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组织行为学纲要
4789800000008

第8章 组织行为的要素(2)

组织环境是体现组织行为运行的价值坐标。组织环境是组织行为运行的功能对象,满足组织环境的发展需要是组织行为运行的基本功能,也是衡量组织行为社会价值高低的客观标准,组织行为只有在不断满足组织环境发展需要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实现组织存在和发展的社会价值。

四、组织环境的构成

(一)组织的外部环境

1.人文环境

(1)一般环境:是指制约相关组织发展的共同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

(2)特定环境:是指制约特定组织发展的不同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所在的社会区域、组织相关的社会公众、组织隶属的业务系统等。

2.生态环境

(1)一般环境:是指制约相关组织发展的共同环境,主要包括世界所处时代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地质运动、海洋运动等环境的影响。

(2)特定环境:是指制约特定组织发展的不同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状况、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等环境的影响。

(二)组织的内部环境

1.人文环境

(1)人员素质:主要包括组织成员的思想品德、社会知识、业务技能、身心体能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2)人际关系:主要包括领导与下属、部门与部门、职工与职工之间在工作协作、生活联系、精神交流、权益分配等方面形成的相互关系。

(3)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组织的价值观念、目标体系、运行体制、工艺技术、管理方式、信息交流等。

2.物质环境

(1)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房屋、交通、水电、通讯、供暖等设施。

(2)业务设施:主要包括主营业务设施、辅助业务设施等。

(3)管理设施:主要包括一般办公用品、办公自动化系统等设施。

(4)生活设施: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设施、文化生活设施等。

(第三节)组织行为的内容要素——组织劳动

一、组织劳动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化生产的需要社会化生产是实现人类劳动的本质功能、满足人类发展的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 在个体化小生产时期,劳动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增加了劳动组织这个必要的因素,组织劳动就成为社会劳动的主要形式。

(二)专业化生产的需要

专业化生产是提高劳动技术的必然要求,而组织劳动则是实现专业化生产的必然要求。

(三)协作化生产的需要

协作化生产是提高劳动效能的必然要求,而组织劳动则是实现协作化生产的必然要求。

(四)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规模化生产是提高劳动效益的必然要求,而组织劳动则是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必然要求。

(五)标准化生产的需要

标准化生产是提高劳动质量的必然要求,而组织劳动则是实现标准化生产的必然要求。

二、组织劳动的基本过程

(一)劳动投入

投入各种劳动资源是组织劳动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根据组织劳动的需要把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劳动要素,按照一定的组织体制和专业技术进行必要组合,进而投入实际劳动发挥资源功能的过程,这是决定组织劳动实际效能的关键环节。

(二)劳动产出

劳动产出是组织劳动过程中重要的中间环节,是组织劳动的价值体现。 按照产出大于投入的效益原则,劳动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组织劳动的效益高低。 按照社会组织的业务功能,劳动产出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产品型产出,包括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二是服务型产出,包括劳力型服务和智力型服务等。

(三)劳动交换

劳动交换是组织劳动分工协作的必然产物,是专业化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组织劳动过程中必要的中间环节。

1.直接交换:即通过市场等方式实现产品、服务的直接性社会交换。

2.间接交换:即通过税收等方式实现产品、服务的间接性社会交换。

(四)劳动分配

劳动分配是组织劳动过程中利益兑现的重要环节,也是决定组织成员的共同劳动能否继续进行的关键环节。

1.劳动分配的形式

(1)直接性分配:就是用货币等形式进行一次性分配。。

(2)间接性分配:就是用福利等形式进行二次性分配。

2.劳动分配的类型

(1)按劳动付出分配:按劳动付出的时间分配,如计时工资;按劳动付出的强度分配,如强度的高低;按劳动付出的条件分配,如条件的优劣;按劳动付出的风险分配,如风险的大小等。

(2)按劳动产出分配:即按劳动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分配,如计件工资等。

(3)按劳动价值分配:即按劳动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分配,这一分配方式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日益成为主导型的分配方式。

(4)按劳动要素分配:即按劳动过程的组合要素进行分配,包括按照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要素以及代表劳动要素的资本投入、知识产权等间接性要素进行分配,这一分配方式是推动现代社会协作化生产不断发展的必要方式,对于改变以前我们片面理解按劳分配原则的错误做法具有重大意义。

(五)劳动消费

劳动消费是组织劳动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中继环节。

1.劳动消费的意义

(1)组织劳动的目的:组织劳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

(2)组织生存的需要:组织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满足自身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消费需求。

(3)组织发展的导向:组织的发展必须以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合理消费和组织自身的合理消费的需要为导向。

2.劳动消费的类型

(1)生产性消费:在组织的生产劳动中对生产资料的消费,主要包括生产原料和生产能源的消费等。

(2)生活性消费:在组织的社会生活中对生活资料的消费,主要包括物质性消费和文化性消费等。

三、组织劳动的主要内容

(一)生产性劳动——组织生产

组织生产是组织成员在组织目标的指导下,共同进行的受社会分工要求和组织内外条件制约的劳动过程,这是组织成员在社会生产领域中所表现的有组织的群体劳动行为,是组织劳动的功能性内容。

(二)生活性劳动——组织生活

组织生活是组织成员在组织生产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的受组织发展规范和成员个性要求制约的劳动过程,这是组织成员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所表现的有组织的群体劳动行为,是组织劳动的条件性内容。

四、组织劳动的表现形式

(一)协作性——组织劳动的本质形态

包括同一时空、同一过程、同一专业之间的直接性协作,和不同时空、不同过程、不同专业之间的间接性协作等。

(二)集中性——组织劳动的资源形态

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时空资源、信息资源等的集中。

(三)分工性——组织劳动的过程形态

包括业务上的分工、程序上的分工、职责上的分工等。

(四)统一性——组织劳动的功能形态

包括目标统一、体制统一、结构统一、程序统一、标准统一、效能统一等。

(五)规模性——组织劳动的数量形态

包括资源的数量、产能的数量、产出的数量等。

五、组织劳动的发展趋势(一)专业化——组织劳动分工的发展趋势:随着人类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发展,社会劳动分工也日益细化,进而必然促使社会劳动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产业化——组织劳动协作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社会市场化竞争的深入发展,相关专业组织的协作关系日趋密切,进而必然促使社会劳动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智能化——组织劳动主体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劳动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也日趋提高,进而必然促使劳动主体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四)自动化——组织劳动工具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劳动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劳动工具的性能要求也日趋提高,进而必然促使劳动工具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

(五)法治化——组织劳动过程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社会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自觉遵守法律规章的运行机制日趋完善,进而必然促使劳动过程的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

(六)科学化——组织劳动方式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自觉运用科技成果的运行机制日趋完善,进而必然促使劳动方式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七)自主化——组织劳动管理的发展趋势: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日趋深入管理实践,进而必然促使劳动管理的自主化水平不断提升。

(八)合理化——组织劳动体制的发展趋势: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组织劳动的社会环境日趋现代化,进而必然促使劳动体制的合理化水平不断提升。

(第四节)组织行为的形式要素——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的涵义与特征

(一)组织文化的涵义

1.涵义介绍

关于组织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类:

一是认为组织文化是指组织的价值观念、组织目标、组织规范等精神文化的总和; 二是认为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所形成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 我们认为前一种观点只反映了组织文化的意识形态,而不反映组织文化的物质形态,有失片面;后一种观点虽然反映了组织文化的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但也只反映了组织文化的静止形态,即已有文化的总和,而未反映组织文化的运动形态,即现实的发展过程,也有失片面;同时两种观点都未反映社会组织的整体文化和具体组织的特定文化的区别,未反映组织文化的性质所属,所以涵义也不够明确。

2.涵义表述

组织文化是社会组织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组织运行客观规律的制约下,通过组织劳动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社会组织在已有组织文化的作用下,不断进行的体现了组织运行客观规律的劳动创造过程的运动形态; 组织文化是具体组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组织行为所形成的符合本组织实际、 体现本组织特征的物质与精神的表现形态,是具体组织在现有文化的基础上,在组织环境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能动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有机统一的运动形式。

3.涵义分析

(1)层次:宏观层次的涵义指社会组织的整体文化,微观层次的涵义指具体组织的特定文化。

(2)内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

(3)属性:结构属性——组织行为运行的表现形式;功能属性——体现了组织行为的客观规律。

(二)组织文化的特征

1.创造性——本质特征:组织文化不是自然生成的事物,它是组织劳动创造的产物。

2.社会性——价值特征:组织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着社会发展的规律。

3.合成性——体系特征:组织文化是由物质的文化与精神的文化、历史的文化与现实的文化有机合成的统一体系。

4.整体性——功能特征: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运行的制约作用是以整体的形式表现在各个方面、各个阶段。

5.历史性——过程特征:组织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

6.丰富性——内容特征:组织文化反映了各个领域社会组织的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所以必然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

7.多样性——形式特征:组织文化丰富的内容决定了它必然具有相应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8.互动性——关系特征,组织文化与组织劳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织文化产生于组织劳动,同时又制约着组织劳动的发展,先进的组织文化促进组织劳动的发展,落后的的组织文化阻碍组织劳动的发展

二、组织文化的功能与类型

(一)组织文化的功能

1.体现功能:组织文化的价值核心性体现了组织的价值准则。

2.构建功能:组织文化的组织创造性构建了组织的运行体制。

3.导向功能:组织文化的目标导向性引导了组织的运行方向。

4.凝聚功能:组织文化的文化融合性凝聚了组织的成员关系。

5.教化功能:组织文化的理论知识性教化了组织的成员素质。

6.激励功能:组织文化的思想人本性激励了组织的成员精神。

7.规范功能:组织文化的制度道德性规范了组织的成员行为。

8.整合功能:组织文化的结构系统性整合了组织的要素关系。

(二)组织文化的类型

1.按照价值划分

(1)先进的组织文化:体现社会发展进步方向的组织文化。

(2)发展的组织文化:符合组织运行客观规律的组织文化。

(3)落后的组织文化:落后于社会和组织发展需求的组织文化。

(4)反动的组织文化:阻碍社会进步、有害于社会发展的组织文化。

2.按照时代划分

(1)传统的组织文化:是社会组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下,逐步形成的符合传统组织需要、反映传统组织特征、体现传统组织规律的组织文化。

(2)现代的组织文化:是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传统组织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符合现代组织需要、反映现代组织特征、体现现代组织规律的组织文化。

3.按照组织划分

(1)企业文化:以企业的社会职能、客观实际、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的组织文化。

(2)行政文化:以政府的社会职能、客观实际、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的组织文化。

(3)党建文化:以政党的社会职能、客观实际、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的组织文化。

(4)军事文化:以军队的社会职能、客观实际、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的组织文化。

(5)农村文化:以农村的社会职能、客观实际、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的组织文化。

(6)传媒文化:以媒体的社会职能、客观实际、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的组织文化。

(7)校园文化:以学校的社会职能、客观实际、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的组织文化。

(8)法制文化:以法制体系的社会职能、客观实际、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的组织文化。

(9)宗教文化:以宗教体系的社会职能、客观实际、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的组织文化。

(10)社团文化:以群众社团的社会职能、客观实际、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的组织文化。

4.按照国别划分

(1)中国的组织文化:以中国的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需求为基础,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文化。

(2)美国的组织文化:以美国的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需求为基础,形成的符合美国国情、具有美国特色的组织文化。

(3)日本的组织文化:以日本的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需求为基础,形成的符合日本国情、具有日本特色的组织文化。

(4)欧洲的组织文化:以欧洲各国的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需求为基础,形成的符合欧洲各国国情、具有欧洲各国特色的组织文化。

5.按照特征划分

(1)按功能特征分为:主要包括产业型组织的文化、事业型组织的文化、管理型组织的文化等。

(2)按机制特征分为:主要包括竞争型组织的文化、垄断型组织的文化等。

(3)按结构特征分为:主要包括开放型组织的文化、封闭型组织的文化等。

(4)按管理特征分为:主要包括统一管理型组织的文化、自主管理型组织的文化等。

(5)按目标特征分为:主要包括赢利型组织的文化、公益型组织的文化等。

(6)按业务特征分为:主要包括综合型组织的文化(如行政社区组织)、专业型组织的文化(如企业事业组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