每天都亲自前往求见。段干木看到魏文侯这样真心诚意,很受感动,只好出来相见。魏文侯又请他一同乘车回国都共商国事。从此,魏文侯以待客之礼待段干木,以师事之,而段干木也尽力辅佐魏文侯治理国家大事。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嗨!我们这个单位的领导,官虽然只有芝麻粒大,架子摆得倒不小。哼,他越是这样子,我们就越懒得理他!”“你们单位的领导讲起话来怎么是那个样子,拿腔拿调的,真让人受不了。”

对于爱摆架子的领导,人们都不太喜欢,但这样的领导不少,这些领导不仅与领导之间关系难处,而且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关系也难处。爱摆架子的领导表现为:和普通百姓保持一点距离。爱摆架子的领导平时紧绷着面孔,轻易不下基层,轻易不接触群众,他们把和群众开玩笑、打成一片看成是有损领导威信的事。有时在现场能了解的问题,爱摆架子的领导却总是安排他人到办公室来向他汇报,问东问西,还不时提些问题,以显示领导的气度和水平。

领导之所以能成为领导,就是在某些方面比别人高明一些。但是,爱摆架子的领导却将这一点过分绝对化了,他不是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一点,而是认为自己比别人要高明得多;不是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要高明,而是认为自己在所有的方面都高明,这种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所产生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刘备为给关羽、张飞报仇,兴百万之师来讨伐东吴,孙权从阚泽言,起用陆逊为主将,统率三军抗刘。消息传来,刘备问陆逊是谁?马良说是东吴一位书生,年轻有为,袭荆州便是他用的计。刘备大怒,非要擒杀陆逊为关羽、张飞报仇。马良劝谏道,陆逊有周瑜之才,不可轻敌。刘备却嗤笑道:“朕用兵老矣,岂不如一黄口孺子耶!”用兵打仗之道,重的是谁能把握战机,深谙谋略,与年龄无关。刘备自称“朕用兵老矣”,夸口自己经历的战争多,谋略周全,这是不切实际的狂言。“岂不如一黄口孺子耶!”他嘲讽陆逊是乳臭未干的小毛孩,看不起陆逊,这种轻敌的思想,导致未战就先败了阵。后来,陆逊用计火烧连营八百里,令刘备吃了大败仗。

刘备这个教训启示人们,领导者在考虑问题时,不能把自己的身份摆进去,按自己的职务看问题,就会少了客观性,多了盲目性,这样考虑问题就不周全,处理问题就会产生误差,脱离实际,造成损失。刘备说自己“用兵老矣,岂不如一黄口孺子耶”,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归结为他爱摆领导的架子,因此酿成了千古遗恨。

为什么有的领导爱摆架子呢?这是由于在这些人的内心深处,形成了浓厚的等级观念,将人分为上中下几等,觉得官当得越大,似乎就越高人一等。他们如果当了官,就洋洋得意,忘乎所以,情不自禁地显示出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样子来。

从领导者的威信方面来说,那些借助本人的真才实学、高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与众人建立密切的感情关系的领导者的威信越大。而那些借助领导的资历、官职的大小、常摆出一副官架子的领导,其威信越小,容易成为孤家寡人。

过分突出自我,藐视他人的存在,严重脱离群众基础,这不是现代领导的做派。作为一名现代领导人,还是少摆架子为好。

对于大小头头来说,不要以“领导者”自居,要放下架子,以平等友好坦诚直率的态度与下属相处。不要做表里不一、心口不一的人。要关心下属,经常了解下属的生活情况、思想情绪、工作中的困难,竭力帮助下属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解除他们的烦恼。

对下属一视同仁,必须坚持用人唯贤的原则。有些人对领导敬而远之,退避三舍,怕太接近领导会被认为是拍领导的马屁。而有些人则惟领导者马首是瞻,亦步亦趋。奉承话好听,谁都爱听,会溜须拍马的人一时也可能比较讨人喜欢,可时间一长,便会令人生厌。有时奉承过了头,领导者甚至会想,你在拿我当阿斗啊!也有些人以“谏臣”自居,以仗义直言标榜自已的刚正不阿。这样的下属,领导者也是不太好接受的。“忠言逆耳”这句话人人都懂,可如果能做到既是忠言又不逆耳,岂不更好?

对下属一视同仁,公平合理,是领导者处理与下属关系的又一重要原则,也是赢得下属信任的重中之重。你的下属发现你能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他定会心情舒畅,干起活儿来,也必是斗志昂扬,一句话:肯卖命。

反之,如果发现你“偏心眼儿”,可想而知,偏向的一方,获得好处,似无怨言。但另一方则是怨声载道,旁观的第三者,也会站在这一方。那么你会众叛亲离,而你偏袒的一方,也会因此与别人“格格不入”。

三、智者过之:敢于分权才能用好权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论语》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他是最有德行的人了,多次让位于季子,民无得而称焉。”孔子是个推行中庸之道的人。让权,在他看来,是为了用好“公权”,如果一个人把权力抓得过紧,个人的毛病会日渐暴露,影响用权。这个道理,有谁知道呢?他感叹:“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一个人如果把权力看得太重,就会不敢放权与授权,自负而怀疑一切人,那么他也就用不好权,甚至因此招祸。正如《管子》中所说:“必得之事,不足赖也;必诺之言,不足信也。小谨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体。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于天地也。坠岸三仞,人之所大难也,而猿猱饮焉,故曰: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敢于分权才能用好权,这一点,杰克¥韦尔奇深有体会,他认为领导是最简单的职业,关键是会不会分权。他说:“我对如何制作出一台好节目一窍不通,对于制造飞机引擎也仅是略知一二……不过,我却知道谁会是NBA称职的老板,这就足够了。我的工作就是挑选出最优秀的人才,把权力授予他们,给他们提供充足的装备和支持。这就是我全部的工作。”

阿尔弗雷德¥斯隆于1924年起任美国通用汽车企业总裁,1956年退休。在他领导通用汽车企业的32年中,通用汽车企业迅速地发展起来,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由1923年的12%发展到1956年的53%。1928年以后,通用汽车一直是美国和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企业。而斯隆战胜强劲对手亨利¥福特的故事,一直是美国企业管理史上一件发人深思的事例。

斯隆任通用汽车副总裁期间,通用总裁杜兰特经营管理不善,使企业汽车销售量大幅度下降,企业危机重重,难以维持,杜兰特因此引咎辞去总裁的职务。作为副总裁的斯隆虽然几次指出企业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但杜兰特均未予以采纳。杜兰特下台以后,在通用汽车企业拥有最大股份的杜邦家族接管企业,并任杜邦为总裁。由于杜邦对汽车是个外行,因此基本上完全依靠斯隆。而斯隆在杜邦的支持下,对企业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