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聊出来的企鹅帝国:马化腾与腾讯管理模式
4537600000004

第4章 QQ来了:腾讯驶入快车道(1)

谁也想像不到,一个小小的QQ居然能够创造一个市值达到一百亿美元的世界性的互联网公司,甚至连马化腾自己也没想到。马化腾创造了腾讯QQ,随后却被QQ推上了财富的顶峰。

一、企鹅的诞生:从ICQ到OICQ

1996年,三个以色列年轻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开发出一种使人与人在互联网上能够快速直接交流的软件。他们为新软件取名ICQ,即“Iseekyou(我找你)”的意思。ICQ支持在Internet上聊天、发送消息、传递文件等功能,向注册用户提供互联网即时通讯服务。为此,他们成立了Mirabilis公司,mirabils这个单词是拉丁文“神奇”的意思。

当时的互联网,是黑白的、无声的,不像现在是多媒体时代。当时的网民每天花几分钟处理一下邮件,花半小时把当天新闻看完,就没多少事可做了。所以ICQ这样的聊天工具一出现,就风靡全球。

ICQ的使用用户快速增长,6个月后,ICQ宣布成为当时世界上用户数量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在第7个月的时候,ICQ的正式用户达到100万。1998年,ICQ被美国在线(AOL)以2.87亿美元收购,此时其用户数超过1000万。

也正是在1998年,马化腾和他的团队开始了创业之旅。当时马化腾就瞄上了ICQ,他发现ICQ没有中文版,马化腾灵机一动,自己来开发一个中文版ICQ,这就是腾讯公司的OICQ。

在深圳电信的扶持下,1999年2月,OICQ99ABeta1作为QQ历史上第一个版本,悄悄地挂在了线上,免费提供给互联网用户下载。

其实在1999年,国内已经冒出了一大批模仿ICQ的在线即时通讯软件,如最早的Picq、Cicq、OMMO等。新浪、网易、搜狐等也开发了类似的软件,马化腾的OICQ算不上是国内最早的。

谈及自己为什么做起QQ来,马化腾感叹道:“当时电信部门比较重视增值服务,而广州电信在这块有预算,市场上有好几家做即时通讯产品的企业都在盯着这块市场。在投标的过程中,为了抢先,我甚至在产品还没成型前就先写好了投标书。结果当然是投标失败。但现在想想还真的是幸运,这些拿到项目的公司在收到钱后自然没有动力继续维护发展产品,只有我们的QQ被砸在手上,才会持续做下去。”

随后QQ用户的爆炸式增长让马化腾始料未及。用马化腾的话来形容,“到了2000年的时候,随便走进一个网吧,聊天工具QQ跳动的企鹅已经成了流行,我没想到那么多人在网上争着和认识不认识的人聊天,好多人用QQ聊天是为了学习打字。”

OICQ凭借其简洁、实用的风格以及诸项细心的设计,首先在高校一炮打响。据说当时马化腾曾亲自到各大高校的BBS上去给自己的OICQ发帖做广告。然后以高校为中心,OICQ以令人吃惊的速度传播开来。Picq、Cicq等竞争对手几乎不堪一击。这时的腾讯,一边继续开发着项目,一边用赚来的钱养活着OICQ。

此时QQ风靡中国的企鹅标识,也确定下来。不过,最早的QQ企鹅是黑白色的,小眼睛,身形细长。为了参加1999年10月的第一届深圳高交会,陈一丹找制作公司制作了一批陶瓷QQ企鹅储蓄罐,制作公司擅自把企鹅做成了胖乎乎的样子,还加了一条围巾。没想到,这批企鹅在高交会上大受好评,从开始作为礼品免费送给观众,到每个卖5元钱,还是供不应求,最后以10元一个的价格抛售一空。

看到大家对胖胖的企鹅造型如此喜爱,公司索性找来专业设计公司进行再设计,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QQ企鹅形象诞生了,“他”肥肥圆圆的,脖子上围条鲜艳的红围巾,一只眼睛圆睁,一只眼睛眯起来。

不久后,戴粉色围巾的Q妹妹来陪伴Q哥哥了。而QQ对话时响起的“滴滴”声,是马化腾亲自从他当时使用的摩托罗拉传呼机上录下来的。不久以后,走进每一家网吧观察每一台电脑,几乎都能看到这两只企鹅。

后来马化腾在腾讯内网上发表了一个帖子,谈QQ企鹅的由来。马化腾写道:

原先并没有按“鸽子”设计过,这是误传了。当时是我让美工Koke找些动物或植物来设计,尝试了好几个方案,主要是受限于1616点像的表达,最后才定了企鹅(写实版),和linux的有些像(写实的企鹅样子都是类似的,且linux的企鹅是坐着的)。

当时在传呼机和企鹅之间犹豫,因为第一个版本企鹅不算太好看,但最后放到网上让用户选时,企鹅的得票率开始低于传呼机,但过几天后就开始追上了,且又补了几个用企鹅做的可爱动画gif(如企鹅走路摔倒滑行等)。老用户开始怀旧,但新增用户没有包袱则选择企鹅,就这么定下来了。

胖企鹅的来由应该说和陶瓷公仔关系不算大,的确做了第一批写实版之后再做时让厂家加胖了一些(否则怎么叫储钱罐),但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真正变化是在请了东利行帮我们重新设计时,东利行自己想出来的,包括红围巾。之后我们就按这个版本包括QQ名称进行大包围,注册所有类别商标了(包括汽车类,当时还未出奇瑞QQ)。

虽然对初期的腾讯公司来说,OICQ这个“互联网寻呼机”只是一个不赚钱的副产品,但整个创业团队都为它投入了巨大的热情。马化腾从这个聊天软件中看到了商机,所以做得非常认真。同时出现的中文即时通讯工具不少,腾讯不是最早的,但马化腾有一种不服输的执着精神,他对用户的反应非常敏捷。腾讯的OICQ非常注重用户体验,一定要让用户满意,让用户不掉线。这种注重用户体验的理念,后来一直伴随着腾讯的成长,是腾讯成功的秘诀之一。

1999年很快就过去了,在新千年的前夜有一件事令马化腾创业团队印象深刻,后来屡屡提及。2000年元旦的前夜,腾讯需要为一些寻呼台解决“千年虫”问题。那天马化腾有事先回家,张志东和徐刚武等在办公室值守。值班的人晚上8点出去吃饭,万万没想到,吃完饭走出饭店,街上满坑满谷都是人,似乎全深圳的人都出来欢迎新千年了。

回公司不到一公里的路,硬是挤了两个多小时没能挤过去,眼看着12点已到,新年钟声已经敲响。不幸的是,真的有些客户遭遇“千年虫”了,幸好马化腾在家,他一个人在线上同时安抚所有客户,直到张志东他们好不容易回到公司,修复系统、解决问题、向客户赔礼道歉,忙到半夜两三点。这事给了他们一个教训,永远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必须做好安排,不能让用户等。

就在2000年5月,OICQ同时在线用户数达到了10万,注册用户数的增长速度是每90天增长4倍。对马化腾来说,用户激增带来的压力和责任感,逐渐取代了初期的喜悦感。如何让10万用户满意,保证不掉线,这只是表面问题。真正让腾讯人每天都在焦虑的,是如何解决用户数迅速增长所带来的服务器和带宽的巨大成本压力。尤其是每个周末都会涌进大量的新注册用户,在线人数都会刷出新高。腾讯必须在这个时间点之前,把服务器的升级做好。每个星期都是一场与时间的生死赛跑。

二、遭遇AOL:OICQ变脸QQ

为了能有一个好的网站入口,腾讯公司分别在1998年11月7日和1999年1月26日注册了与OICQ对应的OICQ.com和OICQ.net域名。然而在1999年8~9月的短短数十天内,拥有OICQ.com和OICQ.net两个域名的深圳腾讯公司分别两次收到持有ICQ软件及ICQ.com域名的AOL发来的措辞严厉的投诉书,信中称腾讯公司注册的域名OICQ.com和OICQ.net含有“ICQ”字样,侵犯其知识产权,并要求腾讯公司将两个域名OICQ.com和OICQ.net免费转让给它们。

AOL隶属于美国时代华纳,是美国主流门户网站之一,在美国拥有巨大的资本实力和舆论影响力。2000年3月3日,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NAF(美国最高仲裁论坛)受理美国在线递交的有关上述两个域名的争议书,并再次以正式律师函的形式通知深圳腾讯公司向NAF提交域名争议答辩书。

虽然腾讯公司及时进行了答辩,并私下里与AOL进行了多次交涉,但是仍然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

2000年3月21日,仲裁员詹姆士·卡莫迪最后签署了仲裁判决书,判定将这两个域名还给AOL。腾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苦心经营一年多的品牌付之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