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组织行为学纲要
4789800000014

第14章 组织中的个体行为(1)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意义、特征、规律、角色、类型,以及决定个体行为的个性因素、共性因素、职业生涯的设计等内容。

(第一节)个体行为概述

一、个体行为的意义

组织中的个体行为是组织整体行为的基础,是组织中群体行为的具体体现。 任何组织目标都要通过个体行为去实现,组织行为的效能与价值最终取决于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效能与价值之和。 所以,认识个体行为的规律,加强对个体行为的管理,是组织行为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个体行为是构成组织行为的基本元素

个体行为作为构成组织行为的基本元素,是由个体行为的结构属性所决定的。 组织行为是由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的整体行为构成的,而群体行为、整体行为又是以个体行为为元素所形成的,是个体行为的有机组合。

(二)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管理的基本对象

个体行为作为组织行为管理的基本对象,是由个体行为的主体属性所决定的。 人是组织管理的主要对象,组织目标要靠人去实现,其他资源的能量要靠人来释放,只有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实现组织管理的目标。 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就必须以具体的人即个体的人为基本对象,以个体人的行为为管理的基本点。

(三)个体行为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动力

个体行为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动力,是由个体行为的功能属性所决定的。 个体是构成群体、整体的基本单位,群体、整体所具有的功能都是在个体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个体功能的有机组合。

(四)个体行为是体现组织文化的基本形式

个体行为作为体现组织文化的基本形式,是由个体行为的价值属性所决定的。 组织文化有行为化的、物象化的、符号化的等多种表现形式,而以个体行为为基础的行为化的表现形式是组织文化的主体形态。

二、个体行为的特点

(一)个性化——主体特征

与组织中的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整体行为相比较,个体行为作为以个体成员为主体的行为必然具有个性化的主体特征。

(二)职业性——角色特征

与社会中一般的个体行为相比较,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具有职业性的角色特征。 因为组织中的个体人不是一般的社会成员,而是属于某个特定的职业化组织,并在组织中承担职业性责任的组织成员。 作为从事某种职业、 承担相应职责的组织个体成员的行为必然具有了职业性的角色特征。

(三)能动性——表现特征

与物力、财力、信息、时空等组织运行的其他资源相比较,个体成员作为组织运行的人力资源,在组织运行的过程中表现出其他资源所不具有的能动性的行为特征。

(四)基础性——功能特征

与组织中的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整体行为相比较,个体行为具有基础性的功能特征,组织中的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整体行为都是建立在个体行为基础之上的,没有个体行为也就无所谓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整体行为。

(五)情感性——内因特征

人是有感情的,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智的调控,而且受情感的影响,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如此,只是影响的方向、程度不同而已,美好、丰富的情感激励个人良好行为的发生,庸俗、贫乏的感情导致个人不良行为的发生。 所以与组织中的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整体行为相比较,个体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情感性的心理特征。

三、个体行为的规律

(一)组织中的个体行为是自我的个性与共性有机统一的表现

组织中的个体成员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教化的共同影响和自我成长的不同经历,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自我的本质属性,即由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而成的自我的社会性。

(二)决定个体行为特征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

个体行为在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内因是决定个体行为特征的主体性因素,外因是制约个体行为特征的客观性因素。 内因包括个体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外因包括社会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三)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表现出不同的个体特征。 如一个工作人员在工作场所和在生活场所就会有不同的行为,一个专业人员在本专业场所和在外专业场所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一个普通人员在公共场所和在无人场所也会有不同的行为特征,等等。

(四)不同的个体在相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不同的个体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差异,在相同的环境中也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 如同一个科室的职员由于个人素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工作表现;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个人素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学习表现;同一个商场的顾客由于个人素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消费表现,等等。

四、个体行为的角色

(一)角色规定

所谓角色规定是指社会组织依据组织的发展需要、 事物的客观规律、社会的交换规则等因素,对组织成员职业行为中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提出的要求,对组织成员职业行为中应有的权力和利益作出的承诺。

(二)角色认同

所谓角色认同是指组织成员依据自我的价值需要、 组织的实际状况、社会的交换规则等客观因素,在认知、情感、意向等主观因素的作用下,对所在组织的角色规定、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形成必要的角色态度。

(三)角色承诺

所谓角色承诺是指组织成员在角色规定和角色认同的综合作用下,通过规定的形式向所在组织正式表明自愿履行职责和义务并承担个人应付责任的态度。

(四)角色表现

所谓角色表现是指组织成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和所在的工作群体中实际表现出的角色行为。 主要包括:协作进取型的角色,即对相互协作和自我进取都同样重视,这种角色行为对群体工作和群体关系都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工作中心型的角色,即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为重视,这种角色行为对群体工作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关系中心型的角色,即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为重视,这种角色行为对群体关系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自我中心型的角色,即只关心自我的价值需要,为了争取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及甚至损害群体以及其他成员的利益,这种角色行为对群体工作和群体关系都会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

五、个体行为的类型

(一)按行为内容划分

1.工作行为:即个体成员按照组织的分工和要求,履行职责、发挥职能,对工作对象做出的专业化的行为反应,这是个体成员在组织中应有的职业化行为,也是主要行为,其中直接的工作行为包括个人的本职工作、同事的相互协作等,间接的工作行为包括职工的公益活动、个人的在职学习等。

2.生活行为:即个体成员按照行为的客观规律,在工作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符合个人需要和组织要求的业余活动,这是个体成员在组织中发生的人际化行为,也是必然行为,其中专项的生活行为包括职工的文体活动、精神交流等,日常的生活行为包括个人的人际交往、物质补充等。

(二)按行为方式划分

1.自觉行为:即认识明确的行为表现,是个体成员在客观规律、行为规则等因素的作用下,对行为对象做出的目标符合需求、方式符合目标的理性化的行为反应。

2.自发行为:即认识盲目的行为表现,是个体成员在主观本能、传统习惯等因素的作用下,对行为对象做出的目标与需求、方式与目标相符或不相符的感性化的行为反应。

(三)按行为关系划分

1.领导行为:即由组织正式委任而担任一定领导职务、行使领导职权、履行相应职责的领导者个人的工作行为。

2.下属行为:即按组织人事关系而隶属于一定领导管辖,服从领导指挥,履行下属职责的被领导者个人的工作行为。

(四)按行为形态划分

1.正常行为:即在个性和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个体成员对行为对象所做出的与自我已有的个性认知、 个性倾向、 个性特征相一致,与组织规定的岗位职责、工作关系、管理规则相符合的行为反应。

2.异常行为:即在个性和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个体成员对行为对象所做出的与自我的个性认知、个性倾向、个性特征不一致,与组织规定的岗位职责、工作关系、管理规则不符合的行为反应。

(五)按行为意义划分

1.积极行为:即个体行为的目的与方式、过程与效果对组织、社会、个人的存在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有益的价值,对组织、社会、个人的发展会直接或间接地具有促进的作用。

2.消极行为:即个体行为的目的与方式、过程与效果对组织、社会、个人的存在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有害的价值,对组织、社会、个人的发展会直接或间接地具有阻碍的作用。

(第二节)决定个体行为的个性因素

一、个性概述

(一)个性的涵义

个性是个人在特有的个人生理因素和社会情境因素的作用下,通过特定的社会教化和社会实践逐步形成的自我的社会性本质的具体表现,是个人通过个性认知、个性倾向、个性特征等心理现象而综合表现出来的自我的人格性、差异性、能动性等主体特征。

(二)个性的属性

1.个性的本质属性——自我的社会性本质的具体表现。

2.个性的具体属性——自我的主体性特征的综合表现。

(三)个性的特点

1.社会性——本质特征:个性是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即通过社会教化和社会实践逐步实现的由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形成的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人类的本质属性即社会性的自我表现。

2.人格性——主体特征: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个性,而自我的个性表现在个人行为中就形成了行为主体不同的人格,即自我的个性认知、个性倾向、个性特征等心理因素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表现,形成了所在社会认定的自我能作为责任、权力、义务主体的资格,从这个意义上人们也把人格称为个性。

3.特定性——形成特征: 每个人之所以具有不同于他人的自我个性,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特定的生理因素、特定的生活环境、特定的成长经历、特定的心理结构等等。

4.相对性——关系特征:个性不是绝对的,是与共性相对而言、相互依存的,个性体现着特定的共性,共性制约着特定的个性;同时个性相对于个体自我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个性因自我而产生,但一经形成就成为制约自我而客观存在的个体因素,它与自我的发展时而协调时而矛盾,因而人们才不断要求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即战胜自我个性的弱点、超越自我个性的障碍。

5.能动性——功能特征:个性是在个人的行为实践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同时它又能动地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实践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它既影响着个人行为的目标、方式、效果等,又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人的社会共性的发展变化;个性是个体行为的内因,它通过外显性的行为客观表现着主体自我内在的属性特征,既使不同的个体行为相互区别,又使不同个体的行为相互影响。

6.综合性——表现特征:每个人的个性都是在自我的生理因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个性认知、个性倾向、个性特征等各种心理因素在现实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

(四)个性的形成

1.个性形成的基础

遗传基因是个人不能选择和无法改变的天赋物质,是个性形成的先天性的基础条件,也是个人的自然属性即生物性的必然体现。

2.个性形成的因素

(1)生理因素——物质性因素,是在遗传基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发育成长而逐步形成的影响个性形成的物质条件,其中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体质、体形、体能等因素。

(2)社会实践——主体性因素,是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从事的学习、劳动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个性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效果形成了自我不同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决定了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3)社会教化——文化性因素:是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社会化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组织教育、媒体教育、政府教育等等,这些社会教育引导了自我的个性形成和个性发展。

(4)社会情境——客观性因素:是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又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大环境,亲属、社区、组织等特定小环境。

3.个性形成的过程

(1)自发形成阶段:没有自我的思想和目标的指引,在环境的影响下顺其自然地形成。

(2)自觉形成阶段:有自我的思想和目标的指引,通过自我修养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

4.个性形成的规律

(1)生理性与心理性相统一,即物质性与精神性的有机统一。

(2)天赋性与教化性相统一,即客观性与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3)人格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即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统一。

(五)个性的发展

1.个性发展的方向:顺向发展、逆向发展、横向发展。

2.个性发展的程度:较快发展、缓慢发展、停滞发展。

3.个性发展的价值:积极发展、消极发展、中性发展。

4.个性发展的周期:快速发展期,青少年时期;定向发展期,成年人时期;缓慢发展期,中年人时期;回归发展期,老年人时期。

二、个性认知

(一)认知的涵义

1.涵义表述

认知是行为主体在感觉器官和大脑神经的作用下,在客观环境和认知对象的制约下,通过信息传播对特定事物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深入认识和知晓过程。

2.涵义分析

(1)属性——认识和知晓过程:认识是认知过程的运动形态,是知晓的方式;知晓是认知过程的中继形态,是认识的结果。

(2)要素——主体、对象、环境、传播、效果等。

(二)认知的功能

1.形成意识的功能:即形成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2.影响态度的功能:即促使态度顺向强化或逆向转化。

3.引导行为的功能:即引导行为的目标确定和方式选择。

4.制约关系的功能:即促进关系发展或促使关系倒退。

5. 实现自我的功能: 即实现对自我人生价值的不断认识和不断调整。

6.发展文化的功能:即实现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

(三)认知的要素导致认知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主体因素

认知主体是认知发生发展的实施者,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差异性等基本特征。以上特征集中表现在主体的认知选择中。认知主体有限的感觉器官和大脑神经在认知过程中对所面临的众多的客观事物不可能同时进行认知,认知总是在主体的感觉器官和大脑神经对客体有意或无意的选择过程中进行的。

首先,认知选择的类型:主要包括主动选择认知对象、被动选择认知对象、拒绝选择认知对象等。

其次,认知选择的过程:主要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认同、选择性记忆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