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外星文明对地球的馈赠,老子是传播宇宙公约的信使。
——申维
§§§第一章:天道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能够用言语表述,就不是永恒之“道”;“名”能够用语言去命名,也不是恒久的“名”。老子在五千言开篇,第一句话就提醒说,“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道”行诸于语言,就会破坏“道”的真相。这对狂妄无知的现代人是一个忠告。
人类思维存在着局限性,人类语言也存在着局限性。令人奇怪的是,古代众多的圣者都知道语言的局限性。比如,苏格拉底只与学生们对话,没有留下确凿的文字。佛教世尊在灵山,拈花示众,也没有落下临终遗嘱。孔子编“六经”,而《论语》竟不是他亲著。古代圣贤这种“不立文字,行不言之教”,反映出他们对语言极大不信任。
哲学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已”,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从探寻世界本源的金木水火土,到唯物与唯心之争;当代哲学已经超越传统哲学思维轨迹,而注重于对哲学语言的探索。哲学家们从之前的天文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摇身一变,成了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当代哲学的最大发现是:认识到用于探索世界的语言工具,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阻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我们无法从语言中认知“道”,认知“道”的途径只有心灵感悟。《道德经》是一部用心灵感悟的书。《道德经》的“道”是“天道”,“德”是“天道”分裂在人间的“人道”。“道”并不神秘,“道”是由“道”本体“无”,和“道”的体用“有”组成。“无“是万物之始,是宇宙大爆炸前的零点。“有”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世界变化多端的形态。老子“道”的层次是:“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
我们认知“道”,要以“无”去观察“道”的奥妙,要以“有”去体会“道”的微妙变化。佛学有“有相”与“无相”之说。佛学认为世界本质是“无相”,“有相”只是事物表相。佛学世界,“无相”是真实的,“有相”是虚幻的;“无相”是永恒的,“有相”是短暂的。“无相”境界高于“有相”。而在老子“道”中,“有”与“无”是“同出异名”。 “无”与“有”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体称之为“玄”。
众多解读老子的学者,目光聚焦于开篇首章“道”与“名”,或者“有”与“无”,而本章关键词是“玄”,这是本章的核心部份。老子指出“玄”才是世界的根。“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何为“玄”?“玄”本意是一种颜色:深黑色。由“玄”后来发展成东方神秘主义“玄学”。“玄学”在历史的长河中,若隐若现,绵绵不绝。老子对世界的认知用了“玄”字,在他不很信任的语言中,拈出这个词,是信手拈来吗?
我们看看最新的科学成果给了什么启示。人类目前能够看见的物质,只占宇宙的5%。我们对占宇宙中85%的暗物质,至今一无所知。什么是暗物质?世界上的物质都有反物质,当一个物质遇到一个反物质时,两者都会被摧毁,由此产生巨大的能量。但是暗物质非常独特,它的反物质就是其本体。
难道老子所言“玄”是指暗物质?从暗物质特性看,正物质与反物质都出自本体,是“同出而异名”。老子选择“玄”来暗示宇宙中占绝大数量的暗物质是再恰当不过了。这种暗物质正是左右着我们宇宙命运的根本事物。而对此,我们至今认识有限。
老子的《道德经》中,最重要的部分当为老子的“宇宙创生论”,何为“道”?宇宙是从哪里来的?物质是如何运动的?人是从哪里来?是否存在永恒的上帝?老子生活在农业文明社会,同时代的人对“道”的理解只限于自然崇拜,对天与地的敬畏和对诸神的虔诚,而老子的“道”,并由之衍生的“宇宙中心主义”,完全超越于他的时代。这是老子和《道德经》最大的谜团。老子作为皇家档案馆长,他完全有条件接触到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知识,掌握着X档案的信息。他在他的五千言中,利用文字的空隙,留下了许多隐秘的知识和文化,有待我们细细去品味把玩。
§§§第二章:名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交,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道”是绝对的。“道”无美丑善恶。美丑善恶是“天道”在人间的表相“人道”的体现。有了美丑善恶之分,人类开始无穷尽的名份之争。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那么丑恶就产生了。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是善,那么就产生了不善。《圣经创世纪》载,上帝所以把人类逐出伊甸园,因为夏娃偷食生命树的禁果,由此而生美丑善恶之心。“天道”中无美丑善恶。人类离开了“天道”乐园,失乐园,寄生于“人道”纷争的大地上,从此有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黑铁时代的人类。
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任何一场浩窃,皆由“名争”所引起。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人类为追求“正名”和“言顺”,相互杀戳。“成者王,败者寇”。历史最终由胜利者去书写,以求得“言顺”。就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没有所谓“爱国”和“正义”之名,战争一天都无法延续,内阁和天皇早就要倒台。“文化大革命”走上街头打砸抢的红卫兵造反派,你能说他们没有一颗忠诚和正义之心?正是那些所谓的美和善,制造出人间的丑与恶。“名争”演化成战争,“批判的革命”由“革命的批判”所替代。
“名争”成为人类可怕的宿命,是人类最大的不幸。老子看透了这点,为苦难中的人们指明了一条正道。如何以“天道”去看待“美丑善恶”?老子是最初的解构主义者。他对“名”作出了解构,那些所谓的正义,所谓的价值,以“道”的立场去看,毫无意义。
“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先和后互相接随。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可以相互转化。英国首相邱吉尔在二战结束后曾说:“没有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有的只是利益。”比如,晋朝司马氏家族标谤“名教”,讲“忠孝节义”,其实是掩盖统治的残酷。再比如,教堂是寻找上帝心灵善所,而宗教法庭却是人间罪恶之所。真理与荒谬,美与丑,皆悬于一线,皆可以相对。这就是老子的“相对论”。
如何对待“名争”?圣人用“无为”对待世事。“无为”一词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用现代话说,叫科学发展观。“有所作为”和“语言”最易引发“名争”。比如,讲政绩,有些领导为追求政绩,劳民伤财,让后继者为其擦屁股。再比如,“反右”,为一句话,搞得倾家荡产。这些都是追求“名”的极端。
“名争”背后是什么呢?隐藏着私心。老了说,自然间万物生长,阳光雨露,说了什么吗?“弗辞”、“弗有”、“弗持”、“弗居”。这才是人间正道。“只有不想占有,才能够不会失去。”有报道说,盖茨和巴菲特把大量的私产捐献社会福利事业,这与其说是捐献,不如说是逃避丧失。从“人道”看,这些当是“人道”的最高境界了。
§§§第三章:无为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首次出现关键词“无为”。
“无为”的确是很让人费解的词。本章,老子进一步阐述“无为”。“无为”是老子的重要政治思想主张,对此历来有许多认识分歧。有人说,“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那么何为妄为?何为非为呢?有人说“无为”是顺应自然“所为”;有人说,“无为”就是“无为”,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
“无为”有着特殊的针对性。人,作为一种高等智能生命,“天地中四大之一”,正如“生命在于运动”,其重要特征就是“有为”。历史证明这种“有为”正以一种惯性加速度运行。比如,我们说“深圳速度”。再比如,当今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快餐文化,互联网等。摇滚歌手崔健唱道:“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有为”带来的生活加速度,使得人类不堪重负,使得我们无所适从。有一本书叫《流动的坐标》,反映了现代生活快速变化所产生的负作用。人类找不到稳定的价值坐标糸作参照。“有为”已经成为一种人祸。
我们从孩童时代起,所接受的教育就是“有为”教育。老师总是说,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作贡献,作“更大”的贡献。总之,就要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无所作为”会让人瞧不起。这种“有所作为”是“作为”,还是折腾,还是消耗,很难判断。老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看到了人类这种“大有作为”所引发的灾难,而发出“无为”的呐喊,振聋发聩!这无疑是对当代人糟糕生存状态的拔乱反正。
贤人,人人想做;贤名,人人想要。不崇尚贤者,使老百姓不争夺贤名。老子的“贤”是指贤名和世俗的所谓楷模。也就是我们经常见到在电视镜头前作秀的,讲坛上自吹自擂的伪君子。老子的人生哲学,既不讲人性之善,也不讲人性之恶,而讲人性之法自然。人性像自然一样纯朴。“尚贤”风气一盛,人们彼此追逐,而丧失朴素本性。
我们周围,有太多的英雄和模范,有太多的炒作和包装,像芙蓉姐姐和公交妹妹之类,都是尚贤的极端。人在尚贤风气下,变得厚颜无耻。某学校领导贪婪,又怕教师团结起来对付他,想出的妙法就是动不动评先进教师,优秀教师之类,而且评选结果人为操纵,这样达到教师间相互争斗的效果。这就是“尚贤,使民争”的策略。
统治者不珍爱稀有财物,使老百姓不去偷窃;比如,有官吏好古玩字画,就会造出掘金太尉,造成盗墓之风。不显现你的欲望,不使民投其所好,使民心纯正而不迷乱。孟子说:“上有所好,下必甚者。”现代传媒的主要功能就是展示人的欲望,所以老百姓越是看电视,内心越是混乱。顺便说一下,我是不看电视的,电视线让我用剪刀掐了。我十分怀念没有电视的美好时光。
三个动词“使”和结尾的“为无为”,理解为以“有为”使其“无为”。“有为”的目的是“无为”,而“无为”的结果是“无为而无不为”,又是一种大的“有为”。老子是一个“广义相对论者”,堪与爱因斯坦相媲美。他担心我们误以为“无为”是绝对静止,或者把懒人视着“无为”的典范,所以他对“无为”范围作出界定,明确“无为”的特殊针对性。“无为”是针对“圣人之治”。也就是说,“无为“是针对统治者,是针对强势群体。
“圣人之治”目的是达到使社会无“名争”。空虚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达到小康,削弱人与人之间竞争,减少贫富差距,增强全民体质健康。百姓没有机巧,淡泊欲望,就会减少统治者的折腾。这也是胡锦涛所说的“不折腾”。百姓不崇尚小聪明,淡泊欲望,那些所谓“有为之士”智者,就不敢折腾了,就不敢以折腾来求一已之私名。
“无为之治”并不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而是通过“有为”去最终实现人类理想。人类社会最终目的是全人类安定和谐,安定和谐就是“不折腾”和“不扰民”。社会如果能达到“无为而治”,就能赢得天下“大治”。
§§§第四章:道冲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像帝之先。
“道”是空虚无形。冲:通盅,器物虚空。这儿谈及“道”形态。“道”以“无”为体,形态虚空,所以能包容万物而作用无穷。“大盈若冲,其用无穷。”“道体”如果是实体,总有穷尽一天。老子对“道”充满赞美,像“圣诗班”赞美上帝。
“道”是那么深远啊!仿佛是万物之源!
何为“道”?难道老子就能说得清?他即使感悟“道”的真谛,语言能够完美表达吗? “道”消磨了锋锐,消除了纷扰,调和了光辉,混同于尘埃。“道”是湛兮,湛的样子,深晦冥暗,这是宇宙的基本色,隐于“玄”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老子笔下“道”的外在形态就是如此晦暗不清,十分暧昧。
“道”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但是“道”确实存在。因为“道”已经分解于一切事物中,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如恒河之沙,“一粒沙即一个世界”。庄子说:“道在屎尿中”。
我不知“道”是如何产生?像是存在于“天帝”之先。这儿同时出现了“道”与“天帝”。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万能的,高于一切。上帝是世界创造者。但上帝是人格化的神。《圣经创世纪》说:“上帝照自己的模样造人”。基督教上帝,伊斯兰教真主,佛教如来,这些至高无上的神祗,都是具有人格化的。而老子的“道”,非人格化。老子的“道”先于“天帝”。“道”在“天帝”之先,或者说“道生天帝”。
“道”的形态是虚空,而天帝是有形实体。“道生天帝”,由此说老子的“道”高于任何神祗。这使得老子的《道德经》不同于任何宗教。如果“道”是宇宙规律,宇宙真谛,那么天帝只是宇宙的产物,只是“道”的产物。我们作一个庸俗的设想,假设古人把外星人,或外星文明的使者看着天帝,看着至高无上的神,那么老子已经看到天帝背后的苍茫宇宙。
“吾不知其谁之子,像帝之先。”老子道出如此真言,真仍石破天惊!
§§§第五章: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中。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最深刻地体验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老子比孔子年长,曾经有孔子向老子问“礼”,而没有听说过老子向孔子问“仁”。所以说,此“仁”非彼“仁”。
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老子“仁”的地位不高,是失德后的产物,即私情。“仁”从造字上看是“二人”。“二人”间关系是一种私情。天地是不讲私情,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刍狗:指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祭祀完毕,就扔掉或烧掉。“天地”和“道”非人格化,是自然存在,不受神和人情感操纵。
圣人近于“道”。圣人对待百姓不徇私情,视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说圣人当行大道,行大仁,而非妇人之仁。圣人不讲老乡,同窗,战友,三姨娘六舅母之类。圣人当以天下为公,存四海之内皆兄弟之心。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救民于水火。他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毛泽东全家有六口人死于这场革命。如果他讲私情,没有视生命为刍狗的魄力,如何能够承担得起历史重任。再比如,二战时,斯大林把西部许多城市烧毁,把废墟留给德军。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传信给斯大林,希望苏方释放保卢斯将军,作为交换,德国愿意释放已关押了半年多的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斯大林让中立国的红十字会转告希特勒:“我不喜欢用一名将军交换一名士兵。”难道说斯大林没有父子之情吗?根据俄罗斯1995年公布资料显示,前苏联在二战中共死亡两千七百万人,阵亡将士八百六十六万八千四百人。国难当头,一个国家领袖人爱惜其子?在病弱文人眼里,总以为这些历史铁腕人物是冷血,其实是“舍小仁而循天道”。
老子是一个智者,一个大勇者。他第一个讲出了“天地不仁”。那么,天地为何不仁?因为天地就像一个大风箱。(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自然界有自己运行方式。“多言数穷,不若守中。”天地滋生万物,给世界以蓬勃的生机。但是,天地不说什么。天地不讲大道理,大话说的多,反而让人困惑。“主席台上讲奉献,台下是个贪污犯。”天地特性是保持虚空,保持静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