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聊出来的企鹅帝国:马化腾与腾讯管理模式
4537600000003

第3章 马家有Q初长成:QQ史前史(2)

两人一见如故,发现双方对惠多网都是如此痴迷。李宗桦在马化腾的ponysoft上逐渐活跃起来,他虽然没有做马化腾的站副,但却有ponysoft站的管理密码,可以帮马化腾回答问题和管理站务。

除了在马化腾的ponysoft上做管理员,李宗桦也很快架起了自己的晨星站,他本想跟马化腾一样整四线站,但由于所居住地的电话线接口不允许,只好作罢。交往久了,李宗桦发现,他和马化腾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马化腾是那种偏于内向的人。比如站友见面,李宗桦一般是遇到上站时间比较久的老站友就出来见面,但马化腾却应新站友的邀请出来的多一些。李宗桦喜欢和站友一起聊天,讲故事,联络感情,聊到高兴时勾肩搭背。而马化腾则喜欢听站友讲上站有哪些问题,应该怎么改进,那时候的马化腾就有很好的用户体验意识,这成为日后马化腾成功的秘密武器之一。

马化腾是惠多网深圳最大的一个站的站长,自然很受网友关注,但他却不怎么愿意主动和人说话,当然也不拒绝与他主动合影的站友。玩cfido的马化腾,滴酒不沾,基本不抽烟,爱喝可乐(马化腾爱喝可乐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不爱说话,总是一个人安静地待着。

1999年后,李宗桦与马化腾之间的交往就少了,李宗桦没有成为腾讯创业团队的一员,这也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后来OICQ外部测试,马化腾第一个邀请的就是李宗桦。马化腾的QQ号码是10001,李宗桦的QQ号码是10101,这多少说明了两个人之间的好交情。1999年底,有一次李宗桦、马化腾、张震阳(Banly)三个人吃饭,一起为张震阳即将创办的掌上通出主意,马化腾突然提出要和李宗桦换QQ号,因为马化腾的10001中间有三个零,有时会数错,不像李宗桦的号码,很对称。李宗桦笑着回答:“我怎么敢要10001,QQ的用户不把我劈死才怪。”毕竟马化腾才是腾讯的精神领袖。

三、创业五人组:马化腾的创业团队

创业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组建一个具有互补性的创业团队。在美国硅谷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由一名哈佛MBA和一名MIT(麻省理工大学)博士组成的创业团队是获得风险投资人青睐的保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风险投资基金决定投资时:一看项目有没有潜力,能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二看团队有没有创业成功的潜质。一名哈佛MBA可以主管市场,主管公司内部管理,而一名MIT博士主管技术。实践证明这样的组合往往能够获得成功。

在润迅做了五年软件工程师的马化腾准备下海创业了,他也在物色伙伴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他首先想到了自己中学和大学时期的一群同学。1984年,马化腾随父母来到深圳,经过了初中、高中,进入深圳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学习。在深圳这个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他与张志东、许晨晔和陈一丹三个人相遇了。那时候,谁也不知道他们将共同去创造一番大事业。从深圳中学到深圳大学这9年的漫长时间里,四个人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彼此的性格、做事的方式,这让后来的腾讯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战斗堡垒。

1993年,迈出深圳大学的校门,四个人并没有走到一条路上去。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润迅公司工作了5年,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张志东于1993年取得深圳大学理学士学位,主修计算机及应用,随后进入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继续深造。1996年,张志东取得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及系统架构硕士学位。张志东硕士毕业后进入深圳黎明网络有限公司工作,负责软件和网络应用系统的研发。

创业之前的张志东在电信及互联网行业拥有多年经验。他经常会向别人说起自己早年的一次经历。有一次他去帮一个客户进行网络设置,当他尽善尽美地将一切功能都架设完成后,却发现对方仅仅使用了其中一小部分,这对张志东是个不小的触动。用户需要的是什么?用户的感受是什么?这些才是进入网络时代的企业所真正应该认真考虑的。

陈一丹跟马化腾是中学同学,原名陈惠龙,后来改名为陈一舟,最后又改名为陈一丹。陈一丹1993年从深圳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于同年7月进入深圳检验检疫局工作。从1993到1996年,陈一丹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硕士,获得硕士学位。当马化腾准备创办腾讯的时候,他也被邀请加入,成为腾讯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后来陈一丹全面负责腾讯的行政、法律、人力资源、公益慈善基金等事宜,同时亦负责集团的管理机制、知识产权及政府关系。

许晨晔大学时代与马化腾在一个班,毕业后在一家机关单位任职。他是四个伙伴中性格最为开朗的,喜欢与人聊天。功成名就后,他经常“抛头露面”,参加一些演讲与颁奖活动。

就这样在大学毕业后的几年时间里,四个好伙伴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冥冥中似乎在等待着小企鹅的召唤。1998年,马化腾毅然辞职,率先走出了创业的第一步,虽然此时他还没有想清楚到底要做什么项目。他联系了张、陈、许三位老同学,彼此知根知底的三人都爽快地答应了。几个人凑在一起,新的公司就成立了。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的公司起个好名字。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名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琅琅上口、易于传播的名字,对公司品牌的建立非常有帮助。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都有一个别出心裁的好名字。张朝阳的搜狐、李彦宏的百度、李国庆的当当,这些名字起得都非常有特色,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有一个小故事。再如马云的阿里巴巴,谈及为什么起“阿里巴巴”这个名字,马云说,当时自己想做一家有八十年历史的能够影响全世界的互联网公司,就想到“阿里巴巴”这个词,全世界的人都不陌生,非常适合做一个世界级互联网公司的名字。

马化腾团队给他们公司起名叫“腾讯”,这也是一个巧合。“讯”是先敲定的,他们想到了美国朗讯科技公司。代表通讯、信息含义的“讯”字提示了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然后,几个人绞尽脑汁列出很多组合:网讯、捷迅、飞讯……结果,进入工商局一注册,只有“腾讯”无重名而获通过。“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就这样于1998年11月11日诞生了。

腾讯公司初期的业务定位是网络寻呼,在寻找客户资源的过程中,腾讯创业团队的第五个人——曾李青,加入进来,他的特长是出色的营销能力。曾李青于1993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计算机通讯学士学位,此后在深圳数据通讯局工作。

曾李青与马化腾不是同学关系,不过在创业之前两个人也互相认识。他们是通过当时深圳电脑协会的会长丁阿姨认识的。丁阿姨的丈夫和马化腾的父亲是同事,同为盐田港的高管。丁阿姨的女儿也是与马化腾、张志东从中学到大学的同学。丁阿姨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加入腾讯,是腾讯的创业元老十二个个人股东之一。

丁阿姨和深圳电信局的领导许文艳关系很好,经常要深圳电信出人出场地出钱出资源,支持他们搞活动。许文艳经常把曾李青派去协助丁阿姨,而马化腾和张志东也经常被丁阿姨拉去帮忙,他们几个人就这样认识了。

曾李青记得他们三个人第一次就新公司成立的事情面谈,是在他深圳电信的那间小办公室里。他们简单地分了下工,马化腾负责战略和产品,张志东负责技术,曾李青负责市场。

就这样,5个20多岁的年轻人,揣着合伙投资的50万元,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互联网的痴迷,开始了他们的创业征途。腾讯是5个创始股东: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不过,最开始只有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三个人是全职。他们5个人凑了50万元,其中马化腾出了23.75万元,占了47.5%的股份,张志东出了10万元,占20%的股份,曾李青出了6.25万元,占了12.5%的股份,其他两个人各出5万元,各占10%。

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马化腾的母亲给他提供了不少帮助。“要感谢家里人,最开始我妈不同意,我爸挺支持我的,可最早的董事长却是我母亲。”十年后马化腾感慨万分,一开始,几个年轻人是拿着马化腾母亲的退休证去注册公司的,因为深圳要求法人必须是待业或退休身份。但这位法人母亲几乎都没来过公司,“可是她很负责任地帮我整理财务报表,后来公司搬家,搬那些桌椅板凳都是家里人在帮忙,因为公司要减轻负担。”

马化腾的感谢名单里还有当时深圳电脑协会的秘书长丁阿姨,还有深圳电信局的许文艳。“是他们帮我们找了办公场地,甚至免我们的租金,联系托管服务器,如今看来这些事情似乎都是小事,但如果没有这些最基础的帮助,我当时真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有勇气往下走。”

1998年11月,腾讯成立,当时公司很小,主营业务是为其他公司做软件外包。马化腾回忆说,当时他在惠多网上认识的朋友丁磊正在做邮箱系统,之后也卖了很多版本,“我也做过邮件,也给寻呼台做过互动系统,比如短信查邮件什么的,即时通讯是其中一个项目。”

腾讯刚成立的时候,为了谋生,啥业务都敢接,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

不过最早的时候,马化腾从未想过会成就一个规模如此巨大的企鹅帝国,用马化腾的话讲:“从没想过一定要开公司当老板,我们几个同学只是想有个机会去发挥所长,最好有点儿小回报,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