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恩教堂前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组青铜雕像,为首的一个人身披教袍,面对青天,做慷慨陈词状。他的周围有战士、逃亡者和抱着婴儿的母亲组成的群像。那站立者就是15世纪捷克宗教改革的先驱胡斯(1373—1415)。他出生在波希米亚南部胡希内茨的一个贫寒的家庭。在布拉格查理大学学习时他靠参加教堂的唱诗班维持生活。后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讲授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担任查理大学校长后,还在布拉格的伯利恒小教堂做布道,以民众易懂的说教得到广大市民阶层的支持。胡斯对于当时教会利用权力对平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深表愤懑,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宗教的理念和主张。他认为,《圣经》是至高无上的,要求当时的教廷放弃物质、财富和滥用权力,对平民的困苦应多加体恤。结果,胡斯被控以异端邪说蛊惑人心的罪名,被教廷判处焚刑,活活地把他烧死了。胡斯的死唤起了人民纷纷加入胡斯派和天主教会进行斗争,后来发展成持续了15年的武装战争。捷克人民虽然失败了,但对于保存捷克的文化传统,维护民族生存起了重大作用。胡斯死后500年的1915年,雕塑家拉基斯拉夫·夏罗恩创造了这组雕塑,呼唤着正义的斗士为祖国母亲的重生而战。这组雕像的基座上刻着的铭文是:“真理终将胜利。 ”
我在胡斯的雕像前静默,深深地感受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以为旧城广场的这一组雕塑,才是捷克人不屈的灵魂的安托之地。导游思佳告诉我,当年苏联的坦克在布拉格横行时,有人给胡斯的雕像披上黑沙,后来发生了两个大学生在新城广场自焚的事件。
旧城广场还有一座高耸云端的建筑,就是市政厅大楼了。这座初建于1338年的老楼,经过数百年的扩建、毁坏、再重建,浑身挂满了不同时代的金属标牌,如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胸前挂满了勋章。最早的标志上的铭文是:“王国都城布拉格。”市政大厅前面的广场上镶在地上的27个白色的十字架,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思佳告诉我,这里记录着一段悲惨的历史——
多灾多难的捷克和斯洛伐克16世纪起又沦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捷克的贵族在布拉格发动起义,要自主选举捷克国王,推翻外来统治者,以此开始了30年的抗击外族的战争。1620年11月8日,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贵族领导的军队和侵略者决一死战,结果捷军大败,贵族的27个将领被俘,无一人投降,在市政广场上被敌人全部斩首。广场上那27个白色十字架的位置,就是每一个被杀头的贵族的站位。白山战役失败后,捷克成了奥地利的一个省,贵族的土地被没收,农民全部沦为奴隶。奥地利的德语取代捷克语成了国语,捷克的书籍被烧毁。从此捷克陷入奥匈帝国的长期奴役。一直到1918年10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匈帝国崩溃,捷克斯洛伐克才宣布独立,成立了自己的共和国。二战中这片土地又被德国法西斯占领,1945年再次被解放。就是在这座广场上,布拉格人民欢迎解放了这座城市的苏联红军,向他们抛去鲜花。可是1968年,也是在这座广场上,布拉格人民向苏军的坦克投掷莫洛托夫鸡尾酒(燃烧弹)。饱经千年历史沧桑,屡经外族蹂躏的民族,养育了“宁为自由死”的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是1000万捷克人民最终胜利的法宝。我看到了镶在市政大厅墙上纪念白山战役的27位烈士的铜牌,那墙下摆着许多束鲜花。人民当然不会忘记为民族的自由而死的先辈!
也许我该说些轻松的话题。只要你向市政大厅的侧面看,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在观赏只有在布拉格才能看到的最精彩的表演。大家仰望镶在市政大楼上端的那面有两米直径的大钟,用不同语言喊着:1、2、3、4……等待着整点的到来,凝视那一刻出现的奇观。原来靠近钟面的两旁各有一具雕塑,左边的是死神,手托着一个骷髅;右边的是吝啬鬼,手里紧握着钱袋。每到一个整点的时刻,死神便摇着脑袋,拉响自鸣钟,而钟面之上的两扇小窗,应着钟声自动打开,紧接着耶稣的十二个门徒轮流出现,向窗外投以一瞥,然后闭窗而去。这时钟上的一个小窗中突然跳出一只雄鸡,引吭高啼,正好同最后一声钟响相合,这时广场上一片欢呼!这报时钟下还有两面大小相同的天文钟和农时钟也镶在市政大楼上,分别标明这一时刻,地球、月亮和其他天体运行的位置,以及当时的农历月份。
这全世界绝无仅有的融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记时器是谁在什么年代制造的?布拉格人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1490年前后由钟表匠米库拉什制造的,一说是在15世纪前后由布拉格天文学家、查理大学教授哈努什所造。关于他还有这样的传说,其他城市也向哈努什订货,布拉格的一些议员不想让别人争得自己城市的光荣,派人毁了哈努什的眼睛。据说,他去世后,这只古钟停止了工作,后经数次修理才运行到现在。
参观后,我又杜撰了第三种说法,这座古钟是哈努什教授设计的,因为他懂科学;然后是钟匠米库拉什制造的,因为他会技术。也许,我这一说才是真的。
古城堡与卡夫卡
“城堡之于布拉格,如同梵蒂冈之于罗马,同样在游人心目中是一个非去不可的地方。”凡是到过布拉格的旅行者,都有这样的认识。看来,时间就是再紧,布拉格城堡,我们是非去不可了。其实城堡也不远,就在伏尔塔瓦河西岸的拜特申山上。我们举目可望,那树丛中蓝天下的尖塔和宫阙闪放着异彩。从我们住的希尔顿酒店,到城堡只用了半小时的车程。
拜特申山虽然不算高,但是站在山上的城堡上,如练的伏尔塔瓦河,红色屋顶的布拉格城尽收眼底。皇权和教权的所在地,总是高高在上,让统治者总揽天下和被统治者仰视上天的愿望都得到满足。这一片巍峨壮丽的宫殿、教堂始建于9世纪,是捷克波希米亚皇室的宫邸。17世纪,捷克沦为奥匈帝国的一个省,这里成了省长的宫邸。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后,总统府和布拉格最大的教堂使老城堡又恢复了往日的辉煌。我们是从贵人院的正门进入城堡的,那门上立着“巨人与神战斗”的雕像,那是两个分别挥舞大棒和尖刀驱赶魔鬼的巨人。门旁站立穿着蓝色服装的两位军人,他们肃穆平和,目不斜视,显示着礼仪的风范。不远处一个四人组合的小乐队在边奏边唱,他们不是迎宾乐队,是在推销自己的CD盘。浪漫的乐曲,让我们放下参拜总统和主教的庄重神情,轻松地观赏这座被罗马、哥特、巴洛克、文艺复兴等不同的历史年代的文化风格所装饰的建筑艺术的宏大博物馆。
穿过贵人院和圣十字教堂广场,我们来到了城堡的核心部位——圣维特教堂广场。尽管我看到过世界上最恢宏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最华丽的巴黎圣母院和最高耸的科隆大教堂,还是被眼前的圣维特大教堂震撼了。大教堂的正面和巴黎圣母院相似,两座典型的哥特式的尖塔直向云霄,塔的中间筑着圆形花窗,下面是环着圆形花饰的富丽的大门。门楣上雕着精美的耶稣受难图,每一个人物都呼之欲出。侧面的钟楼有99米高,是全城的最高点,每到整点时刻,那钟声回响在城市的上空,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回望一眼老城堡。那钟塔下层的四角耸立着四个巴洛克式的洋葱头形状的小塔。
这座建筑是捷克的波希米亚王朝查理四世的杰作。他1316年出生,从7岁留学法国,学会了六种语言,后来成为欧洲知识最渊博的皇帝。他1346年继承王位后,推行奖励商业,努力发展经济的政策,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宗教和文化。在其治下,布拉格迅速崛起,一跃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进而成为帝国的首都。即位后,查理四世下令在布拉格城堡建造辉煌的圣维特大教堂,他从法国请来的建筑师达拉斯从法国的哥特建筑中汲取灵感,从祭坛部分着手建筑大教堂。达拉斯去世后,接管工程的帕尔勒又依照德国式哥特风格继续建造教堂的其他部分,建成了以震撼的姿态雄踞教堂之巅的钟楼。16世纪后,其他工程师又为钟楼加盖了文艺复兴样式的屋顶。这座纪念碑式的大教堂的建设持续了600年,到1929年才告完工,成为欧洲第四座最大的教堂。说到查理四世的纪念碑,还有他1357年下令修建、1402年完成的布拉格标志性景观——查理大桥,现在那上面印满了各国游人的足迹;1348年,他创立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布拉格大学,目前仍是世界名校,也有来自中国的学生。在当地的华人报纸上,我看到在6月10日揭晓的“最伟大的捷克人”的全民评选中,查理四世名列第一。看了圣维特大教堂,我才理解了为什么捷克人还把650年前的封建君主评选为最伟大的人。他们崇拜着让捷克强大让人民在全世界扬眉吐气的领袖。
走进大教堂的主殿,那宏阔的气势摄人魂魄,长124米、宽60米、高33米的空间,迷漫着庄严和神秘的空气。由28根圆柱支撑的高大的拱顶下,主祭台上金色灿然,烛光摇曳。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的巨窗在大理石地面投下斑斓的光环。信徒们坐在长椅上闭目合十,默默祈祷,深深祝愿。祭台两侧的那两幅木雕画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17世纪的作品,记载了1620年捷克人民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白山战役”,那次战争失败后,捷克民族陷于奥匈帝国的长期统治下,人民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前赴后继的武装斗争。也许这木雕的作者在告诉祈祷者,人民才是一个民族自己救自己的上帝。把教堂变成唤起人民觉醒的课堂,这是圣维特教堂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在教堂里还陈列着14世纪以来捷克历代国王所用的王冠和权杖、国王的肖像油画和雕塑,以及宫廷中珍贵的用具和摆设。大殿的地下室是皇室的陵寝,在昏暗中分两排摆放着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石棺。这些并没有引起我的兴趣,只是匆匆一过而已。
走出圣维特大教堂,我看到了对面的那一栋挂着红蓝白三色的捷克国旗,那里就是总统府了。我记起1989年捷克剧变后,入主这栋大楼的哈维尔是位剧作家。他从20岁时发表剧本,后来在扎勃拉德利剧院当编剧和导演。他是60年代“布拉格之春”的参与者,担任过独立作家俱乐部的主席。由于从事反政府活动,他曾三度入狱。1989年12月,他在捷克的各派政治力量举行的“圆桌会议”上当选为总统。1990年连任总统。作家当总统的,还绝无仅有,据说哈维尔的口碑还不坏。他任总统13年,在东欧算资格最老的了。现任的总统克劳斯2004年4月曾访问中国。也许他正在办公室工作,因为门前是挂着国旗的。他的日子还好过。捷克的经济在剧变后也曾衰落,现在已全面回升,今年初被世界银行组织列入发达国家行列,人均GDP约为9406美元。在东欧还有波兰和匈牙利的经济状况较好。在布拉格我们经常看到捷克人开心的面容,导游思佳说,现在的日子比改革前好多了。尽管贫富差别很大,但没有吃不上饭的。
在老城堡,还有一个地方是必看的,那就是黄金小道,它在城堡大墙的后面,短且窄,两个人并行都有些挤。小道两旁拥着十几间低矮的小屋,据说18世纪这里住着许多术人,专为哈布斯王朝的鲁道夫二世炼长生不老药。后来这里又住了一些守卫城堡的弓箭手。现在这些小屋变成了琳琅满目的店铺,出售各式各样的纪念品。我发现22号小屋的门前挂着作家卡夫卡的名牌,原来1916年到1917年,他曾借居妹妹的这间小屋写作。我挤进去一看,这是家专门卖卡夫卡作品的书店。在书架上,我发现了那部惊世骇俗的《变形记》——主人公在某一天突然变成了虫子的奇思怪想的小说让卡夫卡名扬世界,被称为现代派文学的祖师。后来我在旧城区的圣米库拉教堂背后的一条小街上找到了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时的故居。这里曾是老犹太居住区,诡秘的街巷、紧闭的窗户、肮脏的庭院、噪杂的酒馆,曾深深地刻在一个忧郁少年卡夫卡的心里。那座犹太商人的老房子,现在成了卡夫卡的小型博物馆,里面陈列着这位只活了41年的布拉格作家的生平。门外的墙上挂着卡夫卡脸部的铜像,那是一张消瘦痛苦的脸,只有那双眼睛大而清亮。他的一生很痛苦,文学创作受到父亲的压抑,长期被疾病折磨,疾病让他失去公职和婚姻,他的作品发表的不多,只被一小部分文学界的人士赏识。临死前他留下遗嘱,让他的朋友传记文学作家布罗德烧毁他未发表的手稿,其中就有《变虫记》。而布罗德正好采取相反的做法,结果卡夫卡名字和作品流传后世,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卡夫卡热”。评论界认为,卡夫卡是幻想小说的创造者,最有影响的现代德语散文大师。他的作品象征着20世纪的忧虑和渗透于西方社会的异化。卡夫卡自己说:“我被疯狂的时代鞭打以后,用一种对我周围的每一个人说来最残酷的方式进行写作,这对于我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事情。”
也许,卡夫卡的故居是黄金小道最有意义的传奇,它让布拉格城堡也熠熠生辉。
伏契克,不该被忘记
一千万人口的捷克却是一个文学的大国,这片饱经苦难屡遭外族奴役的土地是滋生文学艺术的沃土,一批批名扬世界的作家出生在这里,用自己的作品影响了人类,并为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争得荣誉。少年时代看过电影《好兵帅克》,那个让全世界发笑的幽默正直的列兵,让我知道了捷克作家哈谢克(1883—1923)的名字,这次在布拉格的查理大桥上我看到了他的雕像。据说在旧城区有一家叫乌卡利恰的小酒馆,是哈谢克经常和朋友聚会的地方,可惜我没有找到。过去我曾读过捷克作家基希的作品,他一生从事报告文学创作,游历过许多国家,著作甚丰,被称为“报告文学的大师”。这次访问,我知道了基希是在《布拉格日报》开始自己的文学活动的。在老城堡,我和卡夫卡邂逅——在黄金小道的故居里,我看到了他的《变形记》;在旧城区的那座犹太的老宅的墙上,我看到了他痛苦得变了形的面容。在访问中,我才知道流亡在法国写出了警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米兰·昆德拉,他1929年出生于布拉格,大概是60年代的布拉格事件后,他出走的。后来以那部小说创作的电影,也是以“布拉格之春”为背景的。在访问中,我还知道了那个有作为的当过总统的剧作家哈维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