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组织行为学纲要
4789800000033

第33章 组织行为的管理(1)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管理的涵义与特征、功能与要素、职能与方法、原则与理论等内容。

(第一节)组织管理的涵义与要素

一、组织管理的涵义

(一)涵义表述所谓组织管理是指以领导者为核心的组织管理者为了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根据社会分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组织运行的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针对组织的劳动过程和劳动资源等对象,所从事的决策、执行、监控、调整等整合性、智能性的社会职业劳动,是组织管理者在不同的组织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制约下,为了不同的组织目标和管理目标,通过信息传播而进行的不同性质、不同方式的组织性职能工作。

(二)涵义分析

1.组织管理的属性

(1)客观属性:又称自然属性或一般属性,是指各种社会组织中的管理共同具有的属性。 社会智能性劳动是各种组织管理共同具有的行为属性,就是说组织管理和组织中的其他工作行为一样,也是一种劳动行为,是一种社会性的、智能性的组织劳动。

(2)价值属性:又称社会属性或本质属性,是指权益性质不同的社会组织中的组织管理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中的组织管理的本质属性。 公有制组织中的组织管理的本质属性是服务性管理,私有制组织中的组织管理的本质属性是统治性管理。

2.组织管理的目的

(1)为了共同的组织目标:即生存与发展,其中,生存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生存的目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目标是各种属性不同的组织共同具有的目标。

(2)为了不同的组织目标:组织的体制不同,组织的发展目标就不同。 同样是追求发展效益,公有制组织追求的是公共效益的最大化,而私有制组织追求的则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由此,也就决定了不同体制的组织有不同性质的管理,管理性质不同,管理方式也就随之而不同。

3.组织管理的程序

(1)决策:制定决策是组织管理程序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贯穿于组织管理全过程的一项基本工作,管理程序中后续环节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管理决策进行的。

(2)执行:执行决策是组织管理程序中的第二个环节,也是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关键环节,因为无论再好的决策方案只有通过有效地执行才能产生实际效果,也才具有实际价值。

(3)监控:监督控制是组织管理程序中的第三个环节,也是有效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必要环节,只有对执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控制才能保证决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4)调整:调整决策是组织管理程序中的第四个环节,也是组织管理实施过程中承前启后、循环发展的中继环节,组织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一个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和组织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原定的决策方案、不断制定适宜的决策方案的发展过程。

二、组织管理的特征

(一)二重性——职能属性特征

如上所述,组织管理具有双重职能属性,这是组织管理不同于组织中其他职能行为的首要特征。 组织管理既具有所有社会组织的组织管理共同具有的一般属性,即智能性的社会职业劳动行为这一组织管理必然具有的客观属性; 又具有不同社会组织的组织管理各自具有的本质属性,即体现不同社会组织权益性质的价值属性。

(二)整合性——职能内容特征

组织管理不同于组织中其他职业性劳动行为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组织管理的整合性职能。 组织管理的工作职能不是通过劳动过程和劳动资源去直接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是根据组织劳动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要求,针对劳动过程和劳动资源进行的一种整合性的再劳动。 组织劳动不同于个体劳动,它是一种集体性的劳动,它既要把集体劳动所需要的各类资源集中在一起,又要根据劳动过程的分工要求,把各类资源合理地分配到劳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系统,同时还要使各个环节、各个系统的劳动要素所产生的功能有机统一,有效合成到实现组织目标这一管理目标上来。 这一根据劳动过程的需要对劳动资源进行的集中、分配、统合的劳动整合工作就是组织管理所具有的特定职能,是组织的社会化劳动所必需的,其他劳动行为无法替代的特定职能。

(三)智能性——职能形式特征

组织管理特有的整合性职能也就决定了必然会形成与之相应的职能方式,而这一职能方式不仅不同于一般体力劳动的职能方式,而且也有别于其他脑力劳动的职能方式,这是要按照组织的社会化劳动的需要,按照劳动程序、劳动分工的客观规律,通过发挥管理者的能动精神和聪明才智,对自然形态的劳动过程和劳动资源进行整、分、合的创造性劳动,而与这种职能劳动相应的职能方式只能是智能性的方式。 也正是由于组织管理的创造性职能和智能性方式,才使得经过整合的劳动过程和劳动资源所产生的效能得到极大提高,实现了数量相同而价值提升的管理目标。

(四)组织性——职能条件特征

组织性作为组织管理的条件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组织是组织管理的基础条件,就是说组织是组织管理发生的客观基础,没有组织的存在,也就不需要所谓的组织管理,也就不会有组织管理的存在;二是指组织也是组织管理的工作条件,组织管理不是一种个体性的工作行为,通过分散的个人行为无法实现管理整个组织这一管理目标,组织管理对象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组织管理只能是以结构化的管理组织体系,作为实施管理行为、实现管理目标的基本条件。 结构化的管理组织体系是构成组织整体系统的整合系统,是由纵向的管理层次系统和横向的管理部门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是决定组织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效能的导向系统、动力系统、控制系统。

(五)全面性——职能范围特征

组织管理不同于组织中其他职能工作的又一个特征就是全面性的范围特征,组织管理是一项贯穿于组织运行体系的各个系统、贯穿于组织运行程序的各个环节的全面性职能工作,是把组织运行的各个系统、各个环节有机统一成一个功能集合体的整体性工作。

(六)分层性——职能结构特征

组织管理不同于组织中其他职能工作的结构特征是分层性。一般情况下,其他职能工作都是按照专业分工的要求形成相对统一的层次结构,但管理工作则不同,因为它的工作贯穿于组织运行的各个系统、各个环节;同时,由于管理工作自身的分工需要,所以组织管理只能形成分层性的职能结构,即各个系统、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都分为管理决策和管理操作两个职能层次。

(第二节)组织管理的功能与要素

一、组织管理的功能

(一)定位功能

组织管理的首要功能就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需要、根据组织的客观实际和组织发展需要,通过组织设计、依法筹建等项工作,确定组织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等领域中的职能位置,即确定组织所要从事的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性能和范围。

(二)定向功能

组织管理的第二项基本功能就是要根据组织的社会定位和社会的分工趋势,确定组织劳动的专业方向,即明确规定组织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要从事的专项业务的发展方向;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社会竞争日趋激化、社会协作日趋深化的现代社会,确定组织发展的专业方向是组织管理必须具有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功能。

(三)整合功能

组织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根据组织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定位和定向,对组织的劳动过程和劳动资源进行必要的整体集中、合理分工、统一合成的有机整合,以保证实现由组织的定位和定向所形成的共同劳动和共同发展的组织目标。

(四)资源功能

组织管理通过对劳动资源的有机组合、有效运用,极大地提升了劳动资源的功能价值,使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劳动资源产生了增值效应,从而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不可缺少、 不可替代的组合性资源。

(五)动力功能

现代组织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促使组织成员产生应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组织共同目标的正确引导下,使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内在的核心动力;并通过组织成员能动的地运用其他各种劳动资源,有效地进行协作化的组织劳动,从而形成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的综合推动力。

(六)调控功能

由多种要素和多种环节组成的组织化的共同劳动是一个既要分工、又要协作的矛盾运行过程,要使组织劳动正常进行就必须要有统一、专业、有效的组织管理,就必须通过组织管理,对组织劳动过程进行全方位地监督控制,对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必要的调节处置,以保证组织劳动能符合组织共同目标的要求。

(七)维护功能

组织发展是一个由不同成员共同参与、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运行过程,由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使组织运行过程必然成为一个相互矛盾的发展过程,而有效化解成员与成员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矛盾,维护成员与成员之间正常的结构关系,维护组织与环境之间必要的协作关系,就成为组织管理的重要功能。

(八)创新功能

组织创新是现代组织不断发展的必需动力,引导和推动组织的创新实践是现代组织管理必须具有的重要功能。 组织创新不是必然形成的客观行为,不是自发形成的个人行为,而是在多种相关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创造性行为,是以组织管理创新为导向和动力的组织系统性的创新行为。

二、组织管理的要素

(一)管理人员——主体要素

1.管理人员的涵义所谓管理人员是指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程式和管理职能的需要,选用的专职从事管理工作的业务人员,以及按照组织规范的要求进行自我管理的普通工作人员,他们是构成组织管理工作的主体因素,是组织管理的实施者。

2.管理人员的类型

(1)按形成特征划分:自生型的,即在管理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专业型的,即通过系统接受管理专业教育而形成的。

(2)按职能特征划分:专职型的,即由组织按法定程式选用的专职管理人员; 自我型的,即按组织规范要求进行自我管理的普通工作人员。

(3)按关系特征划分:从属型的,即管理人员的权益关系从属于组织的权益关系;职业型的,即专职从事管理工作而被组织选用的管理人员。

3.管理人员的结构

(1)权利结构:包括所有权与管理权一体化的结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化的结构。

(2)职能结构:决策人员,是管理系统的核心因素;执行人员,是管理系统的基本因素;辅助人员,是管理系统的条件因素;保障人员,是管理系统的必要因素。

(3)素质结构:包括管理者个人的品德、知识、能力、态度、性格等素质结构,和管理者群体的品德、知识、能力、态度、性格等素质结构。

4.管理人员的演变

(1)传统的管理人员:传统管理人员具有形成的自生性、职能的附属性、能力的经验性、目标的模糊性、业务的笼统性等特征。

(2)现代的管理人员:现代管理人员具有形成的专业性、职能的分离性、能力的复合性、目标的确定性、业务的分工性等特征。

(二)管理对象——客体要素

1.管理对象的涵义

所谓管理对象是指组织的劳动资源与劳动过程有机合成的组织运行体系和运行程序,是实现管理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基础条件和动力条件,是决定管理效能价值实现的客观因素。

2.管理对象的要素

(1)工作类要素:主要包括工作任务、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设施、工作标准等。

(2)资源类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空资源等。

3.管理对象的结构:

(1)导向因素:工作因素是引导管理工作运行的导向因素。

(2)动力因素:人力资源是推动管理工作运行的动力因素。

(3)条件因素:其他资源是实现管理工作运行的条件因素。

4.管理对象的演变

(1)传统的管理对象:职能工作的导向是组织主导型的;资源要素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三种;资源的价值功能是以物为中心。

(2)现代的管理对象:职能工作的导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组织导向型发展为公众导向型;资源要素发展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空资源等五种;劳动资源的价值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以物为中心演变为以人为中心。

(三)管理目标——功能要素

1.管理目标的涵义

所谓管理目标是指组织的管理者根据组织目标的价值需要和管理对象的客观实际,在管理思想和管理规律的制约下,所确定的指导管理工作运行的工作方向、工作任务、工作方式、工作标准等。

2.管理目标的内容

(1)目标对象:即管理目标所针对的劳动资源和劳动过程。

(2)目标职能:即管理目标所规定的各个系统和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

(3)职能方式:即实现目标所要求运用的专业化的管理方式。

(4)职能效果:即实现目标所要求达到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3.管理目标的特点:双重性是管理目标的主要特征。 组织管理具有双重目标,一是技术性目标,也称过程性目标,是指通过对目标对象的管理,促使目标对象能够按照目标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共同的组织劳动;二是价值性目标,也称效能性目标,是指通过对目标对象的管理,促使目标对象通过共同的组织劳动,产生符合组织权益属性的劳动效能,满足符合组织权益属性的价值需要。

4.管理目标的演变

(1)传统的管理目标:传统的管理目标具有形成的自发性、确定的随意性、内涵的矛盾性、形式的依附性、效能的臆断性等特征。

(2)现代的管理目标:现代的管理目标具有形成的自觉性、确定的程序性、内涵的统一性、形式的规范性、效能的测评性等特征。

(四)管理体制——组织要素

1.管理体制的涵义所谓管理体制是指组织为了履行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根据组织的性质和业务、 管理的理念和法规所设计和建立的体现管理性质和关系、决定管理方式和效能的组织化、制度化的管理体系,是组织管理的组织条件和制度保证。

2.管理体制的内容

(1)管理体系:由专职管理系统和自主管理系统有机统一而形成的管理体系。 以专职管理为主体,设有专职管理的部门和人员;以自主管理为基础,设有自主管理的制度和措施。

(2)管理层次:是按照管理职能分工的需要所设置的纵向的管理层次结构。

(3)管理幅度:是按照管理职能分工的需要所设置的横向的管理职位结构。

(4)人员配置:是按照管理职能编制的规定所进行的人事工作的具体安排。

(5)体系制度:是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所制定的规范管理体系结构的制度。

3.管理体制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