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疯话五书
4820000000023

第23章 《道德经》之谜(2)

武则天当政,杀了许多政治对手,骆宾王写《讨武檄文》,留下“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的名句,但是,武朝百姓生活安定,政治也较清明。武则天死后立无字碑。她无须为自己辩护,“多言数穷”,不如留一块空石碑,让后人去唠叨吧。大哲苏格拉底临终最后一句话,只是嘱咐还清邻居家几块鸡钱。卡夫卡临终时要求把自己著作付之一炬。邓小平去逝时的最后一句话是:“该说的已经说过了。”人生最高的境界,皆是悟彻虚空。

§§§第六章:谷神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堇。

《广雅·释诂》:“毂,养也。”谷神者,生养之神。生养之神是不朽。玄牝指玄妙的母性。“道”是虚空的,虚空没有死亡。实体生命难免一死。实物也总有用尽之时。“道”是“无”,具有神奇生育和创造力,创生“有”,创生万物。

玄妙母体的生育产门是天地之根。宇宙产生于大爆炸。大爆炸零点,就是“玄牝之门”?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生命大爆炸。某一时期,无数的地球生命像爆炸似产生。有报告说,南极冰层下,是海洋生命的摇篮。生命从“根”喷涌而出,连绵不绝,永远没有穷尽。

老子“道”不仅是理论,同时还是实践。《道德经》关于“道”的实践性,是历代学理派所忽视。“道”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但是“道”并不是不可知的。老子认为“道”无处不在,包容万物,同时人们可以通过特殊训练,通过“修炼”去把握“道”的奥妙。老子关于“道”的实践性,使之成为道家宗师。“道家”修练是从生命主体出发,以自我实体去把握虚空,去感“道体”和“道用”微妙。

谷神,对生命体说,就是灵魂。灵魂生养和复活着我们的肉身。道教修身时,“谷神”是元神,“玄牝之门”是丹田。“绵绵若存”是意守状态。在意守之中,从虚空中去体悟谷神存在,在体内寻找谷神居所,然后“以太平元气,四肢绵受其润,如山纳云,如地受泽,绵绵不绝”(见《周易参同契》)。

《道德经》不仅仅谈经论道,也隐藏着修身秘诀。人通过特殊的修练,达到精神和物质相统一,达到“齐生死,等祸福”,达到“谷神不死”。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道”无形,天地由“道”创生。天地有形,看得见,摸得着。天长地久的原因在于“天地”行“天道”。天地无私,故能长久。

天地所以能天长地久,因为天地不为自己存在,所以能够长存。由“天道”来化导“人道”。因此,圣人退让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先;置身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已。圣人“退其身”,“外其身”,反而达到“身先”、“身存”。因为圣人无私,所以能成就他的私。

“天长地久”是我们常说的“不朽”。人生最大的私,也是“不朽”。众多追悼会,那些速朽之人总要挂一幅挽联:“永垂不朽!”人生要想求得“不朽”,就得效法“天道”。我们今天怀念历史巨人,达到“不朽”者,并不是依赖他们的暴力,权势,财富和知识,而是他们的无私奉献。许多伟人在世时,贫贱而不为人知,但是时间抹不去他们的无私大爱,达到“不朽”的“天地之私”回报。天地孕生万物,无私奉献,所以永恒。而人处处徇私欲,为一已之利,结果人生短暂而渺小。

§§§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从太空看地球,地球是蓝色星球。地球表面有70%以上让水覆盖,所以有人说地球是个水球。“道”生万物,水是“道生”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份。老子以水说“道”,再恰当不过了。

上善之人像水。水具有三大善性:1,滋润万物;2,本性柔弱而不相争;3,居于卑下地方。水因具有三大善性,所以最接近于“道”。

水的善性体现于上善之人,表现如下特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句既可以理解为描述水的特性,也可以视着“上善之人”的行为。

居善地,居住在老百姓中,与民同甘共苦;内心像深水潭般宁静,而不是饱受金钱权力折磨;给予别人帮助是源自仁慈的心,而不是鸡蛋换糖,利益交换;说和行相一致,才为诚信;为政清明;行事像水,随和,能方能园,曲直随形;因时而动,顺其自然,不强求。水正因为有不争,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

现代人对老子的“不争”会产生质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相互斗争的历史。马克思在高度概括人类社会时,只用了“斗争”二字。老子的“不争”,超然域外,似乎只存于世外桃园。但是《道德经》的重要特征,在于对社会偏颇的纠正。正因为人类社会存在着太多的争,争得太残酷,太血腥,以致丧失人性,所以老子才强调不争。水的特性是不争,但是,“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最显著特性。

水虽不争,虽柔弱,但是,水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抽刀断水水更流,”“水滴石穿,”“洪水滔天”……人类历史最大的灾难不是火山,也不是温疫,而水。冰川纪导致许多物种灭绝。全球气温温室效应导致北极和南极冰层融化,水平面升高,水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生存威胁。最柔弱的也是最刚强的,最不争的统治着我们这个星球绝大多数区域。

老子的“不争”,当为“大而不争”,如“海纳百川,有容仍大”。

§§§第九章:盈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盈”即满溢。本章讲述“人道”行事法则:“中庸之道”。 不求完美,见好就收,适可而止。

执持已经满出来了,不如见好就收,适时停止;锤打让它锋利,但锋锐难以长久保持;金玉满堂,有谁能长期拥有?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就留下了祸根。任何事情,即使是好事,过了头,也可能变成坏事。“人道”就是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这是儒学“中庸之道”。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功成身不退,反面事例引用最多的是李斯。李斯在秦国为官,做到丞相,富贵极顶,然而最终却做了阶下囚。临刑时,他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不仅丞相做不成,连做一个布衣与儿子外出狩猎的机会也没有了。

据检察院统计,官员在55—65之间,属于腐败高发期。究其原因,这些人认为自己有功,认为有权不用,过期就作废了,所以想在退休之前,不顾一切地捞一把。其实这时候正是“功成身退”最佳时期。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也是辩证地认识到事物走到极端的风险。

炒股就是一种“不盈”的学问。比如,高抛低吸,逢低卖入,逢高抛售,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利好出尽是利空,利空出尽见利好……炒股中的大忌就是贪,追求“盈”。

§§§第十章:玄德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本章由修身推及治世。学者对此有多种解释,谬误颇多。探其原因,是因为不理解“道”修炼之术,而仅从儒学训诂入手,其实很难解读老子。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载,有说语气词,其实指“载体”,指人身体这一载体。人体与魂魄合一,不可分离;意念和精气高度集中专一,以致气息柔和,达到婴儿无欲之境。婴儿在母体内胎息。修身之人把婴儿作为最高功夫层次。清除内心镜子上杂念,反观内心达到无瑕疵的明静。天门开阖有多种解释。天门其实是指“开天目”,人“天目”在开合之间,动静、变化,保持阴柔生育的特征。明白四达,而不用心机去求得,达到自然入化境界。这五句都是修身秘诀。

其中“爱民治国,能无知乎?”是修身而化后德,是说爱民治国,达到不巧用心机的境界。老子反对“以智治国”。国家领导天天忙开会,半夜让电话叫醒,日里万机,周公吐甫,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此定为乱世。如果国家秩序井井有条,法制、法规健全,领导人应当去打高尔夫,在海滨浴场度假,过着清静无为生活。这种“无为”其实是大治。据说美国发生海啸,美国总统没有停止度假。因为他们的振灾制度较健全,各部门只要各行其职便可。如果他赶去视察,相反会给地方政府增加负担。而我们每逢灾变,领导人疲于奔命,赶往第一线,这也从侧面反映制度的缺失。

“生之蓄之,为而不恃。”指阳气生出后要蓄于丹田,气运行体内,而不持有,只是观照。修身推及后德,就是指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玄德是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第十一章:务虚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0根辐条汇集到一毂中,(毂: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车毂中空,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空,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房,房屋中空,才有房的作用。所以,“有”和“无”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老子把“道”的作用推及于物。任何事物作用都是“有”和“无”相辅相成。“有”和“无”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世人目光短浅,只注意“有”的作用,而忽视“无”的根本性。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者,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只看到“有”的表面现象,忽略了“无”的根本性。

古代最著名例子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以直勾垂钓于渭水之上,可算是务虚吧。然而“虚极生实”,最后竟钓到周文王这条大鱼。假若姜太公在朝堂里蝇蝇苛苛,估计这辈子也就混个系主任。

有一回,我给学生上课。我问他们最想得到什么知识?他们说实用的。他们用一些“靠船下篙”,“一蹴而就”,“迎刃而解”,“包医百病”等成语。我说你们想学这些,我这儿没有,只有金庸武侠小说中有。比如某人武艺平平,因偶然间得到一本武林秘笈,背得几句真言,顿时成为天下独步的武林高手。

王小波说他的数学老师曾经对他们说过,“我教给你们的这些东西,也许你们一辈子也不会用上,但是,我还是要教给你们,因为这些东西是好的。”王小波举了个例子,有人问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登山?登山运动员说,因为山在那里。

学生怀着赤子之心,在学校里学习,更多的是热爱,更多的是学习知识的“无用之用”。如果他们总想着“活学活用”,想着“实用”,干脆提前辍学,去街头修鞋,修脚踏车,因为这些要比书本知识更“实用”。

中国古代“虚和实”的相互作用广泛地运用到艺术欣赏。比如,在戏剧舞台上,演员手执马鞭,上下摆晃,做出给人骑马前行的感觉,若真的将一匹马牵到台上,就是弄巧成拙了。

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钓鱼翁。”这是“实”,那空白处我们可以想象为烟波浩淼的江水和广阔的空间。这是“虚”,正是中国画的空白才衬托出了环境的萧瑟和钓鱼人的孤独!

天坛是皇家祭祀的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天穹,能感受帝王一统天下的气魄;祭坛和广阔的天地共同构成一幅大画。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指青、黄、赤、白、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这种感受我们逛商店时很有体会。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们头晕目眩。苏格拉底逛小商品市场发出感叹:“这世上有太多的我不需要的。”五音指宫、商、角、徵、羽。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爽:指口病。许多为革命工作喝坏了胃,伤了肝的同志,都是餐宴上的丰美佳肴牺牲品。比如,四川火锅。这种火锅底料的重味,其实最易破坏人的味觉,甚至达到粪便在口,不知其臭?

五色、五音、五味源自人的感觉器官,对其无节制的追求,是感觉器官的放纵,是人内心欲望在器官的延伸。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过于放纵的结果会毁灭五官和身体。

驰骋畋猎,即骑马打猎。古人以此取乐。这里指追求极乐,就会魂不守舍。纵情美色,会产生病态心理,使得性爱变得五花八门。娱乐圈性泛滥,正说明娱乐圈最没有健康的性。最近饭岛爱的死,也证明了娱乐圈性的苍白。当性爱向无节制发展时,如饭岛爱这般绝色美女也难免其灾。

圣人只求填饱肚子,不追逐声色之娱,摒弃物欲的诱惑,保持知足生活。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物质丰富,人类纵欲和无节制生活的危害,越来越显现。比如,冲击全球经济的华尔街金融风暴,由美国人过度消费所引发。美国人均欠债是八万美金。环境污染,能源掠夺性开采,资源破坏,都是由于人的欲望不节制所引发。

最近日本和韩国推出“人体餐”,就是“为目不为腹”,与老子倡导的简单生活方式相违背。在城市化过程中,有人提出不当房奴、车奴、妻奴的口号。这儿的“妻”是指消费欲望。许多青年开始自觉地过一种简单、自然朴素的生活。

老子生活在物质生活相当匮乏的西周,而他所提倡的简单和节制生活方式,倒很像是为现代人提出。他的这种超前意识来自何处?真是不解之谜?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对人生命尊严界定为三个层次:生命高于荣辱,天下高于生命。

受到宠爱和侮辱,都好像受到惊吓。这是因为把荣耀和侮辱看得像生命。得宠其实是很卑下的,得到宠爱就感到惊喜,失去则惊慌不安。这就是由得宠和受辱引发的惊恐。契诃夫写过一篇小说叫《小公务员之死》。一个小官员因为不小心打了个喷嚏,把唾沫星子喷到将军头上,最后自已吓死了自己……

把宠爱和侮辱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例子很多。有些领导者在位时,容光焕发,像是打了激素,可是一退休,顿时蔫了,就像抽干了生命中的水分。有些干部看领导脸色行事。领导的脸色甚至影响到他晚上房事的强度和频率。

“宠”和“辱”对人尊严的挫伤是相同。受辱损害人的自尊,受宠也同样损害人格。比如,齐恒公宠爱易牙、竖刁和开方。易牙把儿子烹给齐恒公吃;竖刁自宫来追随齐恒公;开方父母死不奔丧。这些受宠之人又有什么人格尊严和独立人格?

人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有身体;如果没有身体,还会有什么大患呢?如果一个人看透生死,那么这个人就是无畏者。如果人能够为天下国家牺牲身体,天下就可以托付他;如果人能爱惜身体是为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所以,作为国家领导者,要达到宠辱不惊;作为国家领导者,要有“轻身体,重社稷”的境界。

汶川地震时,胡锦涛总书记在现场慰问救援官兵。当时恰好发生地震,地摇晃起来,而总书记从容镇定。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往灾区,置个人安危而不顾。这就是:“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道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