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组织行为学纲要
4789800000013

第13章 组织行为的运行(3)

组织的规章制度是组织体制法定的表现形式,是组织管理的权威性工具,是组织行为运行的必要保障。

1.组织制度的建立

(1)制度建立的意义:法治化管理的需要;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制度化管理的需要;自主化管理的需要;人性化管理的需要。

(2)制度建立的依据:依照国家的相关法规建立;依照地方的相关法规建立;根据组织的性质所属建立;根据组织的业务职能建立。

(3)制度建立的要求:符合法规;科学合理;内容统一;有效可行;恪守完善。

2.组织制度的功能

(1)法定功能:具有法人地位的社会组织依照法律程序和法律规定建立的规章制度,就成为组织合法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对组织行为具有法定的约束力。

(2)确定功能:组织制度对组织的宗旨、职能、主体、产权、关系等属性,以及工作、人事、设施、信息等系统的管理事项应有明确的规定。

(3)统一功能:组织制度按照组织目标的统一要求,规定了组织行为运行的统一程序、统一系统、统一结构。

(4)规范功能:组织制度根据组织运行的客观规律和组织目标的价值需求,对组织行为的内容和形式作了系统明确的规定,这种具有法定约束力的制度规定,对组织全体成员的行为都具有统一的规范作用。

(5)激励功能:现代组织制度不但要发挥行为规范的功能,更强调要发挥行为激励的功能。 在组织制度的建立健全、修订完善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在合理、合法、科学、可行等原则的基础上,要制定能够充分激发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内容条款,使制度激励不但成为组织行为激励的可靠保障,而且成为组织行为激励的有效方式。

(6)保障功能:组织制度因为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所以必然成为组织运行程序、组织运行系统、组织运行结构等有效发挥功能的保障形式,也必然成为组织行为规范、组织行为激励的有效保障形式。

3.组织制度的内容

(1)组织章程:是关于规定组织的性质所属、运行宗旨、职业功能、业务范围、机构设置、组织管理等事项的规章制度。

(2)工作制度:是关于规定各业务职能部门、职能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方式、工作责任、工作权限、工作效能、工作关系等事项的规章制度。

(3)人事制度:是关于规定各级各类人员的选择、使用、管理、培养、考核、奖惩、晋升、调动、辞退等事项的规章制度。

(4)设施制度:是关于规定组织各类物质设施系统的购置、使用、保养、维修、更新、管理等事项的规章制度。

(5)信息制度:是关于规定组织的信息系统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传送信息、反馈信息、储存信息、管理信息等事项的规章制度。

(6)专项制度:是关于组织的接待、财务、差旅、会议、保安、卫生以及其他专项事务有关规定的规章制度。

(第四节)组织运行的结构

一、组织结构的涵义

(一)涵义表述

组织结构是组织行为的各要素、各系统、各环节,按照组织设计和组织体制的规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结构关系的表现形式,是组织行为的内在联系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的必然反映。

(二)涵义分析

1.组织结构的属性

(1)一般属性: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必然反映。

(2)特定属性:组织行为的结构关系的表现形式。

2.组织结构的成分

(1)组织行为的构成要素:包括社会组织、社会环境、组织劳动、组织文化、组织目标等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2)组织行为的运行系统:包括组织业务、组织人事、组织设施、组织管理、组织环境、组织信息等系统之间的结构关系。

(3)组织行为的运行环节:包括劳动资源输入、劳动资源配置、劳动业务开展、劳动产品输出等环节之间的结构关系。

3.组织结构的形成

(1)主观条件:组织设计和组织体制的规定。

(2)客观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运行过程。

二、组织结构的内容

(一)组织之间的结构关系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单一化的结构特征,即组织之间的结构关系都是隶属性的,或是隶属于行业或是隶属于地区,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弊端。 在市场经济时期,我国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构特征,即组织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协作性的,或是专项协作或是全面协作,打破了条块分割的限制。 以下就是我国社会组织在社会经济市场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组织之间的多种结构形式。

1.项目合作:项目合作是指相关组织通过会谈协商或招标投标等方式,就某个具体项目进行的经济合作,这是通过法定方式形成的灵活、快捷、高效的经济协作关系的结构形式。 合作双方通过临时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以求解决项目开发中存在的有关问题,或降低项目经营的成本,实现合作双方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这种项目合作一般时间周期不长,合作关系比较单纯,仅限于合作项目本身,项目一旦结束合作关系随之就结束。

2.专业协作:是指由相关专业的组织按照业务分工的运行程序进行的专业协作,这是通过内在联系形成的专业协作关系的结构形式。 现代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的不断发展,从而促使相关组织的专业协作关系日益密切。 同一业务系统中不同专业方向的组织按照业务程序的相互依存关系,自觉地形成了互为对象的业务协作关系。 专业化协作主要有四种形式:以某个完整产品或劳务服务为经营对象的专业协作,以某些相关零部件或劳务服务为经营对象的专业协作,以某个产品生产或劳务服务的工艺设备为经营对象的专业协作,以某个产品生产或劳务服务的技术服务为经营对象的专业协作等。

3.经济联合:是指由利益相关的组织按照共同需求的利益关系进行的经济联合,这是通过法定方式形成的全面协作关系的结构形式。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的相互联系的不断发展,从而促使相关组织的联合经营关系日益密切。 同一产业不同层次组织之间的联合称为纵向经济联合,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组织之间的联合称为横向经济联合。 经济联合是一种关系比较稳定、比较密切的经济协作形式,联合经营的内容涉及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各个要素,主要包括:资金、技术、劳务、能源、原料、设施、运输、销售、信息、管理等等。

4.企业集团:是指由业务相关、利益相关的组织为了共同的经营目标,按照法定程序组合而成的具有统一关系的、联合经营的大型企业组织,这是通过法定方式形成的组织联合关系的结构形式。 企业集团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产业整合、结构调整的实际体现,是经济联合的高级形式。 企业集团一般实行集中决策,自主经营的管理机制,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由集团统一制定,实现统一目标的策略方式由所属公司自主决定。

(二)组织内部的结构关系

1.纵向的层次结构:所谓纵向的层次结构是指根据组织规模的需要和组织设计的规定,组织内部设置的分级管理的等级层次,有多少等级层次就有多少管理层次。 组织结构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中层、基层等。 高层主要负责制定决策,中层主要负责具体实施,基层主要负责实际操作。 如我国现行的行政建制分为中央、地方、基层等三大层次,其中地方又分为省、市二级,基层又分为县、乡二级。

2.横向的部门结构:所谓横向的部门结构是指根据管理幅度的需要和组织设计的规定,组织内部设置的每个层次的相关部门,有多少相关业务就有多少相关部门。 分设横向部门的方式主要有:按职能设置、按程序设置、按区域设置、按系统设置等。 如管理职能部门的设置就分为:

决策部门、辅助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等。

确定管理层次一般根据业务规模的大小,确定管理幅度一般根据业务分工的多少,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一般是反比关系,即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就越大。

3.交叉的信息结构:所谓交叉的信息结构是指根据组织运行的需要和组织设计的规定,组织设置的纵横交叉的信息系统,有多少层次部门就有多少信息网络。 分设信息网络一般有三种方式:纵向设置,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垂直传播;横向设置、包括部门之间、职位之间的平行传播;交叉设置,包括不同层次的部门之间、职位之间的相互传播等。

三、组织结构的规模

(一)组织结构规模的涵义

1.涵义表述:组织结构规模是指组织在运行过程中,资源集中、产能发挥、产出效果等程序功能的实现程度有机统一的综合表现,是衡量组织业务功能的基本形式。

2.涵义分析

(1)概念属性:客观属性是指程序功能的实现程度有机统一的综合表现,价值属性是指衡量组织业务功能的基本形式。

(2)衡量标准:资源集中、产能发挥、产出效果等程序功能的实现程度。

(二)组织结构规模的发展

1.结构规模发展的社会原因

(1)社会需求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多样化的需求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细化的分工导致了组织结构规模的不断分化,并促使结构规模在新的整合中不断深入发展。

(2)社会生产的专业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为了降低成本,形成规模效益,相关组织的专业协作不断强化,专业整合不断发展,随之促使相关组织的结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

2.结构规模发展的科技原因

(1)科技的纵向发展:科技的纵向发展是指同一行业、同一领域的科学技术在各个环节上不断向自主创新的方向发展。

(2)科技的横向发展:科技的横向发展是指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在相关项目上不断向协作创新的方向发展。

3.结构规模发展的现代趋势

(1)集中与分化相结合:由于上述原因,专业协作强化的组织其结构规模在不断集中,专业分工细化的组织其结构规模在相对分化。

(2)大型与小型相结合:由于上述原因,专业协作强化的组织其结构规模在不断扩大,专业分工细化的组织其结构规模在相对缩小。

四、组织结构的类型

(一)直线制结构

又称作层级制结构,是传统组织的结构形式,适用于业务单一、工艺简单的组织。 其主要特点是下属单位只逐级接受一个上级领导的指令,上级领导不作管理分工,机构简单,权力集中。 但不适用于工艺复杂、程序较多的业务组织,并切容易形成专制领导,现代组织一般不再使用此种结构形式。

(二)职能制结构

是美国科学管理学派的创始人泰罗提出的一种结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在逐级设有主要领导人的同时,按管理职能再分设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可按管理职能的需要直接向下级单位发布指令。 此种结构形式虽然体现了专业化管理的需要,但容易形成多头领导,遇事议而不决、责任不明,下属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所以在现代管理实践中一般组织未采用此种结构形式。

(三)合成制结构

又称作直线职能制结构,是我国现实社会中一般中小组织多采用的结构形式。 其主要特点是在逐级设有业务主管领导的同时,按管理职能分设有辅助管理的专业职能部门,下级只逐级服从上级主管领导的指挥,管理职能部门未经主管领导授权不能直接向下级单位发布指令;同时不能越级指挥,不能横向指挥。 此种结构形式采用了直线制结构和职能制结构的优点,避免了二者的缺点;但由于分工非常明确,结构较为简单,不能有效适应复杂多变的组织环境和快速发展的业务需要。

(四)矩阵制结构

又称规划—目标结构,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发达国家形成组织结构形式。 由于此种结构既有纵向的层次设置,又有横向的部门设置,还有交织的项目设置,形似数学上的矩阵,故称为矩阵制结构。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灵活性、机动性、适应性较强,加强了层次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有利于新产品的生产、新项目的开发。

(五)事业部结构

又称部门组织结构,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适用于大型企业的结构形式。 此种结构的特点是组织按产品、或地区、或客户等的类别组成不同的事业部,公司是管理中心,事业部是利润中心,工厂是成本中心,公司和事业部实行自主决策、分权经营,事业部经理承担本部门的经营责任。 其优点是能充分调动各事业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事业部的职责功能;缺点是事业部之间的竞争有余、协作不足,事业部的权限过大、自主性太强,公司的管理机构虽然庞大,但仍不能有效地监控事业部的运行等。

(六)多维制结构

又称立体型结构,是矩阵制结构和事业部结构有机结合、进一步发展的结构形式。 所谓多维制是指由组织的事业部、职能部、地区部等多种层次、多种部门纵横交织而成的立体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按产品设置的生产事业部,主要以产品利润为中心;二是按职能设置的专业管理部门,主要以经营效益为中心;三是按地区设置的业务经营部门,主要以地区利润为中心。 此种结构的组织实行公司统一决策,部门分权经营,既加强了组织的整体管理,又有利于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适用于现代超大型组织的结构。

(七)权变制结构

是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专业协作的现代发展趋势而形成的变化各异的结构形式。 主要有以项目为中心的团队结构,有以专业为中心的虚拟结构,有以协作为中心的无界限结构等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系统的广泛运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必然促使组织的结构形式向多样化、适用化的方向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