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巴一再向我们提示,普罗夫迪夫是个很大的城市,从1933年起每年都举行国际博览会,建有一个很壮观的博展中心。而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玛利查河南岸的建于公元2世纪的古城。我们沿着坡度很大的石径向城里寻找历史,狭窄的小巷旁那一栋栋石砌的老房子里居住过创造这个城市和国家辉煌的许多名人,他们已走出老房子变成了街头的雕像,和他们合影也能感受到他们让世界了解自己民族的愿望。在古城的最高点我们竟看到了建在1500年古希腊式的剧场,和我十多年前在雅典看到古剧场一样,高壮挺拔的廊柱,精细的大理石人像,半圆形的剧场和3500个大理石的座席。
我看到几个留长头发的年轻人正在古剧场的舞台上安装大音箱,在台下支起一排照明装置。看来,当晚将举行一场流行音乐会。我想对他们说:您好,普罗夫迪夫人,祝你们在古老的城市演出更壮丽的现代化的交响乐!
窈窕的索非亚
终于和索非亚拥抱了,是在和她分别的前一天。索非亚古老而年轻,古老是因为她是一座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城市,苦难和辉煌写满维托沙山下和伊斯克尔河畔的这片土地;年轻是因为城市的建筑多是穿着白色和浅黄色的衣裙,再加上满城的绿树环绕和花卉簇拥,索非亚真像淑女般地艳丽。更吸引人目光的是索非亚的姑娘。有人说,最时髦的装束在巴黎,最美丽的女人在保加利亚。果然名不虚传,也许因为饮食结构合理,秀丽山水滋润,保加利亚女孩身材窈窕,面容姣好,皮肤白皙。而索非亚的姑娘又穿着讲究,看似简朴的短裙绣衫却把最有美感的部位显露出来了。特别是挂在胯上肚脐下“摇摇欲坠”的短裙,更吸引人的目光。她们是索非亚流动的风景,让旅游者大饱眼福,也让人春心萌动。
我们更关注索非亚血与火的历史。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500年这里居住着色雷斯人的农牧部落,公元前3世纪野心膨胀的罗马帝国伸来了扩张的黑手,使用战俘在这里建起一座罗马式的新城。而后英勇崛起的古保加利亚人又赶走罗马人建立起自己的首都。1018年从罗马帝国分裂出去的东罗马即拜占庭帝国,由皇帝瓦西耳二世率兵出征,围城88天,终于使之陷落。14世纪末命运坎坷的索非亚又被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占领,以后500年整个保加利亚民族被残酷地统治。1876年,保加利亚人民举行了空前规模的反抗奥斯曼帝国的四月起义,使土耳其人受到重创。次年4月,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乘机发动俄土战争,1878年光复了索非亚。在市区国民议会广场,我们看到了高高耸立的“解放者纪念碑”,纪念碑的大理石座上立着青铜铸造的一匹昂首翘尾的骏马,马上坐着威风凛凛的亚历山大二世。他左手执缰绳,右手拿战书,正在向奥斯曼宣战。在亚历山大像下还有“胜利女神”和将领们的群像。亚历山大占领这个城市之后,建立了圣索非亚教堂,又把这个城市命名为“索非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是苏联红军解放了被法西斯奴役下的保加利亚。和东欧的其他国家不同,保加利亚人对俄罗斯很有感情,保的语言中也有许多俄语单词。这次访问中,因为我也会几句俄语,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人的青睐。
和欧洲的所有国家首都一样,街头上随处可见雕塑和纪念碑,它们记录了这个城市不该忘记的光荣和创造这些光荣历史的人物。在伏加尔等四条街汇成的街心公园里,我看到了朴素的列夫斯基纪念碑,那花岗岩砌成的棱锥体上,镶着青铜的男人的浮雕,那男人长着一头浓发,面部刚毅,两眼炯炯有神。他就是被保加利亚人称为“自由使徒”的列夫斯基,这位出身贫寒的修士,为把祖国从灾难深重的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他走遍全国,到处宣传革命思想,组织武装斗争,成为保加利亚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1872年末,因叛徒出卖,他被包围在巴尔干山区的一家小酒馆,经过激烈的战斗,列夫斯基受伤被捕。严刑拷打没有让他屈服,1873年2月19日,他被土耳其人绞死在索非亚东郊的荒野里。列夫斯基的名言是:“如果我获胜,获胜的是全体人民;如果我牺牲,牺牲的只是我自己。”他的理想实现了,牺牲了自己唤起了人民,三年以后全国爆发了人民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保加利亚终于赢得了民族的独立。
作为同行,我在索非亚的街头寻找被称为保加利亚“文学之父”的伊凡·伐佐夫的足迹。这位1870年出生在“玫瑰谷”中的小城索波特的商人的儿子,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文学事业,1876年他出版了反映保加利亚人民觉醒的第一本诗集《旗与琴》,1887年又写出了讴歌人民起义悲壮历程的长篇小说《轭下》,这篇小说被译成中文。1921年,鲁迅翻译了伐佐夫的又一篇革命小说《战争中的威尔珂》,后来又译了他的《村妇》,在后记中称他“不但是革命的文人,也是旧文学轨道的破坏者,也是体裁家”。说伐佐夫是体裁家,大概是因为他精通各种文学体裁,并都写出了这个民族的奠基之作。我在圣索非亚教堂前100米的那片小树林里找到了伐佐夫的雕像,他坐在一块石头上,手里拿着一本书,注视着远方,他穿着西装,留着和高尔基一样的胡子。伐佐夫面对的方向就是维托沙山,这一生中他流亡过许多国家,晚年回到了祖国,定居在索非亚。他几乎每天都拄着拐杖到维托沙山散步,坐在山上的一块大青石上,静静地欣赏山下的风景。1921年9月伐佐夫逝世了,人们遵照他的遗嘱,把这块青石做了他的墓碑。在最后的日子里,有人书面询问伐佐夫:“您愿到哪国生活?”他毫不犹豫地写道:“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他一再劝导新一代的诗人:“要做保加利亚人,做本国人民的儿子!”我不知道,保加利亚的作家、诗人们还记得前辈的嘱咐吗?
当天,我还真的见到了一位作家,还是这个国家的作家协会主席。保记协主席米兰·沃尔柯夫招待我们是在作家协会办的饭店里。我在这座陈旧的二层小楼里转了一下,也许为解决经费问题,一楼办了饭店,二楼是办公室,走廊和楼梯的墙上挂着这个国家著名作家的照片,他们默默地注视自己的外国同行,也许会用自己的作品回答我关心的问题。
沃尔珂夫回答了中国同行的问题:保记协已经有百年历史了,过去和现在,领导人都是选举产生的,国家的经费没有了,我们靠经营产业维生,你们在瓦尔纳住过的宾馆,就是我们的产业。会员也要交会费。曾担任过保国家通讯社社长的沃尔珂夫很乐观,他说,经费少并没有影响我们在社会中发挥作用。他们团结首都和地方的媒体,保护自己的权益,也约束自己的行为,还加强了与国外同行的联系,中国记协就是他们经常走动的朋友。
在分别的时刻,我和保作协那位健壮的主席热烈地拥抱,我感到了他的力量。
新城区的纪念碑
告别了保加利亚的首都索非亚,我们又来到了捷克的首都布拉格。
据传说,布拉格的总设计师是捷克的第一位女领主里普谢公主。大约公元928年的某一天,她站在伏尔塔瓦河西岸的悬崖上,遥望森林密布的对岸,对臣民说要在那里建起一座与日月同辉的城市。1100多年后的现在,我们站在下榻的伏尔塔瓦河畔的希尔顿饭店大厦,俯瞰这座横跨两岸、错落山间的宏伟城市,不能不佩服里普谢公主的气魄和远见,那闪烁在无数教堂和宫殿的尖塔上金灿灿的光彩,正是她的理想之光。这座城市1230年成为捷克王朝的第一座皇城,并成为13—15世纪中欧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1918年这里又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国的首都,1993年1月1日,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立两国之后,布拉格成为捷克的首都。
许多名人把布拉格美誉为“北方的罗马”“东欧的巴黎”“建筑博物馆之城”“音乐之城”。捷克人自己说:“布拉格像一个珍贵宝盒,藏满了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奇珍异宝。”作为一个对欧洲文化颇有兴趣的旅行者,我以为在欧洲众多名城中,布拉格确实是一块让人过目不忘的瑰宝,它虽没有巴黎的壮丽,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美和典雅;它虽不如罗马古老,但也历经千年风雨,写满了一个民族为独立和自由付出的血泪。波澜不惊的伏尔塔瓦河虽然没有塞那河的宽阔、莱茵河的秀美和多瑙河的源远流长,但它蜿蜒曲折,宁静清秀,还保留着中世纪风貌的红色屋顶的街道在两岸延伸,那街道上带有不同时代风范的建筑各领风骚。11—12世纪的古罗马建筑显示着自己盾形的窗户和圆筒形的身躯,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末的哥特式建筑用耸入云天的尖塔和繁细的装饰表明自己的不同凡响,13世纪末到15世纪中叶的文艺复兴式的建筑以曲线的简洁和豪华的装饰代替了前辈炫耀的尖塔,而17世纪初到18世纪的巴洛克建筑以漂亮的圆葱头式的屋顶为其标志,19世纪后半叶出现的新艺术派建筑以精细的花卉和藤蔓植物的装饰以其生机盎然独具一格。当然在偏离市区的街道上,我们也不难看到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联式的火柴盒式的住宅楼(在德国被称为斯大林式大板房)。无论怎么说,布拉格真是名副其实的欧洲建筑的博物馆,如此丰富的平等的有层次地展示欧洲建筑的发展历史和风格标志,这是欧洲任何一座城市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布拉格没有出现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金字塔和篷皮杜艺术中心那样“怪异”的建筑,大概是因为捷克人不如法国人浪漫和后来长期的文化封闭。
我们参观布拉格是从新区开始的,其实新区也并不新。这个城市的真正缔造者是捷克国王查理四世(1346—1378)。14世纪他在这里建设了三个市场——马市场、牛市场和草市场。有城必有市,因为商品的流通,人的集聚,才出现有规模的城市。后来他的儿子瓦茨拉夫(1378—1419)继位后,又把这里建了一个公众集会的广场。市场是经济活动的场所,而广场是政治和文化活动的场所,这是一个完整的城市必备的。广场的一端是瓦茨拉夫戴盔持枪跃然马上的青铜雕像,那铜像基座正面刻着13世纪波希米亚人的赞歌,这个捷克古老民族的民歌至今仍被捷克人传颂,那歌中的一句让捷克人永不忘怀:“莫让我们和我们的子孙灭亡!”这也许就是捷克民族世世代代自强不息的情结。在瓦茨拉夫雕像后耸立着古希腊厚重雄伟的建筑,那就是捷克的国家博物馆,那里珍藏着的丰厚的历史遗存形象真实地告诉我们这个民族的艰难历程和灿烂的文化。
站在博物馆的台阶上,我们看清了长750米、宽60米的瓦茨拉夫广场。说是广场,不如说是大街更贴切。大街两旁排列着掩映在林荫中的布拉格最有名的旅店、商场、银行和娱乐场所。再前面是车水马龙的大道,中间是花树繁茂的街心公园。这条大街有着巴黎的香榭丽舍一样的风韵,如同北京的王府井一样热闹。与我们同行的北京的肖部长却想起另外的风景,他说当年苏联和华约国家的坦克,就是从这条大街上开进布拉格的,他想起了一张照片。
我们在街中的带状公园散步,无意中看到了草丛中低矮的墓碑。那是在黑色大理石板上雕刻的人像,两个年轻人青春勃发的面容——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学生扬·帕拉夫和他的同学扬·扎季克。我们的导游思佳女士帮我们回忆起我们已经淡忘、但捷克人永远不能忘记的“布拉格之春”——
1968年1月,捷共中央针对国家经济衰退和社会矛盾加剧的局势召开全会,选举新的领导机构并决定进行改革运动。内容有发扬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确保公民的自由权利,改革经济体制,增强企业自主权等,这场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捷共领导人坚持改革的决心以及改革中表现出的相对苏联的独立倾向,为苏联所不容。1968年8月20日夜,苏联以及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民主德国的25万军队随着轰轰的坦克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占领了布拉格,并把捷共领导人挟持到莫斯科。
那是这个民族和国家黑暗的日子。捷克的改革被迫停止,人民生活在苦难中,他们采取各种方式反对苏联军队的占领。1969年1月16日,21岁的大学生帕拉夫就是在这个广场上举火自焚。他在遗书中称,他是一个青年学生自杀小组的“火炬一号”,他们要震动世界,让世人都知道捷克发生了什么事情。几个星期后,他的同学扎季克也是在这个地方,用同样的方式自杀。……
思佳告诉我们后来发生的事情:20年后的1989年11月,布拉格的大学生从这里游行示威,并演变为全国的“天鹅绒革命”。12月捷共中央为“布拉格之春”平反,接着苏联等五国承认出兵捷克的错误。不久捷共解体,全国实行多党制、私有化。捷克实现了一次社会变革。这是被我们称为“东欧剧变”的一部分。
和保加利亚老共产党员巴思儒的“今不如昔”的结论相反,思佳认为捷克人民的生活比过去好,虽然还有困难,但不再压抑了,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了。她是50年代出生的,苏联的坦克开进布拉格时,她十几岁了。她目睹了这个国家的变化,在她看来,“布拉格之春”是早晚要发生、一定会发生的事件。
也许我们一时还难以评价捷克的社会变革。但可以肯定,一个民族和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走什么道路,最终是由自己的人民决定的。用武力把一种制度和价值观强加给别国的人民,必然会失败的。可惜,这样的事件当今世界还在发生。于是每天都有帕拉夫这样的好青年“杀身取义,以身殉国”,这是人类的悲剧!
旧城区的雕像
参观了新城区再看旧城区。旧城的核心是其广场。布拉格人说,这里不仅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艺术聚宝盆,也是城市的灵魂所在。布拉格千年历史上的一幕幕悲喜剧都曾在这里上演。
旧城广场是由周边精典的建筑围成,其中最华美的要数蒂恩圣母教堂,那是哥特式建筑最典型的代表。两座并肩而立的80米的高塔直插云天,每座塔身上还立着9个小塔。两座塔的中间是三角形的门楣,上面竖着十字架,正面是金色浮雕的圣母像。教堂主体由深褐色的砖砌成,已挂满厚重的历史烟尘。这座教堂建于1135年,扩建于1365年,当年是外国商人所建的自用小教堂,以后成了这个城市许多人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