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聊出来的企鹅帝国:马化腾与腾讯管理模式
4537600000002

第2章 马家有Q初长成:QQ史前史(1)

在创业之前,马化腾没有出过国,这在中国互联网精英中是非常少见的。有人说:“中国互联网纯粹是美国互联网的翻版”,马化腾完全可以不理会这句话,他走的是一条本土化的互联网道路,这也是腾讯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腾讯当然有很多属于世界互联网共性的东西,但是属于马化腾个性的东西也不少,例如马化腾为人的低调,就深深地影响了腾讯,影响了中国互联网。

一、腼腆的小马哥:马化腾的学生时代

1971年10月,马化腾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一个普通家庭,在他上面还有一个姐姐。当时马化腾的父母在东方市(原属广东省,海南建省后划归海南省)八所港港务局工作,所以马化腾的童年是在海南度过的。1984年,年仅13岁的马化腾跟着父母从海南搬到广东。在此之前,马化腾在东方市八所的一所中学念初二。“记得我离开时,海南还没有建省,还是属于广东省,现在变化可真大啊!”马化腾后来回忆说。

1984年,马化腾跟随父母从海南来到深圳,这时的深圳刚刚开始经济特区的试验,是一个百业待举、充满希望、充满机遇的城市。马化腾到深圳后转入深圳中学就读。在深圳中学学习期间,马化腾成绩优秀,属于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在学习之外,马化腾经常读一些天文读物,什么彗星啊、什么黑洞啊、UFO啊,这些神奇的宇宙现象很让他着迷,于是年轻的马化腾暗暗发誓长大了要做一名天文学家。

但在1989年考大学的时候,马化腾没有报考天文专业,而是选择了进入深圳大学计算机系。马化腾后来解释说:“毕竟天文太遥远了,我比较喜欢自然科学方面,走向网络可能与我偏爱理工有关,对未知的世界比较有兴趣。而发现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可以改变世界,或推进世界的进步,让我比较兴奋。”马化腾没有报考天文专业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天文专业非常冷门,只有南京大学等少数大学设立,选择面太窄了。不过如果马化腾真的进入大学学习天文学,他这一辈子应该不会有现在这样巨大的影响力。

马化腾的母校深圳大学成立于1983年,学校坐落于深圳市南山半岛,面临后海,遥对香港,占地1.44平方公里。当马化腾进入深大学习的时候,深大刚刚成立六年,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学校。在深圳大学,马化腾与另一位中国顶级创业型企业家史玉柱擦肩而过。1989年1月,史玉柱从深圳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得软件科学硕士学位。激情满怀的史玉柱随即下海创业,1989年夏,史玉柱开始推广自己开发的M-6401桌面文字处理系统,获得了成功。1991年,巨人公司成立,史玉柱大踏步地向自己的商业理想前进。

当史玉柱在商场叱咤风云的时候,他的小师弟马化腾还在深圳大学的机房里闷着脑袋编程呢。但是谁又能想到十年之后,马化腾的成就要远远超过史玉柱。

马化腾在深圳大学学习期间,展现出不同寻常的电脑天赋。“他帮学校维护PC软件、攻克各种各样的电脑病毒、编程序锁住学校机房的电脑硬盘……他的偶像一直是在UNIX、C语言方面的大师级程序员。”大学时的同窗好友如此评价马化腾。

回忆起在深圳大学的往事,马化腾说自己在刚进大学不久的一次考试中曾考砸了,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让他明白了学习不能光靠小聪明,还要打好基础。马化腾坦言自己学习编程的方法其实是“用最笨的方式去领悟”——用抄代码来培养感觉。而在马化腾的老师的回忆中,当年马化腾笔试成绩还不错,只是机考成绩不理想,但综合成绩还不至于说“砸锅”。

1993年从深圳大学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马化腾表示,当年毕业时曾想过在路边摆摊为人组装电脑,却发现路边摊的竞争很激烈,于是只好老老实实去找工作。马化腾最初的工作是使用C语言做网络寻呼,每月工资1100元。“我当时是不看工资多少的,只要喜欢、学有所用就很高兴了。”

马化腾在润迅公司专注于寻呼软件的开发,并一直做到开发部主管的位置上,这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白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也正是在这一年,他的大学师兄史玉柱开发的“汉卡”软件已经红遍中国,巨人集团名噪一时。从师兄的身上,马化腾得到了某种启示。马化腾是潮州人,潮州人那种深入到骨髓里的商业细胞开始在他的身上“激活”。

在1992年以后的几年时间里,股市成为了中国经济的热点,尤其在深圳,炒股几乎成为了一项全民“运动”,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马化腾还记得那段疯狂,他回忆说:“有一家公司的楼下就是营业厅,在营业厅看盘的时候还是5块钱一股,跑上楼找人买股票时,已经涨到了6块钱,下楼时就变成了7块钱。一个上午账面就多了几十万元,吃饭都不知道是什么味道,简直是捡钱。”

在这种进股市就等于捡钱的诱人形势下,仅仅工作了一年多的马化腾也跟随炒股大潮进入了股市。年纪轻轻的马化腾在股市上如鱼得水,那时马化腾最精彩的一单是将10万元的一支股票炒到70万元,手头很快就有了百万资金。这是马化腾赚到的第一桶金,这也为他后来的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而此时,马化腾的老朋友网易创始人丁磊正流落广州街头,还在抱怨“人生就像一盒手榴弹”。

在炒股的同时,善于思考的马化腾发现有一种安装在计算机上的板卡能通过网络实时显示股票走势,这无疑方便了那些希望在家中就能了解股市实时动态的股民们。

“别人能做,自己为什么不能做?”马化腾和几个朋友一起分析了市场上已有的各种股票板卡优缺点,并模仿相关的产品,开发出了股霸卡。不出所料,马化腾的股霸卡风靡一时,甚至有一段时间在深圳著名的赛格电子市场卖断了货。

通过开发股霸卡,马化腾认识到了信息的价值,也培养了敏锐的软件市场感,他开始将目光转向新兴的互联网。与此同时,马化腾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信息的价值将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那么,如何才能将它转化成实在的商品价值呢?马化腾将这一切思考归结为一句话:“要相信自己写的东西可以卖钱。”

二、惠多网的马站长:马化腾试水惠多网

说起惠多网,可能现在的网民们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了,它似乎已经被遗忘在IT发展史的角落里了。然而在互联网兴起之前,惠多网却是中国最早一批互联网精英的试水之地。

惠多网(FidoNet)其实就是BBS的一种,1984年诞生于美国,它比1978年在芝加哥最早出现的BBS多了站台间的转信功能。惠多网能够用“电话线+Modem”来实现个人电脑间通讯。中国最早的惠多BBS(cfido)是1991年罗依(BBS中的账号为RoyLuo)在北京架设的长城站。刚开始,长城站一天难得有十几个人上站,这其中多数还是从海外拨长途过来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徜徉在国外BBS网络之余,无意间从站台列表上看到自己的故乡竟然也有了BBS站台,于是就不惜拨长途过来看上一眼。据中国惠多网著名网友施彤宇回忆:“长城站一般都是通过国际长途与海外的业余BBS网络直接通邮。而刚开站的Roy也是只要有人上站,就想方设法拉对方Chat……”

此后中国惠多网逐渐兴起。1993年,网易创始人丁磊(Ding)在中国惠多网另外一个创始人孟超的帮助下,通过宁波电信架起了自己的BBS站。1996年1月,中国第一程序员、WPS的作者求伯君(VincentQiu)在珠海架起了“西线”BBS站。1996年5月,金山总裁雷军(LeiJun)在北京架起了“西点”BBS站。

马化腾也是这时候开始自己的惠多网之旅的。1995年,在惠多网上挂了半年之后,马化腾就义无反顾地投入了5万元,在家里搞了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架起了自己的Ponysoft(马化腾架设的BBS站),承担起了惠多网深圳站站长的角色。马化腾给自己起的英文名叫Pony(小马驹的意思),后来腾讯的人都这么叫他。

成为惠多网深圳站站长以后,马化腾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圳“马站”在惠多网上有着极高的人气。回忆起那段生活,马化腾有些自豪,“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至今也没有改变过。”

马化腾在惠多网做站长让他交到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些后来在中国互联网界非常有影响力。例如马化腾在惠多网上结识了丁磊和求伯君,这时的丁磊早已经从浙江跳槽,来到了广州。经过一段时间的网上交往,马化腾和丁磊成了相当要好的朋友,两个人互相影响、互相鼓励。“当年一起喝啤酒的时候,我们只是打工仔而已,都还不知道未来。丁磊后来的成功为我带来了启发,只要去做,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此外再如马化腾与李宗桦的友谊。1995年春天,李宗桦从加拿大回到内地已经一年多。开始逐步熟悉和学会简体中文拼音输入的李宗桦偶然撞到ponysoft,他很是兴奋,于是给马化腾写信,介绍自己是国际惠多网的成员,问自己想转到国内来该做哪些事情。10分钟后,李宗桦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纤细温和,正是马化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