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上的乘客早已下到冰面上临时设立的停机坪四周,见到“雪鹰12”直升机顺利地降落在自己的身边,高兴得直翘大拇指欢呼,纯熟的俄语和带着口音的英语混响着叫好,一片称赞!船上老年乘客居多,衣服也厚重,加上直升机下沉气流大,雪地松软,行走非常困难,徐挺带着救援队员硬是把乘客一个个抬到了直升机上,场面十分感人!
“雪鹰12”直升机一次只能运载12名乘客。贾树良机长摇着操纵杆,在“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与“南极光”
号船之间来回起落、飞行,分别把52名乘客及其行李送到“南极光”号船附近的冰面上。其间也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救援队员们开始时不知如何下手,但直升机长久停在冰面上也有风险,情急之下,采取了一些变通措施,十分见效:一些乘客由于害怕,不敢下机,就采取人趴在直升机地板上后退着下地的办法;直升机放下的梯子离地面有一定距离,又不停晃动,特别是一些女乘客,脚连梯子都蹬不到,队员们只好一个个把她们抱下地。冰雪无情人有情,这是救援队员们传递给每一位被救乘客的温情,是一批中国人在冰天雪地里送给全人类的大爱,这份大爱中蕴藏的中国精神,这次救援展现的中国表情,必将与南极的和平事业永存。
在科学、严密的组织下,凭借人类的高尚情怀和人道主义大爱,把一桩完全意外的救援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南极精神所在,凝聚的是中国人向往和平、积极融入世界体系、承担负责任大国义务的决心和意志。
领队刘顺林在“雪龙”号船驾驶台总指挥的位置上全神贯注地指挥救援现场的一切,对讲机里不时传来前方救援队员粗重的呼吸声。
“还有最后一个架次!”当“雪鹰12”直升机完成5个架次的救援飞行之后,徐挺向总指挥报告。刘顺林拿起话筒:“坚持,干得好!”
干得好!许多惊天动地的伟业,往往成就于最后一分钟的坚持!
最后一个架次只带回了剩下的几名乘客,直升机的着陆重量轻,理论上讲应该最轻松,但这最后的着陆却惊心动魄。直升机飞来了,一切正常,准备着陆到铺好的木板上,1米、0.5米,好,着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由于风和飞机下沉气流过大,就在着陆那一刻,一块垫在主轮下面的木板被吹到前轮的前面去了。随着地面人员的一声惊呼,千钧一发之际,机长贾树良应声摇动操纵杆,直升机又稳稳地悬停在空中,非常惊险。
“雪鹰12”直升机一共飞行了6个架次,用了将近9个小时的时间才将52名乘客和行李全部顺利运送至澳大利亚“南极光”号船边。惊叹、庆幸、感激……每一位被救乘客都对队员们竖起大拇指。救援结束时,有人专门跑到驾驶舱右边,请驾驶员打开舱门,与驾驶员、救援队员紧紧地握手、拥抱;有的乘客和地面救援人员合影留念;有的乘客用半生不熟的中文说“谢谢”,其中两位华裔乘客一直在说:“麻烦你们了,谢谢!”“雪鹰12”直升机起飞离开时,“南极光”号船上所有人都不停地挥手,表达他们的谢意。船长还通过高频电话向“雪龙”号船呼叫:
“Thankyou,Xuelong!Thankyou,China!”
“默茨冰川舌”的形成
“雪龙”号船被困海域的默茨冰川,3年前被撞掉“舌头”的事件曾引起国际关注,“雪龙”号船此次被海冰所困与这一事件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2010年2月12日之前,默茨冰川有一条伸向海中的长“舌头”,被称为“默茨冰川舌”。要说清楚这条“舌头”,还得先从冰川说起。
冰川也称冰河,由千百万年来累积在陆地上的降雪形成。冰川是可以流动的,像江河一样沿着峡谷向低处流,只是流动的速度特别慢,慢到站在冰川上的人根本意识不到它在流动,它看起来只是坚硬的固体。南极大陆几乎整个都被冰川覆盖,而百川入海,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江河,流到海里的冰川不会马上融入大海,而是浮在海面上,形成冰架。南极最大的3个冰架分别是龙尼-菲尔希纳冰架、罗斯冰架和埃默里冰架,分别位于南极的3个最大海湾中,即威德尔海、罗斯海和普里兹湾。既然是架子,就要有支撑,这3个冰架所在的位置与普通江河的入海口相似,呈喇叭形,只有喇叭口一边悬空在海上,其余各边都与陆地相连,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最大的罗斯冰架跨度达800公里,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
想象一下,这块跟法国差不多大小的巨大冰块浮在海上,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其他的小型冰架,要么蜷缩在小海湾里,要么凭借沿海的岛屿作为外侧的支柱,规规矩矩地待在岛与岸之间。从地图上看,这些冰架给南极大陆的海岸形成了一条更为光滑的外缘线。而“默茨冰川舌”就是楔在这条曲线上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出头椽子之一。
冰山撞断冰川
“默茨冰川舌”曾长达100多公里,宽30多公里,横亘在向西流动的沿岸海流中,挡住了来自东侧的流冰,其西侧就形成了大范围的无冰水域。夏季海冰少的时候,这里完全是一片无冰的清水区。也就是说,如果“默茨冰川舌”还安在的话,“雪龙”号船是不可能在这个区域被海冰困住的。
不仅如此,在“默茨冰川舌”东侧不到100公里的地方,前些年还搁浅着一座编号为B09B的大冰山,大小跟“默茨冰川舌”相当。
这座冰山于1987年从罗斯冰架脱离,然后随南极沿岸海流一路向西,于1992年搁浅在这里,在这里一待就是18年,成为“默茨冰川舌”东侧的一道屏障,迎击着随沿岸流由东向西漂动的浮冰。在这道屏障的保护下,“默茨冰川舌”东侧也经常是清水区(如图a所示)。B09B冰山最终在2010年2月发生了动摇,开始向西漂动,最终撞掉了默茨冰川的大“舌头”。实际上,默茨冰川这次丢掉“舌头”,也是一个冰川自然发育的过程。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换一个说法,把这条伸出的“舌头”看作一颗牙齿,那么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换牙”。
默茨冰川持续不断地流向海洋,速度虽然缓慢,每年却总能推进1公里以上的距离。这颗冰川“牙”长到一定长度后,自然就会断裂。实际上,在2010年“牙”断裂的地方,早就出现了裂缝。“牙”
的东西两侧分别于20年前和10年前开裂了,在2010年被撞之前,这两条裂缝几乎已经连到了一起。也就是说,这颗“牙”早就松动了,B09B冰山的撞击只不过是让其彻底断裂的一个助推力。
粗略一算,默茨冰川的这颗“牙”已经用了70年,也该换换了。被撞掉的这颗“牙”成为编号为C28的大冰山,很快就离开了这个海域。而“肇事者”B09B冰山却恋恋不舍,在此盘桓了1年之久才缓缓离开(如图b所示)。
我们相信,默茨冰川2010年的那次“换牙”绝不是第一次,只是有了卫星遥感之后,我们才有机会看到整个过程。这一事件之所以在当时引起很大关注,不是因为那时就预见到涌入的海冰在3年后会困住两条破冰船,而是因为自那以后,发生在南极冬季漫漫长夜里的故事更换了新的剧本。
神奇的冰间湖
在“换牙”之前,“默茨冰川舌”和B09B冰山这两道南极大陆沿海的冰屏障,在冬季也同样发挥着阻挡冰流的作用。在它们的西侧,新的海冰刚刚形成,就被强劲的东南风吹走,一直难以被完全冰封,于是形成了极地海洋与大气直接交换的窗口——冰间湖。
南半球隆冬时节,南极海冰的外缘线已经北进到南纬65度,甚至55度,形成了一个与南极大陆面积相当的海冰覆盖区,南半球的冰雪圈比夏季增大了1倍。在近乎半个南大洋都被冰封的时候,在最南端的南极沿岸还会有暴露出水面的冰间湖吗?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但它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这样的冰间湖还不止默茨冰川这里有,而是星罗棋布于南极大陆的沿岸。此时,气温已跌至-20℃,而冰间湖中裸露的海水温度最低也要在-2℃以上,因为再低就会达到冰点,海水就会被冻结。
如此一来,海洋与大气间就出现了接近20℃的温差,海洋就会不断把热量传给大气,成为冬季海洋中的“通风口”。从秋季开始,冰间湖中发生的是新冰不断生成又不断被运走的过程。假如这些冰没有被运走,全部累积在冰间湖区域,一个结冰季节下来,冰的厚度就可以达到几米甚至十几米。
这些生产效率极高的“冰工厂”,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副产品——盐。我们知道,冰晶是不含盐分的,结冰时只有少量来不及“逃走”的海水被困在冰晶之间的缝隙里。新生成的海冰里只留下了原来海水中1/3左右的盐分,其他的都排到了尚未冻结的海水中。如此一来,海水的含盐量就会增大,海水的密度会增大,加之温度降低,也会加大海水的密度。因此,冰间湖对海水的最终作用就是增大了其密度。这些产自南极冰间湖的又冷又咸的海水,密度非常大,这些海水会沿着陆坡下沉,直至深海盆的底部,成为南大洋的底层水。然后,这些底层水会沿着海底的沟槽继续向北,成为遍布世界大洋的底层水。南极海洋底层水从南极沿岸下沉进而北进的过程,成为世界大洋环流的一个重要驱动器,构成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一环。
自2007年开始,澳大利亚和法国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计划,一直在关注默茨冰川冰间湖区域的底层水形成。“默茨冰川舌”断裂10天之后,该计划研究组发布了一份报告,详述了事件发生的过程,并称未来冰山位置的变化将影响冰间湖的规模、当地的海洋环流以及高密度海水形成的速率等。这个消息经多家媒体转载后,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题目是“南极洲巨型冰山崩裂,或将搅乱全球气候格局”,文中有这样一段:“漂离的冰山或将抑制底层水的形成,而底层水是推动海洋循环系统的重要因素。海洋洋流的些微变化都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受此次冰山碰撞的影响,专家预期英国的天气会变得更加寒冷。”
其实,就目前我们对气候系统的认识和预测能力而言,是难以估量“默茨冰川舌”断裂事件的影响的。澳大利亚在2011年和2012年夏季进行了现场观测,发现“默茨冰川舌”断裂后,其周边高密度水的盐度和密度明显降低。他们利用数值模式预测的结果是,该区域高密度水的外输将减少1/5左右。而更加深远的影响尚未可知,等待人们的进一步研究。
媒体报道国际问题资深编辑赵海建表示,参与这次救援活动的有中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的破冰船,而“雪龙”号船的破冰能力在其中不算最强,但即使在天气很恶劣的情况下,我们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这确实难能可贵。
国际问题资深编辑李明波也指出,通过这次救援行动,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可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形象宣传。
——1月4日《广州日报》
这次救援体现了中国人良善、友爱和互助精神,绽放出人性的光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对“雪龙”号船的支援始终是全心全意的。习近平主席在重要指示中就指出,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船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冒着极大风险,成功完成对遇险俄罗斯籍客轮的救援行动,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
——1月4日《澳门日报》
新年伊始,冰天雪地的南极因为一场“如好莱坞大片”般的国际救援而牵动人心。这一次,被赞为“HERO”的不是美国人、欧洲人,而是中国正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的破冰船“雪龙”号。
——1月4日美国《侨报》
“雪龙”号船救援行动受阻,不仅说明救援行动的难度,而且也表明中国已渗透到世界最偏远的区域,不仅限于探测器进入太空、踏上月球。
——1月5日德国《日报》
伦敦大学地缘政治学教授克劳斯·多兹说,“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上乘客的安全获救归功于国际合作。现在中国已成为主要的极地探索国,中国认为南极为全球共有,它不仅遵循《南极条约》的规则,而且主张在南极拥有利益。
——1月5日英国《每日电讯报》
在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召唤下,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考船在澳“南极光”号极地考察破冰船配合下,成功使52人脱险,避免了危险。这样的行动,让国际社会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义无反顾的价值崇尚。
——1月6日《京华时报》