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退居瓢泉期间,是一首送行词,送别谁呢?送别的是亲弟弟辛茂嘉调官桂林。
他对弟弟说,在我们辛家,“辛”字这个姓氏的含义就是:艰辛,也掺杂着悲辛的滋味,做了辛家的人,你就很难逃脱辛酸辛苦命,当然还有辛辣脾气。
虽然辛辣,难合世人的口味,但辛弃疾也没有硬气到没有一点温柔气质,他也有软弱、感伤的时候。
中国的男人在传统上都有个通病,拼命表现,实现理想,一旦碰壁,回头想想,算了,既然没有建树了,不如找个红颜知己相伴。辛弃疾这样的豪气男子也不例外,他曾经写词这样感叹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者,使也。使何人来替我找个红颜知己呢?真可怜啊,我连个红颜知己都找不到。没有红颜知己,谁来拿着红色的手巾、用她翠袖里的嫩手来为我擦干英雄泪呢?
都说美人配英雄,可我辛弃疾竟然找不到一个为我擦泪的美人!可悲可叹。
想起这点,真是后悔。辛弃疾亦非总是英雄,也有七情六欲的一面,也有远离万丈红尘、羡慕世间儿女之情的梦想。
让我们来看一首辛弃疾的词《祝英台近》: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辛弃疾的词最喜欢用典故,开头就是个几个典故。宝钗分的意思是分钗,古代男女离别时分钗留别,即把钗分作两下,各执一半。以此表明盼望团圆的那一天。白居易《长恨歌》里说:“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杜牧《送人》里说:“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桃叶渡”,其位置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据《隋书·五行志》载,桃叶渡曾为晋王献之与其爱妾作别的地方,从此以后,一说桃叶渡,就指与恋人分别的地方。“南浦”,也是典故,《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成了送美女离别的地方。江淹《别赋》里也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就在桃叶渡,这个千古伤心离别的地方,我和郎君折钗相赠,分钗留别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远处的江岸上,烟柳迷蒙,充满感伤。和他分别之后,凄苦怅惘的相思就时刻折磨着我。悲莫悲兮生别离。从此,我最怕登上高楼,因为十天中九天有风雨,片片花瓣在风雨中飘零,都没有人管,还有谁去劝,黄莺的哀啼声能不能停下来呢?
鬓边觑花,我对着镜子把鬓边刚插的鲜花摘下来细细看,接着用花瓣算了一卦,看他什么时候能回来,才把花簪在头上,又取下来重数了一遍。帏帐里的灯昏黄暗淡下来,我在梦中哭泣,自言自语:春天,真怨恨你,忧愁是你带来的,如今你要去哪儿?你为什么不解我怀人盼归之情,为什么还不将愁都带走呢?
这是首描写闺怨的词,很难想象出自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的笔下,他一改惯常的“激扬奋厉”,写得如此女人、如此哀怨、如此清秀婉丽,像一朵娇艳欲滴的妩媚的小花,令人赏玩不忍离去。原来,铁骨也有柔肠。难怪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说,辛氏“所作大声鞋鞯,小声铿鍧……其裱艳绵密,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词坛大家俞平伯说,这首《祝英台近》与《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类词的本意接近,是同一情调,同一抒情手法。张炎在《词源》中这样评价:
“辛稼轩《祝英台近》……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评道:“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坚定地说,此词“必有所托”。那么,辛弃疾“所托”为何呢?我想结合辛弃疾一生的经历和追求,他的所托应该就是借女人对心上人的相思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如今自己的家乡已经被金国占领,所以,辛弃疾总在梦想有朝一日,打回老家去,收复失地,还我河山。
为什么说辛弃疾“所托”为收复失地呢?这要结合辛弃疾的生平来了解了。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历史上对辛弃疾的评价基本上是:民族英雄,爱国志士,南宋最伟大的词人。
辛弃疾是南宋高宗绍兴十年出生的,出生的时候,北宋已经灭亡,让国人羞耻的靖康之变已经过去十多年,宋朝的半壁江山已经落入金国之手,辛弃疾正是出生在沦陷区的宋室遗民。他爷爷辛赞曾经任北宋的开封知府,和着名的包青天一个级别,也像包公一样是个清廉之官。父亲早逝,他是在爷爷的怀抱里长大的。他幼年曾经参加过金国的科举考试,14岁中乡荐,21岁中进士,但从小受爷爷的教育,始终觉得自己是宋室遗民,不愿做金国的官。他觉得自己血液里流的是宋朝的血,他要为宋朝报仇雪耻。他发誓要为收复失地贡献力量,只是等待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征失败,在瓜州被部下杀了。金兵队伍里人心惶惶,有不少人向北跑了。沦陷区的百姓起来反抗,准备把金兵赶出去。山东那边有个叫耿京的汉子召集十多万人,成立义勇军,打出复国的旗号,把金兵的东平府给占了,自封太平军节度使。这一年,辛弃疾21岁。他也召集组织了义勇军两千多人,辛弃疾带着他的义勇军前来投奔耿京,耿京一看,这个进士难得,一个文人,能有这种度量,难得,重用。于是,给辛弃疾封了个军中书记官,主要职责是为耿京出谋划策。辛弃疾就给耿京建议说,我们要想光复国土,不能仅靠一时兴起的热情,热情一旦消退怎么办?所以,我们应该从长计议,主动和宋朝廷方面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耿京采纳了他的建议,1162年,宋高宗从临安过来,要到建康(今南京)慰问义勇军,耿京就派辛弃疾以使臣的身份去谒见高宗。高宗当场就封耿京为太平军调度使知东平府兼节制京东河北路忠义军马,辛弃疾为掌书记,并且派出官员随辛弃疾回山东复命。
不料,当辛弃疾风尘仆仆地来到山东海州时,听到消息说,耿京部下有一个奸细名叫张安国的,刺杀了耿京,为了自己的富贵梦,投降了金人。辛弃疾刚刚建立的根据地丢失了。这事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会崩溃,但辛弃疾不会,他证实了耿京被杀的消息后,带领几十名义勇军,直接冲进金营,张安国正在和金人喝酒请功,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辛弃疾给抓住了。辛弃疾没有把张安国当场杀死,而是带着一万多人马,把这个家伙连夜押送到建康,高宗很欣赏辛弃疾的勇敢行为,马上下诏把张安国斩首了。高宗让辛弃疾做了江阴佥判。
据史式先生书中的资料(《我是宋朝人》,陕西师大,2008)说,从此,辛弃疾一直到南方做官,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先后担任过提典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大理少卿,湖北湖南转运副使,江西安抚使、湖南安抚使,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加宝谟阁待制。后又知镇江府、江陵府,直到1207年68岁时去世。
辛弃疾和他所带回来的这一万多人,吃尽苦头,经历千山万水,都是怀着报国之心的,但是,宋高宗对他们不放心,很不放心,不让他们进入军队。当官的只能当文官,当兵的只能作难民处理,而且要把他们分散开来。他们希望北伐中原,但朝廷不理会。到了宋孝宗,刚上任的时候还有点想着恢复河山,至少还有这种想法,但可惜在高宗和秦桧的压制下,壮志难酬,有苦难言,最后郁闷死了。此后几个皇帝,一个不如一个,连恢复的梦也不做了。
辛弃疾到南宋做官时24岁,去世的时候是68岁,在这四十四年当中,他有二十多年是被免官,被放逐回家养老,但他只要被起用,就要干事。无论到哪里,他想的做的都是备战、反攻、收复失地。这从他用血泪写成的词里可以看出来。比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辛弃疾在建康做通判时写的词。他说自己是“江南游子”,他说:我是山东人,江南不是我的家,一日不收复失地,我便一日不能回到故乡,那只能做“江南游子”。我空有杀敌的本领,但找不到用途。“把吴钩看了”,吴钩就是指他的宝刀宝剑,我身上佩带着这样的宝刀宝剑,那又怎么样?“阑干拍遍”,都没有人理会。没有人懂我。再有成就的男人,无人懂也是很痛苦的。我今天登上建康的赏心亭,遥望远方,隔着江可以望到江北我的家乡。西晋的张季鹰,本来是江南人,却来到洛阳做官,他一直怀念小时候喜欢吃的鲈鱼,太好吃了,为了不委屈自己的胃口,干脆辞职回江南故乡了。真羡慕张季鹰啊,他还有江南这样的故乡可以回去,可是我呢,我的故乡在金人手里。我不想家吗?可我哪里有家啊?回不去了。在江南暂时安家?可是,“求田问舍”这样的事,怕应羞见,大丈夫不为也。但如今没有办法啊,只好留在南方“求田问舍”,可耻啊。岁月不饶人,24岁来到江南做官,如今都老了,“忧愁风雨”,人尚如此,树何以堪。如今这把年纪,毫无建树,有个美人安抚一下也好,可是,我有吗?没有。
我辛弃疾竟然找不到一个为我擦泪的美人!
再比如,辛弃疾的另一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填这首词的时候,是1205年,那时候辛弃疾66岁。他在家闲居了近二十年,突然又被皇帝赵扩下诏重新起用为镇江知府,并和一帮大臣共同商量抗金大计,这位66岁的老人老泪纵横,跪谢皇恩,然后挥笔写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希望效仿孙权“坐断东南战未休”,将军虽然年岁高,但抗金、收复失地的热情丝毫未减,能够为国效力死而无憾。
这就是辛弃疾,一生的意志就是收复失地。
在湖南当官的时候,他甚至组织了“飞虎队”,建飞虎营。这些都是要花钱的,据《宋史》等记载,建飞虎军这一项上的开支,光地方政府投入的资金就达四十二万贯。有人密告朝廷说他花钱太多,皇帝给他下了几道金牌,严厉警告:
必须马上停止训练。在那个时代,金牌是非常严重的,岳飞就是被十二道金牌害死的。可这个辛弃疾竟然把皇帝的金牌藏起来,直到把飞虎营建好才给皇上汇报说,金牌收到的时候,飞虎营已建好。辛弃疾在官场不知道吃了多少回大亏,可他就是学不会狡猾,只要手中有权,他就干事,任职期间,他总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为收复失地做准备,这样干事当然要花钱,就难免扰民,人家一告他,又被罢官。有一次,被罢官后,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家闲居,皇帝都把这个人给忘记了。
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这样表白自己壮志未酬的心迹: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不无怨气地质问朝廷:想起四十三年前,我曾经率领一万多战士南归朝廷,越过了烽火漫天的扬州边地。如今想想往事,真是不堪回首啊,佛狸祠下,如今是一片神鸦社鼓,眼睁睁地看着金兵在这里驻扎。可是,有谁这个时候来问问我:廉颇将军老了吧?饭量是否还能与当年相比?
由于辛弃疾的词影响太大,而且写得有气魄,读起来有力量,所以很多人起名字的时候,都比较喜欢到辛弃疾的词里面找。比如,着名的百度公司,“百度”这个名字就来自辛弃疾的一句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治学、说做学问,引用宋词中的名句,说过一番很着名的话,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是说,做学问首先应该站得高看得远,胸怀要大。第二境界是说,不怕辛苦,衣带渐宽也不悔。第三境界是说,有一天会发现惊喜,只要功夫到。
王国维所引用的宋词名句,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自晏殊的《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自柳永的《风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明末有个女子很不得了,她叫柳如是。自从她给自己起了这个名字之后,很少有人还记得她的本名“杨爱”了。
“柳如是”这个名字的典故出自辛弃疾的一首词《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如是”的名字就出自这句。这里的“妩媚”是青山的,不是女人的。因为这首辛词整体上说是很男人、很狂士的,这从最后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可以看得出来。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一种豪迈,杨爱从中取名,叫柳如是,正是表明自己要忘记从前的经历,如今自己要坚强起来,要走不同于平常女人的路,虽是巾帼,但也不让须眉。
通过上面对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几首词的讲解,大家可以了解,辛弃疾的人生同样很丰富、很立体、很多面,既有金戈铁马的一面,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