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组织行为学纲要
4789800000007

第7章 组织行为的要素(1)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行为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社会组织、客体要素组织环境、内容要素组织劳动、形式要素组织文化、动机要素组织目标等。

(第一节)组织行为的主体要素——社会组织

一、组织的涵义

(一)涵义表述社会组织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领域中,在利益相关的基础上,在社会法规道义等规范的制约下,围绕着共同的组织目标,按照一定的组织体制、组织结构、组织规范,通过组织的信息传播,与其他生产资源组合而成的协作化的社会劳动群体和具体化的社会运行实体。

(二)涵义分析

1.组织的属性

(1)一般属性——社会运行实体:人类是社会运行的主体,人类在社会运行中的存在和表现分为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两种相互联系的基本形式。 社会群体按照形成方式和内在联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一是以姻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群体,二是以地缘和趣缘为基础的人际群体,三是以业缘和利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群体,也就是为了共同的劳动和相关的利益组合而成的社会组织。 作为社会运行的实体,是组织群体、家庭群体、人际群体共同具有的一般属性。

(2)本质属性——社会劳动群体:如上所说,社会组织是为了共同的劳动和相关的利益组合而成的社会劳动群体,这是社会组织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本质属性。

2.组织的特征

与社会中的个体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群体相比较,社会组织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法定性——形成特征:社会组织是通过法定的程序,经过社会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审批,取得法人资格和得到法规认定而正式形成的社会群体。

(2)利益性——基础特征:社会组织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合而成的,而利益相关则是不同的社会成员组合在一起,形成共同的社会劳动群体的客观基础,也是形成共同的组织目标的客观基础。

(3)领域性——存在特征:社会组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领域中存在的,都要以一定的社会领域为组织的运动范围。 这种历史形成的制约具体组织运动过程的领域范围,包括空间的,如各个社会区域;时间的,如各个历史时期;系统的,如各个社会行业;形态的,如物质和精神领域等。

(4)公共性——关系特征:社会组织是在一定的社会领域中从事共同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而形成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在与社会、与组织成员、与组织的社会公众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必然是具有公共特征的社会公共关系。

(5)职责性——角色特征:经过法定的形式形成的社会组织要按照法规的约定,以职业化的角色从事社会劳动,从而要对相关的社会公众负有职业性的社会责任。

(6)标识性——形象特征:社会组织有各自的形象特征,这是社会组织相互区别的必要标识。这种识别标志系统被现代管理理论称为CI,是指组织的形象特征和形象管理,其中包括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等。

二、组织的要素

(一)组织资源——物质要素

组织资源是社会组织构成的物质要素,是组织为了形成和发展,从社会环境中取得的以人力资源即组织成员为核心的各类社会劳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空资源等。

(二)组织目标——精神要素

组织目标是社会组织构成的精神要素,是组织为了形成和发展,根据社会和成员的价值需求所确立的组织方向和标准,包括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整体目标与分类目标等。

(三)组织业务——功能要素

组织业务是社会组织构成的功能要素,是组织为了形成和发展,在组织目标和事物规律的制约下,实际从事的专业劳动任务,包括主营业务和辅助业务、基本业务和关联业务等。

(四)组织体制——形式要素

组织体制是社会组织构成的形式要素,是组织为了形成和发展,根据组织目标和组织业务的需要,所确立的制度化的组织体系,包括业务系统和人事系统、设施系统和传播系统等。

(五)组织规范——保障要素

组织规范是社会组织构成的保障要素,是组织为了形成和发展,根据组织目标和组织体制的要求,所建立的保证组织有序有效运行的制度规范和道德规范,包括组织章程和专项规定、工作制度和人事制度、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等。

(六)组织传播——媒介要素

组织传播是社会组织构成的媒介要素,是组织为了形成和发展,根据组织体制和组织管理的需要,所建立的组织信息传播系统和进行的组织信息传播过程,包括组织与社会、组织与成员、部门与部门、成员与成员等之间的信息传播,也包括组织构成各要素之间的信息联系。

三、组织的功能

组织的功能是指组织要素对组织行为运行所产生的结构性作用。

(一)集中资源的功能

要进行共同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就必须把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空等社会资源有机地集中在一起,使分散的资源组合成能够实现共同的协作化的社会劳动的社会群体,这就是社会组织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功能的本质体现。

(二)统一目标的功能

要使不同的社会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有效地发挥进行共同的协作化的社会劳动的组织功能,就必须使不同的个体资源形成统一的组织目标,从而形成统一的组织行为,这就是社会组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具有的统一社会资源的基本功能。

(三)系统配置的功能

要使各类不同的资源有机地组合成协作化生产的统一体,从而发挥1+1 大于 2 的整体功能,有效地实现组织共同的价值目标,就必须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对各类资源进行系统的配置,以适应专业化生产的工艺流程需要,这就是社会组织在实现协作化共同劳动过程中必然具有的整合社会资源的基本功能。

(四)规范激励的功能

社会组织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在相关的价值需求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为了实现组织共同的目标,在组织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组织必须按照统一的目标和标准,通过培养教育、监督指导、奖励惩罚等方式规范成员的行为过程,激励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是社会组织在实现协作化共同劳动过程中必然具有的管理组织化的社会成员的基本功能。

(五)社会交往的功能

社会组织在利益相关的基础上把分散存在的社会成员组合在一起,进行共同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从而为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不同的社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能够进行认知、情感上的精神交流,从而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成员精神交流的社会需求,这就是社会组织在共同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具有的实现社会成员的社会交流的基本功能。

(六)价值实现的功能

社会组织在价值需求相关的基础上使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合成一个个利益共同体,为了实现组织共同的目标,组织成员要按照组织的要求付出共同的社会劳动,通过劳动在创造着组织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在实现着成员自我的人生价值,这就是社会组织在共同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具有的为其成员提供价值实现组合平台的基本功能。

四、组织的类型

(一)按组织的体制划分

公有制组织,指组织的产权属于一定范围的社会实体公共所有的组织,包括国家所有、地方所有、集体所有等组织;私有制组织,指组织的产权属社会个人所有,如民营企业组织、民营事业组织等;混合制组织,指组织的产权属合资的各方所有,如股份制公司,这是现代企业的主要形式,也是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方向。

(二)按组织的领域划分

经济组织,包括生产型的、服务型的等;政治组织,包括政治党团、立法组织、行政组织、司法组织等;文化组织,包括公益型的、产业型的等;军事组织,包括国家武装部队、地方武装部队等;教育组织,包括基础教育组织、专业教育组织等;卫生组织,包括医疗型的、防疫型的等;科研组织,包括事业型的、产业型的等;体育组织,包括专业型的、业余型的等;宗教组织,包括合法的、非法的等。

(三)按组织的规模划分

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等组织。 区分组织规模大小的标准可按组织的不同职能设定,一般企事业组织按组织的资源规模、产能规模、产出规模等划分,行政类组织按组织职能的层次高低、范围大小划分。

(四)按组织的设置划分

按组织设置的时间形态可以把组织分为:常设组织,指根据社会需要依法设置长期开展专项业务的组织;临时组织,指根据社会需要依法设置短期开展临时业务的组织。

(五)按组织的空间划分

按组织的行政区域空间可以把组织分为:地方组织,指国家内部按照行政区划分设的不同层次的行政区域组织;国家组织,指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期,按照不同体制依法形成的、有国界区分并独立自主的社会统一组织;国际组织,指在国际社会中由一定区域的国家组合而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由一定国家的不同行业组合而成的行业性国际组织,由众多国家组合而成协商处理国际事务的联合国组织等。

(六)按组织的关系划分

按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把组织分为:独立性组织,指与其他相关组织没有法定的约束性关系而相对独立的组织;隶属性组织,指与其他相关组织设有法定的约束性关系而相对统一的组织;联合性组织,指与其他相关组织设有确定的协作关系而相互联合的组织。

(七)按组织的机制划分

按组织运行的经营机制可以把组织分为:垄断性组织,指在社会行政权力或专业技术优势的控制下,依法进行统一运行、 垄断经营的组织,虽然由于实际存在的组织利益和垄断地位,这类组织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违背公平交换的不合理性,但抑制垄断行为需要客观条件和因势而宜;竞争性组织,指在行业准入规则和市场运行规律的基础上,依法进行自由竞争、自主经营的组织,虽然由于可能发生的市场失效和市场失范,这类组织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着自身难以规避的市场风险,但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规律。

(八)按组织的职能划分

按组织运行的社会职能可以把组织分为:产业性组织,指以生产各类物质与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公众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实现组织的经济效益为职能目标的企业类组织;公益性组织,指以提供各类生理与智力服务,满足社会公众的生理与智力需求,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为职能目标的事业类组织;管理性组织,指以提供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公共管理服务,满足社会运行中的公共行为、公共事业、公共环境的管理需求,实现社会有序高效发展为职能目标的党政类组织。

(九)按组织的形成划分

正式成立的组织,指按规定办理了组织成立的各种法律法规手续,经法律认可取得法人资格的社会正式组织;自发形成的组织,指未办理组织成立的相关法律手续,未经法律认可尚无法人资格的民间群众团体。

(十)按组织的性质划分

合法组织,指依照法律法规而成立并依照法律法规而运行的社会组织;非法组织,指未依照法律法规而成立或未依照法律法规而运行的社会组织。

(第二节)组织行为的客体要素——组织环境

一、组织环境的涵义

(一)涵义表述

所谓组织环境是指社会组织在形成和发展中客观存在并相互作用的社会运行系统和社会交换过程,它既是组织行为的必要条件,又是组织行为的客观对象,社会组织通过与组织环境在物质、能量、信息的相互交换中实现组织行为的运行。

(二)涵义分析

1.关系属性——社会运行系统

组织环境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运行系统,首先是指组织的外部环境是制约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大系统,而特定组织只是依赖社会大系统而存在的社会子系统;其次是指组织的内部环境一经形成,便成为相对独立而客观存在的特定社会运行系统。

2.功能属性——社会交换过程

组织环境作为相互作用的社会交换过程,首先是指任何组织要从所在的社会环境中输入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资源,才能从事社会所需要的组织劳动; 其次是指任何组织都必须向所在的社会环境不断输出协作劳动所生产的各种产品,才能取得不断输入各种生产资源的前提条件。

二、组织环境的特征

(一)客观性——存在特征

组织环境的客观存在是不以组织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一切与组织相关的客观事物都构成制约组织行为运行的客观环境。

(二)条件性——意义特征

组织环境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组织形成与运行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都来自于组织环境,离开了组织环境,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三)对象性——功能特征

组织环境是组织行为作用的对象,是组织行为运行的导向,离开了组织环境,组织行为就失去了功能对象,也就失去了功能价值。 组织行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原因是要满足组织环境的需要,对社会发展发挥组织应有的功能。 组织的外部环境是组织行为外部的功能对象,其功能目标就是要满足社会环境发展的需要; 组织的内部环境是组织行为内部的功能对象,其功能目标就是要满足组织整体和成员个体的发展需要。

(四)动态性——形态特征

组织环境是由不断发展变化的自然、人文等各种因素交织而成的运动体系,相对稳定是组织环境的表面形态,发展变化则是组织环境的本质形态,正是组织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引导、制约了组织行为的不断发展变化。

(五)互动性——关系特征

组织环境与社会组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组织环境引导和制约着组织行为的运行,组织行为又影响和推动着组织环境的发展,二者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社会互动关系。

三、组织环境的功能

组织环境作为组织行为的构成要素,它对组织行为的运行必然具有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基本功能。

(一)基础功能

组织环境是制约组织行为运行的客观基础。任何组织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组织环境的基础上运行的,都是在适应组织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的。

(二)动力功能

组织环境是推动组织行为运行的社会动力。组织行为的运行必须要适应组织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组织环境的发展变化就成为推动组织行为不断发展变化的基本动力。

(三)导向功能

组织环境是引导组织行为运行的方向指标。组织行为的运行要以组织环境的需要为导向,只有不断满足组织环境的发展需要,组织行为才具有不断发展的正确方向。

(四)价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