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庸管理的艺术
4832900000014

第14章 栽者培之——用人艺术(5)

三戒因人设事,而要因事设用人。用人应保持以“任务”为重心,而非以“人”为重心。用人不能只注意“谁好谁坏”,而忽略了“什么好什么坏”;用人不能只问“我喜欢此人否”或“此人能用否”,而不问“此人任此职,是否有所成就”。

四戒嫉贤妒能,要能容人之所长。不要认为他人的才干可能会构成对自身的威胁,世界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因下属有才干反而害了领导的事。

十一、人不同能:巧用人的“短处”

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

——《晏子春秋》

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这方面不行,也许那方面行。韩非子写了一篇《扬权》,专门谈到用人,他说:“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意思是说一个当官的如果做到人尽其材,那么他自己就会显得很悠闲。每个人都有其特长,都有可用之处,只是领导者要善于发现,并且要脑筋活,否则弄不好就会产生偏见,认为“鸡鸣狗盗”之徒对自己没有用处。

在梁山好汉中,“鼓上蚤”时迁没有什么武功,如果仅凭打的本事吃饭,他小子只会被人揍扁,但是当他落入敌营后,宋江积极营救,一是表示自己讲义气,大家都是兄弟,做为大哥,不能冷一个热一个;二是宋江知道时迁的“短处”正是他的长处,他会翻墙逾壁偷鸡摸狗——让他好好地发挥一下,去挖墙入室窃取情报,潜入敌营纵火烧城。

清朝有位军事家叫杨时斋,就很善于用人之“短”。他认为,军营中无人不可用,聋者,宜给左右使唤;哑者,令其传递密信;跛者,令其守坐放炮。杨将军深知,聋者因耳塞少听可免漏军情,哑者守口如瓶可免通风报信,跛者艰于行走而善坐……杨将军明白“长兮短之所倚,短兮长之所伏”的道理,用人用出了名堂,把每个人都派上了用场。军队作为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集团,尚无不可用之人,那么,作为一个单位、部门和企业呢?领导者应学会量体裁衣,量才录用。

一个人的“短处”用好了就是“长处”。有一家公司的领导者,他在注重用人之长的同时,也千方百计用人之“短”,特意派那爱“吹毛求疵”的人担任厂里的质量监督员,让那“谨小慎微”的人当安全生产监督员,让“爱讲怪话”的人当厂纪检监察员,让“斤斤计较”的人当仓库验收员。这些平时被瞧不起的人在企业里都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使得工厂的效益大增。这位领导者感言:“作为领导你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他们的长处”,他相信“人人是人才”。

以“短”评价人是错误的,俗话说“挽弓挽强,用人之长”,但人无完人,任何人总是优点与缺点并存,长处与短处共有。作为一个领导者懂得用人之长固然可贵,但能用人之“短”,更为难得。因为一个人长处和短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利用得当,短处也完全可以变成长处。然而,由于有的人认识不到这一点,往往只看到人的短处,总认为别人不行,结果造成人才浪费,工作不能创新。须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尧舜是治国大才,如果让他去砍柴、放牛可能不如一般的老百姓;汉高祖刘邦开一代朝纲,他自己也承认在有些方面不如萧何、韩信、陈平。可见,不能以“短”评价一个人,更不能以人的短处否定人。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其实某些“庸才”也是放错了位置的“宝贵”,他们是由于受传统心理定势的影响而被人看偏了,成了“短才”。的确,在一个单位中,各方面的人才都会有,甚至可以说,人人有优长,人人是人才,就看你能否满腔热情地去发现。

用人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作为领导者不但要善于用人之长,而且还应善于发现和挖掘潜藏于短处的优势,大胆取他人之“短”,用他人之“短”,正确使用人才,充分发挥团队内每个人的优势,这样人才才会层出不穷,增强团队的整体实力。

长与短是相对的,所以用人上,要把握以下四点:

第一,不要将职位设计成只有上帝才能担任的职位,不能设计成一个简直不是“常人”所能担当的职位。一个企业的好坏,不是靠天才,而是它有能力可以使一般人在企业中作出非同一般的成绩。

第二,对每个职位的工作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和广度。难度是指对每项工作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促进人尽其才;广度是指各个职位的工作有较广泛的内涵,这样才能使任何与这项工作有关的能力都有施展的可能,并产生积极的成果。

第三,用人应先搞清楚这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一个工作职位要求什么,即有效的领导者在决定安置一个的职位之前,应首先考虑这人能干什么,而这种考虑应与职位分开。

第四,有效的领导者知道在用人之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之短,且不可整人之短。

总之,领导者的任务在于发挥每个人的才干,使之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发生相乘的效应,组合的效应,放大的效应。

十二、人各有能:特殊时期利用特殊人才

人各有能,因艺授任。

——《后汉书¥张衡传》

有诗云:“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历史上有大量的谋略之士,其才不可谓不高,其谋不可谓不妙,可是他们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连智囊团的班子都未进入。还有的谋士所献奇谋妙计,但不被其主人接受。除谋主原因外,谋略者缺乏让别人了解自己,使主人接受自己谋略的能力,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刘备起大军讨伐东吴,阚泽出班奏道:“现有擎天之柱,如何不用?”孙权忙问是谁。阚泽说:“过去东吴的大事,全凭周郎调度;后来靠鲁肃;鲁肃去世靠吕蒙;现在吕蒙也去世了,我发现陆逊有雄才大略,说实话不在周郎之下;前不久破关公,就是他谋划的。主上如果能用他,一定能破蜀军。如果用了他有过失,臣愿与他同罪。”孙权说:“要不是听你这样说,差不多要误大事了。”这时,张昭站出来说:“陆逊只不过一介书生,不是刘备的敌手,我看不可用。”顾雍也说:“陆逊年纪轻,又没有声望,恐怕将士们不服;如果不服必生祸乱,必误大事啊。”阚泽大声反驳道:“如果不用陆逊,则东吴危险!臣愿以全家保之!”孙权说:“我也知道陆逊有奇才,我的主意已决,你们不要再争执了。”在非常时期,一个有特珠才能的人走了出来,陆逊果然破了蜀军。

特殊的人才,用在特珠的时期,必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国为了加入WTO,曾奋斗了十多年。原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部长龙永图在中国入世谈判时曾选拔过一位秘书。当龙永图选这个人当秘书时,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因为这个人绝对不适合当秘书。为什么呢?

原来,在许多人眼中,对秘书的定型是:文质彬彬、勤勤恳恳,讲话很少,做事谨慎,对领导体贴入微。但是龙永图所选的秘书,处事风格却完全不一样。他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从来不会细致照顾人。每次龙永图带他出国,在宾馆休息,第二天总是龙永图走到秘书房间里,说:“请你起来,到点了。”对于日程安排,秘书有时甚至不如龙永图清楚,原本9点的活动,他却说9:30,经过核查,十有九次是他记错了。

这样的人也能当秘书吗?另外,为什么龙永图会选他当秘书呢?

龙永图是在加入关贸总协定谈判最困难的时候选这个人当秘书的。当时由于谈判的压力大,龙永图性格刚强,脾气也很大,有时候和外国人据理力争,甚至拍起桌子,回来后一句话也不说。然而就在龙永图每次不愉快回到房间后,其他人都不愿自讨没趣到他房间里来,惟有龙永图的秘书,不敲门就大大咧咧走进来,坐到沙发上,把二郎腿一翘,说他今天听到什么了,还直言龙永图在谈判桌上某句话讲得不一定对等等。而且,他从来不叫龙永图为龙部长,而是喊“老龙”,或者喊“永图”。他还经常出一些馊主意,被龙永图骂得一塌糊涂,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经受得住骂。无论龙永图怎么骂他,他5分钟以后又回来了,说:“哎呀,永图,你刚才那个说法不太对呀。”

这位秘书是个学者型的人物,他对很多事情不敏感,人家对他的批评他也不敏感、不计较,但是他是世贸专家,他对世贸问题简直像着迷一样,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所以,在龙永图脾气非常暴躁的情况下,在龙永图当时难以听到不同声音的情况下,有这位“经受得住骂”的秘书陪伴着,对龙永图来说就显得分外重要了。

世贸谈判成功以后,龙永图的脾气好多了,“稀里糊涂”的秘书已不再适合龙永图的“胃口”,于是龙永图很快把他送走了。

不要误解龙永图是个过河拆桥之人,因为一个人在某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做某件事情适合,但是换一个时间,他可能就不适合了。

诚然,龙永图是位卓越的领导者,因为他非常清楚什么时候什么人最适合什么工作,什么时候该用什么人,什么时候不该用什么人,这一点,是常人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管理的任务简单地说,就是找到合适的人,摆在合适的地方做一件事,然后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创意完成手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