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实用文艺鉴赏
4824700000016

第16章 散文鉴赏(3)

偶然从窗上望出去,见对面屋瓴上象蘸了一层白霜,才知道今夜月光竟如此皎洁。月光是引人清兴的,因此在中国的诗词中,不知有多少关于月的。吟咏,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但那多半是赞秋月的,而今夜是冬月,没有浓浓的树影,淡淡的秋风,没有花的清香,虫的吟唱。但空旷、辽阔,走出去一看,只见一丛丛丁香枝条,象炭墨随意画的粗线条,在空中凝然不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黑白画,却令人胸襟开朗,仿佛偌大世界只剩下一片月光。这时,你会突然悟到,无论黄色、绿色,再不能比这没有颜色的颜色对月光的描叙更为相宜了。

这段文字,写得有情调,有气氛,富有诗情画意。它以极少的笔墨,生动地描绘出了一种自然景色与人的思想感情互相融合所产生的优美意境。文辞精彩传神,且耐人寻味。

三、朴素自然散文语言的朴素美,有如不着脂粉的美人、烟月轻笼的鲜花,风韵天成,是真正美在一种极其和谐自然中的流露。正如清人刘大櫆所说:“华正与朴相表里,以其华美,故可贵重。所恶于华者,恐其近俗也,所取其朴者,谓其不著脂粉也。”语言的朴素美,绝然离不开作者的精心加工,但又不是夸饰堆砌,而是从肺腑中流出,造语平实,却光彩动人。请鉴赏朱自清的《背影》中的一段文字: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段文字极其质朴,毫无雕琢痕迹,但朴而不拙,平实自然,生动地画出了父亲行动艰难的身姿,背影,也传达出了儿子哀戚难支、黯然神伤的心情。

四、节奏美散文非常讲究运用汉语特有的声调节奏、叠字叠句,并根据内容的需要,交错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句式富于变化,使之情文并茂,音义兼美。曹靖华曾说过;“不但诗讲节奏,散文也该讲这些,讲音调的和谐。也应下字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令人听来悦耳,读来顺口,不至诘屈聱牙,闻之刺耳,给人不快之感。”好的散文作品,对语言的节奏美都是十分重视的。如袁鹰的《十月长安街》中的一段文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从车间矿井,平原山村,军营学校,大街小巷,涌来了无穷无尽的人潮,卷走了无边无际的旗浪。锣鼓声、鞭炮声、口号声、欢笑声,在长安街汇成滚滚洪涛,又翻腾冲击着散向四面八方。就象大堤突然开放闸门,满满一库的春水,白浪如山,呼啸着从闸口奔泻出来,就象沉寂多年的火山口突然喷火,蕴藏在地心深处的通红滚烫的岩浆,汹涌飞迸。

这段文字,长短句交错,还用了许多排偶句,平仄相间,“开”、“海”、“潮”、“涛”、“浪”、“方”、“迸”大致押韵,读来声调铿锵,节奏分明,象是一段旋律优美的诗。

鉴赏优秀的散文作品,应该强调朗读背诵,反复吟咏,才能体味它的节奏美。正如刘大櫆所说,凡行文多寡长短,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何意味呢?那就是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朗读背诵散文佳作,就可把握它的语调美、旋律美,节奏美,并进而领悟其精粹的思想和隽永的意境。

不同散文作家的风格美

散文艺术表现上的灵活自由,不拘一格的特点,使它能更充分地体现出作家的艺术风格,因而在散文创作上形成了万紫千红、仪态万千的多种风格特征。鉴赏我国古代散文时,通常说秦文雄奇,汉文醇厚,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这里指的就是散文作家的艺术风格。

“五四”以后的散文大家,也都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鲁迅的深沉冷峻又寄意深远,郭沫若的奔放恣肆且耐人寻味,瞿秋白的清新凝练却舒卷自如,叶圣陶的健美朴实,清隽自然,茅盾的简明质朴,灵活多样,冰心的清倩明丽,澄澈隽永;郁达夫的真率热情,意境清远,朱自清的简约清丽,情真意切,等等。当代散文大家在艺术风格上也是绚丽多姿。如杨朔的幽秀隽雅,刘白羽的雄浑矫健,魏巍的豪放激越,秦牧的博识睿智,方纪的潇洒流畅,吴伯箫的质朴浑厚,碧野的清奇疏放等等。不同散文作家风姿绰约的艺术风格,使散文园地繁花似锦,美不胜收。从而映现出散文领域具有鲜明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的风格美。

风格,是作家的精神个性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歌德说过:“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杨朔善于从一物一景,从平凡事件中提炼诗的意境,讲究感情表达的含蓄蕴藉,从而形成了一种幽秀隽雅、舒卷委婉的风格,这是因为杨朔本人是一位热爱生活、且又参加了各个历史时期革命斗争的具有诗人气质的作家的缘故,因而他能以他那颗极为敏感而又火热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刘白羽也是一位长期参加革命斗争的老作家。他以一个军人、战士的身分观察生活,感受世界,因而他的散文作品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在艺术构思上经常出现对新生活的描绘与革命战争场面相互交织的情况,揭示出一个战士的人生哲理。我们鉴赏散文作品,应该重视对具体作家作品艺术风格的品鉴,因为只有对其艺术风格有了具体的把握,才有可能更深入地体会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从而对作家和作品作出恰当的审美评价。那么,如何鉴赏散文作家的风格美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作品的主旨,理解作家的艺术风格。

散文风格不是作家孤立的创作特色,而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作家的主观精神世界和作品对客观现实反映相结合的产物。作家对于客观现实的概括和提炼,表现着作家的胸襟、眼界、志趣和气度,因而最能够说明作家的精神个性。不同作家由于思想不同,经历不同,情趣不同,审美理想不同,即使写同一题材,作品的风格也迥然有异。茅盾在《白杨礼赞》中,热情礼赞西北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以象征的手法颂扬了北方军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吴祖光的《高尚的白杨树》,同样采用象征手法,从成排的白杨树两头矮中间高这一现象中发现,中间的树为了争取更多的阳光而拔高。作者由物及人,想到处在狭窄拥挤地区的人却不能采取白杨树的那种竞争方式,“打横拳,伤害别人”。文章赞扬了奋发向上的竞争精神,批判了恶劣的不正常的人际关系。两篇文章都能给人以美感,而风格却不相同。《白杨礼赞》是一支表现中华民族志气,歌颂抗日军民的颂歌,文中洋溢着作者的激情,其风格清新健美。《高尚的白杨树》可以说是对十年内乱时期造成的恶劣社会风气的针砭,透露出作者对于生活的深诘和反思,体现出一种深沉隽永的艺术风格。

第二,通过作品的氛围,感受作者的艺术风格。

氛围,就是散文作者在作品中创造的一种特定气氛,它笼罩在作品中,给读者以可感可触的感受,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中头两“日”开头创造的氛围,使读者如临其境,并深切地感受到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十一月十七日》中的开头一段是:

……雾笼罩着江面,气象森严。十二时,‘江津’

号启碇顺流而下了。在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后,江面突然开阔,天穹顿觉低垂。浓浓的黄雾,渐渐把重庆隐去。一刻钟后,船又在两面碧森森的悬崖陡壁之间的狭窄的江面上行驶了。

《十一月十八日》开头:

在信中我这样叙说:“这一天,我象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我在海洋上航行过,我在天空中飞行过,但在我们的母亲河流长江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威力所吸摄了。”

第一段写的是浓雾中的长江,悬崖陡壁,江面狭窄;第二段主要概述作者游览三峡时那种心旷神怡的特殊感情。这两个开头都使我们一下子进入到那种浓烈的抒情气氛中,感受到祖国江山的瑰丽、美好。作者无论写气象森严的长江,还是写那苍茫万顷的水天景色,都有一种独特的格调。这就是,所写的景象是宏伟、壮丽的,气势是高远、磅礴的,感情是爽朗、豪迈的。这就使读者通过作品具体感受到刘白羽散文所特有的雄伟、浑厚、高昂、矫健的风格美,而这正是一种具有崇高感的阳刚美。

第三,通过作品的情韵,探索作者的艺术风格。

散文的情韵指在散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节奏。散文长于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优秀的散文作家将自己的感情渗透于作品的艺术形象之中,作品中的景和物都经过了作者感情的过滤,形成景因“我”哀,物缘“我”乐,景物都著上“我”的色彩。这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节奏形成了千变万化、多姿多态的艺术风格。所以,从作品的情韵来鉴赏不同作家的风格美,正是溯源求解的办法。

朱自清的《给亡妇》,通过对生活琐事的叙述,表达了对亡妻发自脏腑的思念之情。文中所述的生活琐事,有妻子勤苦地操持家务、抚养儿女、间或发生的口角,也有妻子为他艰难地保存书籍文稿,以及在兵燹中带领孩子逃难等,件件都寄寓着作者思念亲人的至情。读者通过作品体验了这种情韵委婉曲折、凄切动人的感情,就能认识到作家如何以朴素细腻的语言表达他真挚深厚的感情,并运用多种手法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以达到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这种于清新质朴的文字之中饱含着醇厚浓郁的感情,正和作家的为人——在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之中蕴藏着伟大的“英雄气概”是一致的。

第四,通过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家的艺术风格。

风格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语言是风格的物质载体。

独特的风格都离不开有特色的语言。冰心说:“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感情,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他自己的情感的独特的语言。”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无不是有着自己鲜明个性的语言风格的。

对不同散文作家风格美的鉴赏,应和对散文意蕴、结构、语言美的鉴赏同步进行,因为它们之间是互相关联、互相渗透,不能分离的。散文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因而散文的美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整体。人们在鉴赏散文的过程中,对于散文艺术美的感受也是逐步积累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了由感性向理性、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将点滴的美感交汇综合成为整体的美感。只有到了这时,才能说真正完成了对某一具体散文作品的总体的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