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福荣大岭农场(四师十三团)
刚到大岭农场时,分到二队的生产班。班上有个叫阿江的农场职工子弟,对农活很是熟悉,让知青们十分佩服(依福头看,农场职工子弟也是知青,他们也是在农场中学或县城中学读书毕业回农场工作的知识青年)。大家年轻人,自然很快就相熟起来。
福头天生懒惰,劳动也是不认真的。阿江就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砍芭的长把镰刀磨得锋利,闪闪发亮,腰背还插有一把短把的,以备不时之需。而福头呢?每天早上起来,把砍芭的长把镰刀往茅草宿舍前的磨刀石上“嚓、嚓”几下,就上工了。自然砍起芭来就靠一股“牛”劲。遇上手臂粗的小树,往往要砍上十几刀。而阿江只要左右两下,树就躺下了。一天劳动回来,免不了腰酸手痛,手掌起泡。难受极了!不过,那时候年轻,“力去力回”,一觉醒来就没事了。
一来二往,慢慢地福头也学“精”了。砍芭的时候总喜欢和阿江在一起。一是想跟着学点劳动知识,二是有阿江在可以解决劳动中遇到的难题。
有一次,全班到一个原始的山头砍芭,砍着砍着,大家就分散了。福头照例是离阿江不远。突然间,福头听到头顶前方的树丛中有“嗡嗡、嗡嗡”的响声,抬头看去,只见树丛中有个脸盆般大的蜂巢,蜂巢上市满了山蜂。(幸亏那时年轻,目明耳灵的,要不,一镰刀下去,不给山蜂蜇得鼻青脸肿,猪头似的才怪呢?那像现在耳背眼花,路上就是有金元宝也捡不到啦!讲多了)福头大吃一惊,连忙过去把阿江找来。阿江过来一看,说:“是山蜂。这回有蜂蜜吃了。”(年代久远,福头也忘了他当时说的是什么蜂,就叫山蜂吧)
于是,阿江吩咐福头离远点,他去去就来。不一会,阿江就找来一根长的树杆,还有一些干枯的乱草、芭蕉叶等易燃之物,用白藤把易燃之物捆在树杆尖上,从口袋里把火柴掏出来(有读者可能会问,怎么砍芭还带火柴?其实啊,当年的知青中会抽烟的不少)。福头知道这是用火攻,就说:
“得唔得嘅?”(粤语“行吗?”之意)
“你行开得啦!”(粤语“你闪开!”)
福头赶紧离开,远远地在大树后躲着往那边瞧,只见阿江把易燃之物点燃,说时迟,那时快,举起树杆,一团红红的烈火就在蜂巢底部燃烧起来。山蜂大部分给烧死了,蜂巢跟着也掉了下来。阿江迅速地抛开树杆,捡起蜂巢,向福头方向走过来。福头看到那些没死的山蜂还围着刚才蜂巢位置乱飞。
阿江拍着峰巢对福头说:“看来有两三斤。”跟着我们就远离刚才蜂巢的地方,找一树阴下坐下来,分享蜂巢里的甜蜜。阿江还特意提醒福头留意蜂巢里是否还有活蜂。突然阿江“哈哈”地笑了起来,福头莫名其妙,问:“笑什么啊?”阿江就边笑边给福头讲了下面的笑话:
知青到来前,阿江和阿茂到森林里采木耳,碰到一个水缸似的大蜂巢。当时没有把握拿下,就等到晚上带齐工具,还有脸盆等,结果马到功成,给它装了回连队。阿茂迫不及待,拿起就吃,谁知蜂蜜里还残留有活蜂,舌头、嘴唇给蜇了两下。第二天肿起来像个“猪八戒”,连吃饭都困难。
阿江连说带笑地比划着,连福头都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转眼间,一顿美味的“点心”就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吃完了。福头人生头一回尝这么美味的蜂蜜,真是甜到入心啊!全靠阿江的经验啊!谢谢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