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洁芳友好农场(七师十三团)
1969年春节,是我们到农场后的第一个春节。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们11队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邻近的农村为贫下中农演出。在回队的路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着今天饭堂将会吃什么——
“过年了,当然要杀猪加菜啦!”
“昨天不是已经杀了猪吗?!”
“可能要蒸包子。”
“要是有煎堆、油角吃就好了!”煎堆、油角是广州人过年必备的食品。
“不会的,我听老工人说,,也们是不炸油角的。”
“别光想吃的,要想一下为老工人做点好事!”
“对!过一个有意义的年!”
“迎着朝阳,向着东方,红卫兵奔赴新战场。……”我们唱着当时的“流行歌曲”,兴高采烈地回到了11队。看看队里的大钟,已经是12点多了。
“哎?怎么饭堂那么冷清的?”不知是谁首先发出了疑问。
“你也不看看现在几点了!今天休息嘛,老工人早就打完饭了!”
“也是。”
我们急忙回宿舍,拿了饭碗,到了饭堂,正要洗碗,可是,一拧水龙头,没水!
“不是吧?!连开水都没啦?”
这时,去找炊事班长的人一睑沮丧地回来了:“今天休息,只吃两顿!”
“不是吧?!过年还吃两顿?!”
“真没想到,在农场过的第一个年竟那么扫兴!”
我们垂头丧气地回到宿舍,整个宿舍“愁云”笼罩,谁也不愿意吭声。过了一会儿,不知是谁竟哭起来了。11队的广州知青是清一色的女孩子,一个人带头哭,竟引起了哭声一片。正在这时,林指导员的太太(那个时候不兴叫“太太”,而是叫“爱人”)陈谈阿姨来了,陈谈阿姨也是广州人,50年代就来到农场参加农场建设,她性格爽直,心地善良,还是个共产党员呢!平时对我们都挺关心的。她一进门就说:“怎么哭鼻子啦?这大年初一哭鼻子可不吉利呀!是不是想妈妈啦?”
不知谁应了一句“当然想妈妈啦!过年连饭都没得吃,不想妈妈才怪呢!”
“哈哈!真叫老林猜着了,他说你们去演出回来,又饿又累,要没饭吃,准哭鼻子。我已经来过两次了,你们演出还没回来。走,都到我家去!”
“那么多人到你家去?不大好吧!”那个年头,物资不丰富,什么都要凭证限量,那么多人一吃,不把人家几天的东西给吃掉吗?
“走吧走吧,小孩子还学得那么啰嗦!吃那么一两顿就会把我吃穷了吗?”
盛情难却,我们乖乖地跟着陈谈到她家去。
到了陈谈家,饭菜都已经做好了,我记得,有猪肉,还有大鸡!这些在现在看来,都是非常普通的家常菜,而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却是难得一尝的美味了!看来,林指导员真是早有准备的。我们这些广州知青离开家,离开爸爸妈妈,来到农场几个月了,第一次这样围在一起吃饭,虽然还有点儿拘谨,但心里却充满了“家”的感觉和温暖!
饭后,陈谈又拿来了番薯,教我们做炸番薯片,我们洗的洗,削皮的削皮,切片的切片,一边做一边唱歌,“欢欢喜喜过个年,欢欢喜喜过个年”。油锅开了,切好的番薯片粘上面浆,一放进油锅里,噼哩叭啦地爆出一朵朵油花,捞出来,还没等晾凉,我们就急不可耐地放进嘴里,这炸番薯片,外表香脆,里面松软,真是“味道好极了”!我们不停地说:“好吃!好吃!”整个下午,指导员家充满了欢声笑语。
如今,30多年过去了,想起那时的情景,我心里仍然漾起丝丝的温馨,嘴里仍然泛起阵阵的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